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宴会虽然也是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感情,但与他时不同,这次的宴会有个主角。
此人名叫陈善文。
要说这陈善文出身寒门,祖上虽然也当过官但那也是上三代以前的事了,到陈善文这一代完全就贬为黔首,享受不到任何祖上恩泽,他凭什么能成为在场所有人都身份不凡的宴会中的主角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陈善文是这届科举的状元。
这次宴会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这群官二代背后的人,也就是真正在朝堂上能发言的那些人,对状元郎释放的善意和拉拢。
而陈善文也不是什么出淤泥而不染,涅而不缁的人,他完全明白这群人与他交好的用意,并乐在其中。
这里需要好好讲一下陈善文这个人。
其实在他还没有高中举人的时候,陈善文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每天只能吃一顿粥,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拜人为师借读求学。
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那时候的陈善文便这般受人鄙夷,可以说狗看了都嫌弃,一路上的苦也没少吃。
只不过陈善文没被眼前的困难打倒,他一直憋着一股气,想要出人头地恢复祖上荣光,所以才不曾松懈。
在陈心苦读十多年后,陈善文觉得自己已经对《四书》《五经》烂熟于心,也写得一手好文章,这时候……陈善文就觉得差不多可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了。
但内部因素十拿九稳了,外部因素……陈善文却还差点意思……
前面也说过,陈善文是个饭都吃一顿饿一顿的穷书生,所以想考试……有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他没有赶考盘缠。
虽说官方考试是没有什么报名费和考试费的,但是一些向县衙、府学的书吏所缴纳的“手续费”和“结状费”,还是不可避免的。
除此以外,还有购买书籍、纸墨笔砚的费用,交通及食宿费用,拜见学官、前辈和同科学子交流的开销。
甚至于在考场内的“特别”花费,给考场内的“号军”和杂役一些小费……由此来获得比较好的服务之类的。
总的来说,像陈善文这种贫苦书生,就算考个试也不能只带个脑子带双手就去,他们需要提前考虑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陈善文是怎么获得一笔资金支持去考试的呢?
其实这就跟话本里的故事差不多,陈善文和乡里大户人家的林小姐看对眼了。
陈善文好歹也是能考成状元的人才,说声才华横溢也不为过,而这位林小姐偏偏也是个爱才之人。
二人擦出火花的过程……大家就往脑海中已经落入俗套的才子佳人的故事想吧!我就不赘述了,反正也八九不离十。
反正结果就是林小姐在家里偷了不少钱交给陈善文做盘缠,并在分离前留话道:“等你金榜题名了,就上我家来提亲吧。”
那时的陈善文非常感动,当场立下海誓山盟,表示等自己功成名就后一定不负卿意!
然后他就揣着林小姐给他的钱去参加乡试去了。
可能是陈善文真的磨炼成金,也可能是他祖宗保佑命数到了,他就这么一考——中举了。
中举后的陈善文是怎样春风得意、改头换面的自是不必多说,反正不是有一个中举后疯掉的例子在嘛。
但当以往那些看不起他鄙夷他的人纷纷换上谄媚的表情,以往对他来说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官员大贾们上赶着来跟他交好送钱时,陈善文突然就意识到了权力的美妙。
于是已经中了举人的他并没有耽于玩乐享受,对来跟他交好的人也只表现一个不咸不淡的态度,表现的清心寡欲。
他的目光已经投向更远处,他开始全身心继续投入学习钻研,来为进京赴考做准备!
终于在二三月时,陈善文先后完成了会试和殿试,得到了皇上金口御赐的状元称号!
到此刻开始,陈善文已是前途无量鱼跃龙门!实现了从穷小子到状元郎的阶级变迁!
多年的寒窗苦读终究没有白费,他已经可以做到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了。
等他履行诺言,向在他最窘迫的时候帮助他、给他第一笔资金的林小姐提亲后,这无疑又是一番佳话。
但事情……终究不会这么发展。
在经历过榜下捉婿、投献赏金,名流的攀附和唱和,“烧冷灶”等政治投资后,陈善文的眼界无疑产生了变化。
其实这也很正常,当有一天很多人都抢着过来巴结你,车子房子票子都抢着塞进你手里,又有几个人能保持本心呢?
陈善文现在已经深陷于声色犬马,利令智昏了。
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能在爱人面前立下誓言的穷小子。
山盟虽在,人事已非。
有更多身世外貌都优于旧人的选择,她们还可以跟陈善文缔结政治婚姻,让他在官场是走的更顺、更高!
在这种情况下,陈善文难再回头。
他最后做出的选择是:把之前林小姐从家里偷出来交给他的盘缠十倍奉还,除此以外,不留一字、一言。
也没有再见林小姐一面。
陈善文的做法无疑是无情且残酷的,林小姐以前能不顾世俗偷偷跟他这个穷书生交往,自然也不会接受陈善文的这般羞辱对待。
传言当林小姐看到陈善文送来的财物后只是冷笑两声,道了一句:“原来是我看错人了。”
随即便滴米不进,绝食而死。
林小姐死时的身形可以说是憔悴形骸,瘦似麻秸,但偏偏她消瘦的脸上露出坦然的高傲表情,像是在嘲讽那个辜负自己的薄情人。
而陈善文得知林小姐的去世消息后也是不由得内心一颤,一日没有开门见客。
他那日究竟在想什么,没有人知道。
但我猜,但并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
因为很快,他就又投入各种利益往来中,与各种名士官员交好,为自己进入朝廷铺路。
至于一个偏僻小乡中一户人家的小姐之死,又怎么会传入金城千里、纷纷杂杂的京师,留下哪怕一丁点的痕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