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高铭远传奇 > 第38章 麦香传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分刚过,工部偏院的桂树就飘起了细碎的金瓣。赵珩正蹲在石桌边,把周石头信里提的“晚麦抽穗”画在纸上,忽然听见院外传来熟悉的马蹄声——是兰考来的驿卒,背上还背着个鼓鼓的布囊。

“高大人!周大哥让俺给您捎东西来!”驿卒刚进院就卸下布囊,里面竟滚出个布包,解开一看,是两穗饱满的麦子,穗粒金黄,还带着淡淡的日晒香。赵珩立刻凑过去,小心翼翼地捏起一穗,指腹蹭到粗糙的麦芒,惊喜道:“这就是京兰混种的麦子?比宫里粮仓的麦粒还大!”

高铭远接过麦穗,见穗柄处系着张字条,是周石头的笔迹:“晚麦实收一千二百斛,比去年多两成,挑了最壮的穗子给大人和殿下尝尝。另,山洼茶园收了头茬秋茶,用新渠水炒的,一并捎去。”字条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和上次在田埂上画的一模一样。

“一千二百斛是多少?”赵珩捧着麦穗追问,眼里满是好奇。高铭远取来之前的收成账,在“五月麦收千斛”旁添上“九月晚麦千二百斛”,笑着解释:“一斛能装五斗粮,一千二百斛,够兰考百姓吃小半年。这多出来的两成,就是当初修渠、护岸、选种的功劳。”他顿了顿,又道:“就像你学理丝,一开始总断,后来慢慢练,不也理得顺顺当当了?”

赵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突然想起什么,跑到工具台旁翻出木盒,里面是之前老陈给的桑木、槐木。“大人,咱们用这麦秆做个水车模型吧!”他拿起一穗麦子,眼里闪着光,“周大哥说麦秆结实,肯定比之前的麦秆蚂蚱还耐用!”

高铭远笑着应下,两人便坐在石桌边忙活起来。赵珩学着老陈编桑筐的法子,把麦秆掰成均匀的小段,试着编水车的轮轴,可刚编到一半,麦秆就散了。“怎么总散架?”他皱着眉,把散掉的麦秆拢在一起。高铭远接过麦秆,指尖轻轻折了折:“麦秆得选空心的,还得用温水泡软才韧,就像种茶要选朝阳地,做事得先摸清门道。”

正说着,老陈端着刚炒好的秋茶进来,茶香混着桂花香飘满了小院。“殿下尝尝这茶,”老陈给赵珩递过一杯,茶汤嫩绿,入口竟带着点清甜,“这就是用渠水炒的茶,比春茶更润些。”赵珩抿了一口,忽然眼睛一亮:“比宫里的贡茶还好喝!周大哥说要捎给京城的人,他们肯定喜欢!”

高铭远喝着茶,看着赵珩认真编麦秆的模样,忽然想起初见小皇子时的光景——那时他还总想着躲懒,如今却能对着麦秆琢磨半晌。驿卒在一旁收拾布囊时,忽然想起什么:“对了高大人,周大哥还说,南边州县来学种茶的人,见了兰考的渠和麦,都想请您去给他们讲讲法子呢!”

赵珩编麦秆的手顿了顿,抬头望着高铭远:“大人,咱们能去南边吗?我想看看他们怎么种茶,还想把麦种带给他们!”高铭远摸了摸他的头,指着桌上的麦穗和茶罐:“殿下你看,这麦穗、这茶叶,就是最好的‘法子’。它们从兰考来,带着渠水的滋养,带着百姓的心思,走到哪里,好光景就能传到哪里。”

夕阳西下时,赵珩终于编好了个小小的麦秆水车,轮叶上还系着根红绳,和老陈编的那个一模一样。他捧着水车跑到院外,对着夕阳举起,金色的光洒在麦秆上,竟像镀了层暖金。“大人你看!”他回头笑着喊,声音里满是欢喜,“这水车要是放在渠里,肯定能转得飞快!”

高铭远望着他的背影,又看了看桌上的麦穗和茶罐,忽然觉得,这偏院的桂香、麦香、茶香,早已把“民生”二字,悄悄种进了小皇子的心里。而这,比任何文书、任何道理,都更有力量——因为它是用手摸过的麦芒,用嘴尝过的茶香,是实实在在的“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