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躺平失败,被迫在曹营当大佬 > 第171章 关中流民盈于道,昌邑才子配佳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1章 关中流民盈于道,昌邑才子配佳人

说干咱就干,不干是王八蛋。

说走咱就走,不走都是小狗。

曹营速度开始行动,曹操甚至是在议事厅直接写下给天子的奏表,曹洪也开始按照贺奔的吩咐布置迎接关中流民相关事宜。

这些肯定是同步进行的,不可能等朝廷的回复到兖州之后,曹操集团才开始行动。

多浪费一天时间,就可能有无数流民倒在前往兖州和豫州的途中。

其实迎流民入兖州等地,好处不用别人说,曹操也是知道的。尤其是荀彧带着诸葛兄弟巡视归来之后,更是对这个行为称赞有加,几乎快把曹操吹成古今第一仁德之主了。

毕竟聪明人都是会算账的,钱粮的消耗只是暂时的,可后续带来的收益是源源不断的。

有人就有劳动力,兖州、豫州和徐州有大片的土地等着这些人去耕种。

等这些人在曹操的地盘上扎根了,缓上一两年的时间,便可为曹操提供大批的兵源。

也就是说,曹操会有源源不断产出的粮食,还有一个庞大的兵源基本盘。

曹操现在最倚重的青州兵,不就是当年从袭扰兖州的青州黄巾降众当中选出来的么?靠着这几万青州兵,曹操办成了多少事儿?

说的通俗一点,这些青州兵,就是对曹操忠诚度最高的部曲,因为曹操给他们饭吃,给他们土地耕种,给他们活命的希望。

况且,现在曹操控制的兖州、豫州和徐州的地盘上,还有许多的县城不足万户,行政长官只能称为“县长”而不是“县令”(备注:人口万户为界,大县称县令,小县称县长)。

有了这些关中流民的补充,咱就说的通俗一点——以后就没有县长了!咱曹孟德的地盘上,全都变成县令!

与此同时,张辽和曹纯的虎豹骑也奉命北上,屯兵陈留郡。为求稳妥,曹操又令曹仁和他麾下的五千骑兵开赴陈留。虎豹骑加上曹仁麾下这五千骑兵,就是曹操预备用来去关中救回天子的军事力量。

毕竟要救回的不仅仅是天子一人,还有朝廷百官,沿途乱糟糟的,肯定是需要兵马护送。

郭嘉朝着关中诸地派出无数探子,只等李傕、郭汜彻底翻脸,便是曹操抢……啊不对,救回天子的最佳时机。

……

就在曹营上下全力开动的时候,豫州那边的许褚也接到了接家人返回兖州的孙策。

还有在孙策屁股后边追杀的庐江太守陆康。

许褚当时就怒了,又没从你庐江郡(孙策走的是九江郡,在庐江郡东北方向)过,你还敢带兵追赶?

于是许褚和孙策合兵一处,直接反向冲向陆康的军队,将庐江郡的军队冲的七零八落,陆康本人被一箭射中,负伤逃走。

许褚还嫌打的不够解气,要不是被孙策拉住,他能一路追杀陆康回他的庐江郡。

孙策此行,将自己在吴郡曲阿的家人全部接来,吴郡太守吴景是孙策的舅舅,丹阳太守周尚是孙策好兄弟周瑜的从父,所以这两家都给孙策行了方便,吴景甚至派兵一路护送孙策离开吴郡。

可不知道为什么,孙策一行人却在九江郡内遭遇庐江郡太守陆康的袭击。

解决了追兵之后,许褚亲自垫后,孙策率军先行,大军回到抵达豫州的汝阴休整。

许褚也是很有礼貌的去拜见了孙策的家人。

这些人里有孙坚的正妻吴夫人、次妻小吴夫人,这两位是姐妹。

还有孙坚的其他孩子、也就是孙策的弟弟妹妹们,比如十二岁的二弟孙权、八岁的三弟孙翊、六岁的四弟孙匡,以及三岁多的小女儿孙氏。

据说孙策去接他们的时候,他们连曲阿老家的旧宅都卖了,不愿意跟着一起去兖州的仆人也全部遣散了,主打的就是一个再也不回来了。

这大概也是孙策说服了家人,向曹操表达自己忠诚的一种方式。

如果这事儿让贺奔知道了,他估计会说年轻人还是太虎了,旧房子卖啥卖啊,留着多好。

将来天下一统,你想回老家看看,连个住的地儿都没。

不信你就看看我,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当时我也是太年轻了,离开中牟的时候,我就把贺家庄上下全卖了,以后退休都不知道住哪儿,多惨。

