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2000:我的初中重启计划 > 第121章 下岗工人救场,JY 小组的实业初体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1章 下岗工人救场,JY 小组的实业初体验

印刷厂的机器轰鸣声里,舅舅张建国的眉头拧成了疙瘩,他手里攥着一沓皱巴巴的手写工单,指节都泛了白:“豪豪,你看看这堆订单,光食品包装就有三家等着提货,还有邻镇那批 JY 资料的加急单,两台机器连轴转了三天,工人都快顶不住了。”

张嘉豪顺着舅舅手指的方向看去,车间角落堆着半人高的牛皮纸包装材料,上面压着手写的送货地址,供销社的红色印章在纸上格外显眼。墙角的老式挂钟敲了三下,bp 机在口袋里 “滴滴” 响了一声,是王虎发来的消息:“豪哥,自行车队已经把昨天的货送完了,要不要让兄弟们去印刷厂搭把手?”

“舅舅,别急。” 张嘉豪接过工单,指尖划过那些熟悉的客户名称,大脑飞速运转。2000 年的小镇上,有印刷经验的工人本就不多,最近周边几家小厂倒闭,虽然有不少下岗工人,但大多担心新厂子不稳,不敢轻易来应聘。他想起前几天路过镇东头的家属院,墙上贴着好几张手写的求职启事,落款都是 “买断工龄职工”。

“我去联系下岗工人,您这边先统计一下缺口多少人,还有宿舍能不能腾出来?” 张嘉豪把工单放回桌上,抓起挂在墙上的帆布包,“我承诺他们高工资,再包吃住,肯定有人来。”

舅舅愣了愣:“下岗工人怕是不好请,之前我托人问过,他们要么去南方打工了,要么怕咱们这小厂子撑不下去。”

“放心,我有办法。” 张嘉豪笑了笑,从帆布包里掏出小灵通,拨通了镇劳保所李叔叔的电话 —— 上次帮母亲办医保时认识的人,手里肯定有下岗工人的登记信息。电话里传来公共电话亭特有的电流声,李叔叔听完他的诉求,爽快地答应:“豪豪,我这儿有三个老印刷工的联系方式,都是县印刷厂下来的,技术没话说,就是家里负担重,你要是能给开每月八百块,再包吃住,他们指定愿意来。”

挂了电话,张嘉豪骑着自行车直奔镇东家属院。斑驳的水泥墙上,“买断工龄,自谋职业” 的红色标语还没褪色,几张手写的求职启事被风吹得卷了边。他按照李叔叔给的地址找到第一户人家,敲门时,门内传来谨慎的询问声:“谁啊?”

“大叔,我是镇上印刷厂的,想请您去上班。” 张嘉豪站在门口,看到门后探出一张黝黑的脸,手里还攥着一把修理农具的钳子。得知是来招工的,男人把他让进屋里,狭小的房间里,一张木桌上摆着孩子的作业本,墙角堆着几袋粮食。

“工资多少?能按时发吗?” 男人搓着手,眼神里满是期待又带着顾虑。他叫老周,在县印刷厂干了二十年,年初厂子倒闭,拿了两万块买断工龄的钱,本想做点小生意,结果亏了个精光,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要养。

“每月八百,包吃住,干得好还有奖金。” 张嘉豪从帆布包里掏出提前写好的用工合同,“这是合同,我舅舅是厂长,咱们手写签字,盖了印刷厂的章,绝对不拖欠工资。” 他指着合同上的条款,特意强调,“您要是技术过硬,以后还能当车间主管,工资再涨。”

老周看着合同上的手写条款,又看了看张嘉豪真诚的眼神,咬了咬牙:“行,我去!明天就能上工。”

接连跑了三户人家,三个下岗工人都答应了入职,他们都是有十几年经验的老技工,不仅会操作胶印机,还懂简单的维修。等张嘉豪骑车回到学校时,正好赶上课间操,操场上满是跳皮筋、踢毽子的同学,广播里播放着《运动员进行曲》。

他召集 JY 小组的成员在教室后面集合,八个人围在一起,王虎第一个举手:“豪哥,是不是要去印刷厂帮忙?我力气大,打包、搬货都行!”

