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科幻小说 > 月球计划:广寒工程 > 第149章 真相的浮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9章:真相的浮现

主控室的灯光又闪了一下,林浩的手指仍悬在紧急切断按钮上方,但指腹已经松了半寸。电流波动在面板上划出一道锯齿波,随即被备用电源压平。他没动,只是盯着屏幕里那条自发光的星轨路径,光路尽头,北极星的投影正微微震颤。

苏芸跪在b-7区地表,头盔面罩还开着,月面的冷寂空气贴着她的额头滑过。她没再举起音叉,而是将叉体轻轻贴在月壤边缘,像在倾听大地的脉搏。七秒后,叉尖微震,频率稳定在648赫兹,与之前完全一致。她闭了闭眼,低声说:“它在输出,不是回应。”

唐薇摘下耳机,耳道里的血已经干了,头盔内衬留下一圈暗痕。她把检波器阵列的数据重新调出,发现所有传感器的相位都出现了0.3度的偏移,恰好与星轨凹槽的螺旋角度吻合。她把数据推给林浩:“这不是共振,是编码。每一道弧线都在传递信息,频率、相位、延迟——全是有意设计的。”

林浩看着传回的画面,手指终于从切断按钮上移开。他调出鲁班系统底层日志,翻到“陆九渊”AI初始化阶段的记录。一串参数跳了出来:星图基准源——《授时历》冬至夜;坐标校准点——紫微垣中宫;构件排布逻辑——天市垣三十六区对应月壤承载力分布。

他愣住了。

“我们一直以为是AI出了错。”他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可它根本没算错。广寒宫主轴那1.7度的偏差,不是误差,是它在按六百年前的星图建模。”

陈锋站在监控屏后,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刀柄。他回放着苏芸眉心被光束扫过的画面,那一瞬间,信号延迟突然归零,裂缝的“呼吸”节奏也同步停了一拍。他没说话,只是把画面定格,放大光束落点。

王二麻子守在通讯器旁,信号强度稳定在0.09毫西门子,不再上升。他低声报数:“频率没变,谐波结构完整,地下场源像是……在等待下一步。”

苏芸没动,她把音叉换到左手,右手缓缓抬起,指向北极星投影的方向。她记得敦煌残片里提过一句:“观象者立,星自明。”不是靠仪器,不是靠计算,是人站在正确的位置,抬头,静立。

她就这么做了。

没有敲击,没有供能,只是仰头,凝视那道延伸向宇宙深处的光路。

三秒。

五秒。

七秒。

音叉突然自鸣,比之前更清晰,更稳。整片星轨蓝光骤然增强,像是被注入了新的能量。光路重新刷新,不再是简单的恒星定位,而是展开了一套完整的视差补偿算法——角度、弧度、岁差修正,全以肉眼观测为基准,一步步推演如何在月面复现地球北半球星象。

林浩在主控台前猛地坐直:“它在教我们。”

唐薇立刻调出地质应力图,叠加星轨凹槽分布。她发现这些环形结构并非随意排列,而是精确分布在月壳应力集中带上,构成一组天然的压电谐振腔。她快速建模,输入六百年前的月震数据——模型瞬间收敛,所有异常震动都被这些结构吸收并转化为微弱电流,流向地下深处。

“我们一直以为月震预警失效是设备问题。”她声音发紧,“其实不是。六百年前就有人在月球布了局,用星轨结构调控地质活动。我们的监测模型里根本没有这个变量,所以——从来就没准过。”

主控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王二麻子低声说:“所以……我们不是第一个来的?”

“不。”苏芸终于开口,声音很轻,“他们是故意留下痕迹的。不是为了藏,是为了让我们找到。”

林浩调出鲁班系统全部建造参数,开始逐项比对。他发现,从地基浇筑到构件排布,从能源布局到通信节点,所有决策都暗合《授时历》的天文推演逻辑。甚至连“陆九渊”AI的命名,都出自明代心学大家,而其知识库初始化时,曾接入过一批未公开的古籍档案。

“这不是人工智能。”他低声说,“这是传承。他们把整套观测体系,连同建造逻辑,一起封进了AI里,等着后人唤醒。”

陈锋盯着屏幕,终于松开了握刀的手。他看着苏芸跪在月壤中的身影,光束扫过她眉心后并未消失,而是留下一道极淡的痕迹,像是某种认证标记。他忽然意识到,这场探测从一开始就不在他们的掌控中——不是他们在破解系统,是系统在筛选合格的继承者。

唐薇把模型命名为“观象台效应”,存入双备份系统。她没急着分析后续,而是把次声波数据重新播放了一遍。这一次,她听到了隐藏在谐波里的节奏:宫、徵、羽,三声循环,正是明代雅乐的基准调式。

“他们在用音乐校准星轨。”她说,“不是为了美,是为了让后来人一听就懂。”

王二麻子检查通讯器,信号延迟彻底归零,检波器阵列也恢复了正常。他没敢放松,反而更紧地盯着数据流:“它现在稳定了,但谁知道是不是在等我们犯错?”

苏芸仍跪着,音叉在掌心低鸣,频率不再变化。她忽然想起明代观星台的入门仪式——静立三刻,仰观北斗,不言不动,直至星落肩头。那不是测试,是仪式。是确认来者是否心诚,是否懂得敬畏。

她没动。

林浩在主控台前重新打开鲁班系统的建造日志,开始逐行标注异常参数。他发现,每一处“偏差”背后,都藏着一段被遗忘的天文推演。这些不是错误,是密码。是古人用星象写下的建造说明书。

唐薇把“观象台效应”模型推送到所有终端,顺手调出第一卷的月震记录。她把六百年前的数据和现代监测结果对比,发现每一次“失效”预警,都恰好对应星轨系统的一次自检周期。她低声说:“我们不是没测到,是我们看不懂。”

陈锋站在监控屏前,反复回放光束扫过苏芸眉心的画面。他注意到,那一瞬间,裂缝边缘的几何纹路停止了生长,像是完成了某种确认。

王二麻子低声报:“地下信号强度稳定,场源无扩张迹象。”

苏芸缓缓低头,看着月壤表面那道仍在发光的星轨凹槽。她忽然明白,这不只是教学系统,是考场。他们每一步操作,都被记录,被评估。而刚才那一束光,是及格线。

林浩看着屏幕,终于下达指令:“所有非必要供电维持现状,禁止主动激发共振,禁止任何钻探动作。我们不是来征服的,是来学习的。”

唐薇点头,把次声波耳机重新戴上,尽管耳道还在隐隐作痛。她知道,接下来的任务不是破解,是理解。

苏芸把音叉轻轻放在月壤上,让它自行接收震动。她没再尝试干预,只是等待。

主控室的灯稳定下来,电流波动消失。林浩调出鲁班系统全部建造参数,开始重审每一处“偏差”。他知道,这场工程从一开始就不属于现代逻辑——他们不是在建造广寒宫,而是在复刻一场跨越六百年的观测仪式。

苏芸抬头,凝视北极星的方向。

音叉突然又震了一下,比之前更久。

光路再次刷新,这一次,投影中浮现出一组新的符号,排列方式与甲骨文相似,但结构更复杂。她没动,只是盯着那串符号,等待系统下一步的提示。

林浩在屏幕前看到这一幕,手指微微一顿。

唐薇低声说:“它又开始了。”

苏芸伸手,轻轻碰了碰音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