因为许褚接到的命令就是接应孙策的同时,留在汝南继续剿匪。所以大军回到汝南之后,许褚留在这里,孙策则是带着破军营和家人继续北上,一路行军赶回昌邑。

孙策返回昌邑之后,第一时间安顿好家人,然后便去拜见曹操,却得知曹操已在数日前离开昌邑前往陈留郡了。

这个时候总领政务的是留守昌邑的荀彧,曹操临走之前给荀彧留了一个任务,让他设宴款待孙策一家,同时通知徐州的糜家人来昌邑见见亲家。

贺奔也是难得清闲,各项工作都安排下去了,他又开始了躺平摸鱼的日子。

根据以往的经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所以贺奔也是本着一种“反正快活不了几天,那我这几天就好好快活”的心态。

他想歇着,丁夫人可不答应。

贺奔和蔡琰的婚事可是一直被丁夫人当成头等大事来办的。

对于蔡琰而言,她现在对贺奔可是非常的有好感,不为别的,只为贺奔对她的那份发自内心的敬重,以及那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郑重承诺。

在这个女子命运往往不由自己做主的时代,能遇到一个如此珍视自己心意、视自己为平等“一心人”的男子,是何其难得。

在这个时代,多少人想求娶蔡琰这样的才女,都是为了所谓的“红袖添香”,将她视为一件能为门楣增光、可供炫耀的雅致藏品,或是借此与名士圈层建立联系的桥梁。

他们看重的是她父亲蔡邕留下的清名与人脉,是她“才女”的头衔而已。

只有贺奔,是真正的关注到蔡琰本人那颗敏感而骄傲的心。

而且丁夫人按照曹操的要求,故意告诉蔡琰,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是他贺奔力排众议,建议兖州、豫州等地吸纳流民,给这些百姓一个活命的机会。

丁夫人甚至还编出一个“贺疾之舌战群儒,力主接纳流民”的故事来,这也让蔡琰对贺奔的印象更添了几分。

她原本以为贺奔只是个心思细腻、不慕权势的淡泊之人,却不想他在大事上亦有如此仁心与担当。

能为百姓谋生路,这与她父亲蔡邕生前心系黎民的胸怀何其相似!

不知不觉间,贺奔的形象在她心中愈发高大清晰起来,不再仅仅是一个值得托付的良人,更是一位有风骨、有担当的君子。

甚至贺奔因为偷懒而不领任何职务、直至今日只不过兖州牧曹操府上一客卿的行为,也被蔡琰脑补为“淡泊名利,不慕荣华” 的高洁之士风骨。

明明身怀大才,却甘愿以一介布衣之身,居于曹操幕府之中,只在关键时刻献上定鼎之策,功成之后便拂衣而去,深藏功与名。这不正是古之贤士所追求的境界吗?

曹操其实也玩了个心眼,用自己90+的智力两头骗。

丁夫人负责在蔡琰那边塑造贺奔的形象,曹操则是嘱咐德叔、曹昂等留在贺奔身边的人,“不经意” 的向贺奔透露蔡琰对他的种种正面评价。

这下给贺奔整不会了。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位才情高绝、容貌清丽的女子如此的欣赏自己,哪怕贺奔最初并无太多想法,此刻也很难完全无动于衷。

他开始下意识的反思,自己之前的犹豫和退缩,是否真的有些过于矫情?

是否辜负了对方这份难得的“懂得”与“欣赏”?

同志们,这说明什么?

说明你要是到现在还是单身,那绝对和你没关系。

记住了(敲黑板),不是你不够帅,不是你不够好,纯粹就是你身边人不给力啊!

就怪他们!

要是有那闲钱,就别请他们吃饭了,还不如打赏一个嗷嗷待哺的番茄扑街写手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