“没错,印刷厂订单太多,工人不够用。” 张嘉豪从书包里掏出笔记本,写下任务分配,“周末两天,咱们去印刷厂帮忙打包、清点货物,每人每天给二十块零花钱,还管午饭。”

“二十块?” 赵晓雅眼睛亮了,“够我买两本习题册了!”

“不光是赚钱,” 张嘉豪看着大家,“咱们的 JY 资料都是印刷厂印的,去看看印刷流程,以后优化资料排版、选纸,都能更专业。” 他特意叮嘱陈雪:“你细心,负责清点订单数量,别出错;王虎带两个人搬货,注意轻拿轻放,别把包装弄破了。”

周末一大早,JY 小组的八个人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地赶往印刷厂。印刷厂的宿舍里,老周三人已经到岗,正在调试新到的二手胶印机。看到一群半大的孩子来帮忙,老周笑着打趣:“这是厂长的援兵啊?”

“周大叔,我们是 JY 小组的,来帮忙打包!” 陈雪举起手里的笔记本,上面已经写好了打包流程。

车间里顿时热闹起来,机器的轰鸣声、纸张的摩擦声、大家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张嘉豪教大家怎么用牛皮纸包装,怎么手写送货回执,王虎和几个男生搬着一摞摞印好的食品包装,脸都憋红了也不喊累;陈雪坐在桌前,一笔一划地核对订单,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跑去问老周印刷的注意事项。

中午吃饭时,食堂里蒸了白面馒头,炒了咸菜炒肉,大家拿着搪瓷碗,吃得津津有味。老周看着张嘉豪熟练地指挥大家分工,忍不住对舅舅说:“建国,你这外甥不简单啊,小小年纪,又懂生意又会管人,咱们这厂子以后肯定能火。”

舅舅笑得合不拢嘴:“可不是嘛,要不是他,这印刷厂早倒闭了。”

两天下来,JY 小组帮忙打包了三百多份订单,不仅解决了印刷厂的燃眉之急,还每人赚了零花钱。临走时,王虎摸着口袋里的四十块钱,兴奋地说:“豪哥,下次还有这好事,一定叫上我!”

张嘉豪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心里也暖暖的。不仅解决了用工荒,还让小组成员提前接触到实业运营,这比单纯赚钱更有意义。他骑车送陈雪回家,路上,陈雪突然说:“豪豪,我发现印刷的时候,用稍微厚点的纸,笔记不容易洇墨,下次咱们能不能换一种纸?”

“你说得对,回头我跟舅舅商量。” 张嘉豪点点头,心里感慨,陈雪的细心确实能帮上大忙。

刚回到家,自行车还没停稳,就看到一个穿着蓝色运动服的男生站在门口,正是赵磊。他看到张嘉豪,快步走过来,脸上带着焦急:“张嘉豪,我找你有事,想请你帮个忙!”

“怎么了?” 张嘉豪心里咯噔一下,看赵磊的样子,像是遇到了难事。

赵磊挠了挠头,语气有些无奈:“我想在学校组建一个校园创业社团,结果学校说不符合校规,不给批。我听说你之前跟镇 JY 办、教育局都打过交道,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张嘉豪看着赵磊期待的眼神,想起之前帮他解决社团审批的事,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但他也清楚,学校对 “创业” 两个字敏感,想要获批,必须换个思路。

“你先别急,” 张嘉豪拍了拍赵磊的肩膀,“把你的社团申请报告给我看看,咱们一起改改,说不定能成。”

赵磊连忙从书包里掏出一沓手写的报告,递了过去。张嘉豪翻开一看,上面写着 “校园创业社团”,宗旨是 “锻炼创业能力,积累财富”,难怪学校不批。他皱了皱眉,心里盘算着,该怎么把 “创业” 包装成符合校规的 “实践活动”,既满足赵磊的需求,又能让学校点头同意。而这,仅仅是开始,社团审批背后,或许还藏着更多需要打通的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