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高铭远传奇 > 第73章 金銮述职受重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快马奔行了三日,高铭远终于在第四日清晨抵达京城。刚入城门,便见都察院的属官已候在一旁,接过他的行囊后,便引着他往皇宫赶——皇帝特意传下口谕,让他无需休整,直接到金銮殿述职。

穿过层层宫阙,金銮殿的龙纹殿柱渐渐清晰。高铭远整理好衣袍,拾级而上,刚踏入殿内,便听得皇帝的声音从御座上传来:“高卿一路辛苦,先说说兰考的水利之事吧。”

高铭远躬身行礼,随后抬头回话,语气沉稳:“回陛下,兰考主渠已全线贯通,首架水车调试成功,可日提水灌田三十亩;邻村支渠与蓄水池的图纸已拟定,由当地工匠牵头,村民合力推进,待臣此次差事了结,便可回去督促进度。”他顿了顿,从怀中取出赵珩的日记本,双手呈上,“这是随行小皇子赵珩记录的水利细节,从水车打造到地形测量,皆有详实记载,陛下可阅。”

内侍接过日记本,呈给皇帝。皇帝翻了几页,见上面既有草图又有标注,字迹虽稚嫩却工整,不禁点头笑道:“连联的皇子都能如此用心,可见高卿在兰考办事,是真的沉下心了。”

此时,户部尚书出列问道:“高大人,兰考地处中原,往年常遭旱情,此次水利建成,能保多少亩良田无忧?”高铭远朗声回:“主渠可覆盖兰考三分之二的粮田,待支渠完工,可实现全域灌溉,往后即便遇小旱,百姓也无需再靠天吃饭。”殿内众臣听了,纷纷赞叹,连素来严苛的御史大夫也颔首道:“以实干解民忧,高大人此举,当为百官表率。”

待兰考之事说完,皇帝话锋一转,目光沉了下来:“洲城的灾情,卿在途中应已知晓。昨日福建布政使又递急报,溃堤之处已发现三具百姓尸体,皆是被洪水卷走的灾民,而州府官员仍在推诿责任,百姓的怨气越发重了。”

高铭远心中一紧,连忙躬身:“臣既接陛下圣命,定当查明贪腐,安抚百姓,重修堤坝,绝不辜负陛下所托。”

“朕要的就是你这句话。”皇帝从御座上站起身,走下丹陛,亲手扶起高铭远,“福建、浙江两省沿海,台风频发,堤坝本是百姓的保命线,却被贪官蛀空。卿任都察院都御史时,曾查处过漕运贪腐案,手段利落;如今又懂水利,既能查弊,又能安民,这两省巡抚之职,非卿莫属。”

说着,皇帝示意内侍取来印信与文书。“这是福建、浙江两省巡抚的印信,还有吏部拟定的任命文书。”皇帝将印信递到高铭远手中,“朕给你三样权:一是调两省府兵,若遇刁官顽抗或流民滋事,可先斩后奏;二是提两省库银,优先用于赈灾与修堤,无需层层报备;三是查案不受地方掣肘,无论涉及到哪级官员,皆可直接上奏朕前。”

如此重权,满殿文武皆面露惊色。高铭远捧着印信,只觉掌心滚烫,再次躬身:“臣谢陛下信任!此去两省,臣定查贪腐、修堤坝、安百姓,若有半分差池,愿受革职问罪之罚!”

“好!”皇帝拍了拍他的肩膀,“明日便启程吧,朕已让户部备好赈灾粮,随你一同南下。记住,百姓的安危,比什么都重要。”

离开金銮殿时,已近午时。高铭远刚走到宫门口,便见都察院的同僚李御史迎了上来,递给他一封密信:“高兄,这是我派人在洲城查探到的消息,州府知府张谦与当地乡绅勾结,堤坝修建时不仅克扣用料,还虚报工价,溃堤后又封锁消息,压制百姓上访。”

高铭远接过密信,快速浏览一遍,眉头拧得更紧:“多谢李兄,这份密信,倒是省了我不少功夫。”李御史叹了口气:“洲城百姓苦啊,高兄此去,定要还他们一个公道。”

回到都察院安排的住处,高铭远并未歇息,而是即刻整理行囊——除了换洗衣物,便是兰考的水利图纸、洲城的密信,还有皇帝赐予的印信与文书。夜幕降临时,他已将所有事宜安排妥当,只待明日一早,便带着赈灾粮与随从,赶赴福建、浙江两省。

窗外月光皎洁,高铭远望着远方,仿佛能看到洲城百姓期盼的眼神,也能想起兰考村民在渠边忙碌的身影。他握紧手中的印信,心中暗道:无论前路多险,定要查清贪官、修好堤坝,让沿海百姓也能像兰考村民一样,过上安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