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高铭远传奇 > 第30章 风河初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漕河督查的差事定了下来。高铭远与监察御史周大人同行,启程那日,王大人特意派来一辆马车,车厢里铺着兰考产的桑锦垫,这是家里表亲托人捎来的,说兰考的料子扎实。高铭远指尖抚过锦面上的麦浪纹,忽然想起蚕农们缫丝时哼的小调。

江南的雨比京城绵密,漕河沿岸的芦苇荡绿得发沉。高铭远站在船头,望着正在清淤的河工们弯腰劳作,动作竟与兰考修渠时的后生们有几分相似。高大人,前面就是采石场了。周御史的声音从舱内传来,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紧张。

采石场的石料堆得像座小山,却在表层之下藏着不少碎石。高铭远拿起一块敲碎,内里的沙砾簌簌往下掉——与粮仓那批货色如出一辙。管事的官吏赔着笑递上账本:大人您看,都是按户部定的标准采的。高铭远没接账本,只问:这些石料运去漕河,能经住几场汛期?管事的脸瞬间白了。

入夜后,周御史在舱内翻查押运记录,忽然拍着桌子道:找到了!上个月有批石料改道运去了张侍郎的老家。高铭远凑过去看,那页账册的墨迹比别处深,像是被水浸过又晒干。窗外的雨打在船板上,噼啪声里混着远处隐约的脚步声。

有人在盯咱们。高铭远吹灭烛火,借着月光往舱外望。芦苇丛里闪过几点星火,随即又隐入黑暗。他摸出怀里的木牌,穗满两岸的刻痕里还留着兰考的尘土,周大人,明日咱们去河工棚看看。

河工们住的草棚漏着雨,墙角堆着发霉的糙米。一个瘸腿老汉见高铭远进来,忙把藏在草堆里的半块麦饼往身后藏。老人家,我尝尝这麦饼。高铭远笑着伸手,麦饼的粗糙口感让他想起兰考的新麦。老汉愣了愣,忽然红了眼:大人是来真查事儿的?

原来河工们领的粮饷被克扣了三成,石料以次充好更是常事。前几日有个后生多嘴,被拖去芦苇荡打了一顿。瘸腿老汉抹着眼泪,咱们只求修条结实的河,对得起手里的力气。高铭远把带来的兰考麦种分给众人:明年开春种种看,兰考的麦子,耐涝。

回程的船上,周御史望着舱里堆的证词与样本,忧心道:张侍郎在朝中势力不小,这些怕是扳不倒他。高铭远正用小刀在木牌背面刻漕河的河道图,闻言抬头道:扳不倒也要说,就像兰考的渠,哪怕只能通十里,也比堵着强。

船到京城时,漕河的水痕已漫上船头。高铭远刚下船,就见王大人的随从候在码头,递上一封密信。信里只有一行字:张侍郎在查兰考渠的账目。他捏紧信纸,忽然明白王大人的用意——这京城的暗流,终究要扯上兰考那片干净的水土。

府邸的灯亮到后半夜。高铭远将漕河查得的证据整理成册,末了附上兰考渠的收支明细,每一笔都记着麦秆若干茶苗几株,还有沈清和画的用料示意图。天边泛白时,他把木牌放在卷宗上,牌上的麦穗与茶芽,在晨光里像是活了过来。

早朝的钟声穿透薄雾,高铭远捧着卷宗走向太和殿。石阶上的露水沾湿了朝靴,他却走得格外稳。就像当年在兰考第一次踏上河堤,脚下的土地或许泥泞,但只要方向没错,总能走出一条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