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高铭远传奇 > 第220章 残敌未剿谋远虑 新炮将至布奇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0章 残敌未剿谋远虑 新炮将至布奇兵

夕阳的余晖将山海关城楼染成金红,百姓们的欢呼声仍在城墙下回荡,兵士们正忙着清理战场,搬运鞑靼兵遗留的兵器与战马。戚继光站在城头,手中摩挲着那枚温润的牡蛎壳,目光却投向关外辽阔的草原——俺答虽退,三万骑兵的主力仍在,这场胜仗不过是暂时遏制了敌寇的锋芒。

“将军,清点完毕。”赵武快步登上城楼,递上战报,“此战共斩杀鞑靼兵一千二百余人,俘虏三百余,缴获战马八百匹,只是……”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俺答的次子巴图蒙克并未在俘虏之中,据降兵招供,他带着残部往辽东方向去了,似要联合女真部落夹击蓟镇。”

戚继光接过战报,指尖在“辽东女真”四字上停顿:“女真部落与鞑靼素来有隙,怎会突然联手?”话音刚落,陈铠捧着一封密信赶来:“将军,刚从被俘的鞑靼千户身上搜出的,是巴图蒙克写给建州女真首领的信,说愿以十座城池换女真出兵。”

“好一个驱虎吞狼之计。”戚继光冷笑,将密信递给赵武,“你即刻带五百骑兵,日夜兼程赶往辽东,面见辽东总兵李成梁,务必阻止女真与鞑靼结盟。告诉李总兵,若女真肯助我大明夹击鞑靼,朝廷可免辽东三年赋税。”赵武领命,转身快步下楼,不多时便传来马蹄声疾驰而去。

中军帐内,戚继光铺开蓟镇全图,指尖沿山海关至辽东的路线滑动。帐外传来脚步声,亲兵禀报:“将军,户部李主事求见,说江南漕运的粮船已至天津卫,问何时派军接应。”戚继光抬眼:“请他进来。”

李谦走进帐内,脸上已无往日的焦躁:“戚将军,此次大捷陛下龙颜大悦,特命漕运总督加派十艘粮船,预计三日内可抵通州。只是天津卫守将传来消息,近日有不明船只在近海游荡,恐是鞑靼勾结倭寇,想袭扰粮道。”

“倭寇?”戚继光眉头微皱,想起东南抗倭时的情景,“我即刻传信俞大猷,让他从闽浙调水师支援天津卫,再令陈铠率五十名火炮手驻守天津卫码头,用牡蛎壳火炮防备海上偷袭。”他提笔写下书信,递给亲兵:“快马送往闽浙,不得延误。”

入夜,山海关的灯火次第亮起,兵士们在城墙上巡逻,百姓们则在城下搭建临时棚屋,帮着修补破损的城墙。戚继光走出中军帐,见城门口的老丈正指挥青壮搬运石块,便走上前:“老丈,天色已晚,为何还不歇息?”

老丈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将军放心,俺们多修一分城墙,弟兄们就能少受一分危险。当年庚戌之变,俺们躲在屋里听着鞑靼兵的马蹄声,只能眼睁睁看着粮田被烧,如今有将军在,俺们也能为守关出份力!”

戚继光心中一暖,转身对亲兵说:“去库房取些干粮和伤药,分给百姓们。”亲兵领命而去,老丈连忙摆手:“将军不必客气,俺们带来的粮草还够吃,这些东西留给兵士们吧。”戚继光摇头:“军民同心才能守住边关,这些东西你们务必收下。”

次日清晨,陈铠匆匆走进中军帐:“将军,俞将军派来的信使到了,说闽浙的二十门新炮已铸好,由林伯亲自押送,十日之内可抵山海关。另附一封密信,说倭寇确实有袭扰天津卫粮道的计划,已派水师副将刘显率战船支援。”

“林伯来了?”戚继光眼中闪过一丝喜色,林伯是东南最顶尖的铸炮工匠,当年牡蛎壳火炮的改良便出自他手,“太好了,有林伯在,我们还能再改良火炮,提升射程。”他接过密信,见上面还写着俞大猷将亲率五千步兵北上,支援蓟镇,不禁笑道:“大猷这是要与我并肩作战啊。”

正说着,斥候跌撞而入:“将军!关外三十里发现鞑靼骑兵,约五千人,似在窥探我军动向。”戚继光立刻起身:“传我将令,神机营坚守城楼,骑兵埋伏于城外山谷,待敌兵靠近便两面夹击。”

半个时辰后,鞑靼骑兵抵达山海关下,为首的将领见城楼上戒备森严,便下令攻城。城楼上的火炮齐齐轰鸣,鞑靼骑兵纷纷倒地,剩余的人想要撤退,却被山谷中的骑兵堵住退路。激战半个时辰,鞑靼骑兵死伤过半,残余的人狼狈逃窜。

战后,陈铠走进中军帐:“将军,俘虏招供,这五千骑兵是俺答派来试探我军虚实的,若我军兵力空虚,便会即刻回禀俺答,让他率主力再次来攻。”戚继光点头:“看来俺答仍未死心,我们需加快准备,待新炮抵达,便主动出击,瓦解他的主力。”

三日后,天津卫传来消息,俞大猷派来的水师已抵达,与天津卫守将联手击退了袭扰粮道的倭寇,江南漕运的粮船顺利抵通-州。戚继光松了口气,正欲提笔给俞大猷写信,亲兵禀报:“将军,辽东赵将军派人送来急信,说已与李成梁总兵达成协议,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愿助我大明夹击鞑靼,条件是朝廷承认他对建州女真的统治权。”

“努尔哈赤?”戚继光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告诉赵武,可暂时答应努尔哈赤的条件,但需让他先出兵夹击鞑靼,待战事结束,再奏请陛下定夺。”亲兵领命而去,戚继光铺开信纸,写下给朝廷的奏折,详述辽东局势与对鞑靼的作战计划。

十日之后,山海关外传来马蹄声与车轮声,林伯率领的火炮队抵达。戚继光亲自出城迎接,见二十门崭新的牡蛎壳火炮整齐排列在车队中,炮身泛着冷光,不禁上前抚摸:“林伯,辛苦你了。”

林伯拱手笑道:“将军客气,能为守关出份力,是老夫的荣幸。这些新炮在原有基础上改良了炮管,射程比之前远了五十步,还加装了准星,命中率更高。”他指着其中一门火炮:“将军请看,这门炮还能发射霰弹,对付密集的骑兵最有效。”

戚继光大喜,立刻命人将火炮运上城楼,让林伯指导兵士操作。城楼上,兵士们按照林伯的指点装填弹药,点燃火绳,“轰隆”一声,炮弹落在关外百米处,炸起一片尘土。兵士们欢呼雀跃,士气大振。

当晚,中军帐内灯火通明,戚继光召集众将议事。陈铠拱手道:“将军,新炮已就位,辽东与女真也达成协议,如今正是主动出击的好时机。”戚继光点头:“明日一早,我率五千步兵、两千骑兵,携带十门新炮,直奔鞑靼大营。陈铠,你留守山海关,若鞑靼来攻,务必坚守待援。”

众将领命,纷纷起身离去。戚继光走到帐外,望着满天繁星,手中握着那枚牡蛎壳。他想起潮州百姓的嘱托,想起山海关百姓的支持,心中涌起一股力量。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戚继光便率领大军出发,马蹄声在官道上回荡,朝着鞑靼大营的方向疾驰而去。

远处的草原上,俺答正召集将领议事,商议再次进攻山海关的计划。他不知道,一支装备着新炮的大明军队正在逼近,一场决定蓟镇命运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