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共享的、光明的愿景,如同北极星,能为家庭的航船指引方向,凝聚人心;当简单的愿望成为共同的追求,日常的言行便有了灵魂的锚点。
母亲病愈出院后,家中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般的庆幸与愈发紧密的温情。家庭共修依旧在每晚进行,感恩练习也成了习惯,但昭阳感觉似乎还缺少一点什么。这个家,需要一个更明确、更光明的核心,来凝聚所有人的心,为日常的相处和未来的日子,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引。
一个周末的傍晚,晚饭后,一家人没有立刻开始静坐。窗外晚霞漫天,将客厅染上一层温暖的金红色。昭阳泡上一壶父亲爱喝的普洱,茶香袅袅中,她轻声开口,语气带着探讨而非说教:
“爸,妈,我在想,咱们家经过这段时间,好像越来越好了。我在想,我们能不能一起聊聊,对我们这个家,我们最希望它是什么样的?我们心里,最看重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父母都有些愣神。他们这一代人,习惯了埋头过日子,很少会如此正式地探讨这种看似“虚”的问题。
父亲抿了一口茶,沉吟着:“家就是家,还能什么样?平平安安,吃饱穿暖就行了。”这是他对家庭最朴素也最根本的期望。
母亲接口道:“是啊,一家人和和气气的,别吵吵闹闹,身体健健康康,就比什么都强。”她的话语里,透着对安宁与和谐的渴望。
昭阳认真倾听着,捕捉着父母话语中的核心词汇。她引导着:“爸说的‘平安’,妈说的‘和和气气’、‘健健康康’,都特别好。还有吗?比如,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希望心里是什么感觉?”
母亲想了想,试探着说:“要是……能多些笑声,少些烦心事,就更好了。”
父亲难得地没有反驳,只是默默点了点头。
昭阳眼中闪过光亮,她将听到的词汇柔和地提炼、融合:“所以,我们是不是都希望这个家,首先能‘平安’——不仅仅是身体无病无灾,也是心里踏实,没有太多外来的担忧和内部的纷扰?”
父母都表示赞同。
“然后,在这个平安的基础上,我们希望能有‘喜乐’——不只是不吵架,更是发自内心的轻松、愉快,能有笑声,能感受到幸福?”
母亲连连点头:“对,对,就是这个词,喜乐!”
父亲也微微颔首。
“还有,”昭阳继续道,目光扫过父母,“我们是不是也希望,家里人能互相‘互助’?在我需要的时候,你们会帮我;在你们需要的时候,我也在。我们是一个整体,彼此支持。”
“那是当然!”这次,父母异口同声。
“那么,”昭阳的声音清晰而温暖,“我们就把‘平安、喜乐、互助’这六个字,作为我们家的‘家庭愿景’,好不好?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这个提议,将父母心中模糊的期盼,变成了清晰可见的三个词。它们简单,却直指核心。
父亲反复咀嚼着这三个词:“平安、喜乐、互助……嗯,挺好,不虚浮。”
母亲眼里闪着光:“对,咱们家,就奔着这个去!”
从那天起,这三个简单的词,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不再只是口号,而是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家的氛围和成员的行为。
当父亲因为琐事想要抱怨时,他会想起“喜乐”,可能就会选择把话咽回去,或者换一种更平和的方式表达。
当母亲有些过度操心昭阳的生活时,她会想起“互助”和“平安”,会尝试信任女儿,给予她空间,同时也懂得在真正需要时开口求助。
当昭阳自己面对选择时,她也会以这三个词来衡量,思考怎样的决定更有利于家庭的“平安”与“喜乐”,如何更好地践行“互助”。
这三个词,成为了凝聚家庭人心的新纽带。它们像一个共同的灯塔,照亮了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让家人们在面对内外境遇时,有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坐标和努力方向。家,因此而更有了一种内在的向心力和蓬勃的生机。
昭阳在愿景确立的那晚写下:家若无魂,形同旅舍;心有共愿,方为归宿。平安、喜乐、互助,六字如灯,照亮我家前行路。
家庭愿景的确立,为这个家注入了清晰的灵魂和方向。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回望,昭阳对过去一年多在家庭关系中的种种探索与实践,有了更深的感悟与融会贯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