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科幻小说 > 月球计划:广寒工程 > 第130章 浅层生物形态沉积层研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0章 浅层生物形态沉积层研究

第130章:浅层生物形态沉积层研究

唐薇的耳机贴在钻杆外壁时,那串震动已经持续了十七分钟。频率不是地质断层的杂波,也不是设备共振的余震,而是一种有规律的、类似心跳的搏动。她没摘耳机,直接调出玉兔二号的原始日志界面,把现代AI自动归类的“矿物异构”标签手动改成了“未定型有机结构”。

屏幕弹出三级警告,提示操作越权。她没理,把次声波反向输入钻头前端,激发局部共振。三秒后,光谱仪捕捉到微弱荧光——波长480纳米,强度0.3,持续时间不到两秒。但足够了。

“不是矿物。”她摘下耳机,声音压得很低,“是细胞壁残留。”

林浩站在封装舱外,看着监控画面里那层灰白色沉积物。样本切面在紫外线下泛着淡蓝光,结构呈六边形蜂窝状,边缘整齐得不像自然形成。他手指在控制面板划过,调出三重真空冷封协议的参数表。

“启动净室封装。”他说。

“不行。”陈锋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他站在通道口,匕首插在战术背包外侧,刀柄上的辐射仪亮着红灯。“《太空生物安全条例》第十二条:任何疑似地外生命体,禁止进入封闭循环系统。就地处理。”

“它没活性。”唐薇指着数据流,“碳链完整,脂质层稳定,但代谢信号为零。这是化石,不是活体。”

“条例没说只禁活体。”陈锋走近一步,“它能在月球形成,就能在基地繁殖。你不知道它醒来要什么。”

林浩没看他,继续输入指令。冷封舱的氮气阀开启,真空泵启动。金属舱门缓缓合拢。

“我引用《外空条约》第七条。”他说,“天体物质用于科学研究,享有豁免权。中方首席有权批准运输。”

陈锋的手按在匕首上,刀刃微微外推,辐射仪读数跳到8.7。他没拔刀,但也没松手。

“那你得签责任书。”他说,“一旦泄漏,后果你一个人担。”

“签。”林浩直接调出电子文书,指纹确认。

冷封舱密封完成,外部温度降至零下196度。样本被固定在钛合金托盘上,四周环绕着林浩母亲早年设计的多层屏蔽材料。那是一种复合纳米膜,原本用来隔绝宇宙射线,现在成了隔绝未知的最后防线。

“走。”林浩拍了下舱门,“送进b3。”

b3实验室是基地最深的隔离区,原本用于高危材料测试。苏芸已经在门口等着,手里拿着音叉。她没说话,把音叉贴在门禁读卡器旁,轻轻一敲。系统提示音变了,权限跳转到手动模式。

“陈锋预设了类生命体响应预案。”她说,“AI一旦检测到有机分子活性,会自动触发紫外线消杀。”

“你关了?”

“暂时压制。”她收起音叉,“但系统还在监听。下次扫描可能升级为臭氧清洗。”

唐薇抱着样本托盘走进实验室,夏蝉正用全息投影仪调试光源。青花瓷茶盏摆在操作台中央,杯口朝上,里面装着半杯液态氮。

“用这个定光强?”林浩问。

“茶盏曲率稳定。”夏蝉没抬头,“比校准仪误差小0.2%。而且……它让我觉得在地球上。”

灯光调低,全息投影启动。样本被三维放大,表面结构清晰呈现。六边形单元排列成螺旋带,中间穿插着细密的碳丝网络。唐薇放大一处断裂面,指给林浩看。

“看到没?这不像沉积层,像……电路板。”

林浩凑近屏幕。那些碳丝走向有规律,分支角度精确,甚至存在类似“接地”的终端节点。他忽然想起什么,调出早年设计的宇宙射线屏蔽层图纸。两幅图并列,结构相似度超过60%。

“不是巧合。”他说,“它用了和我们一样的逻辑。”

“或者。”唐薇低声说,“我们用了它的逻辑。”

碳同位素检测结果出来时,实验室里没人说话。数据显示,样本年龄为27亿年,误差±300万年。林浩盯着数字看了十秒,然后调出月球地质年表。

“不可能。”他说,“那时候月球没有液态水,更别说有机环境。”

“但它存在。”唐薇调出“冰火长城”的勘探记录,“你看底部液态水层的时间窗口——28.5亿到26亿年前。刚好重叠。”

“陨石溅射。”林浩突然说,“早期地球被频繁撞击,微生物可能被抛射到太空,落在月球短暂存留的水膜里,形成沉积。”

“地月物质交换假说。”唐薇点头,“没人敢提,因为没证据。但现在……”

她指着样本中一段弯曲的碳链。放大后,链上附着微小晶体,成分分析显示是赤铁矿——地球上常见于微生物代谢产物。

“它不是月球原生。”她说,“它是地球来的。”

林浩沉默片刻,调出基地所有钻探数据。他在地图上标出过去三个月的异常点,发现它们连成一条弧线,起点是南极环形山,终点指向那座未标注的遗迹。

“它不是随机分布。”他说,“是路径。”

“什么路径?”唐薇问。

“回家的路。”林浩手指停在终点,“或者……归位的路。”

苏芸一直没说话。她走到操作台前,用发簪蘸了点朱砂,在玻璃上写下三个字:**向心聚**。

“上次构件上出现的。”她说,“不是命令,是描述。它在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林浩看向样本。在低温下,那层沉积物表面泛着微弱蓝光,像是被什么唤醒。他忽然想起唐薇说的“心跳”频率——7赫兹,正好是地球舒曼共振的基频。

“它在共振。”他说,“不是死的,是睡着了。”

“那我们吵醒它了?”夏蝉问。

“不是我们。”林浩摇头,“是它感觉到我们了。”

陈锋在门外听完了全程。他没进实验室,靠在墙边,匕首还握在手里。辐射仪读数已经恢复正常,但他没收刀。他掏出一小撮长城砖粉末,撒在地面。粉末没动。

“以前它会指向遗迹。”他自言自语,“现在……它在等什么?”

林浩走出来时,看见他蹲在地上,用刀尖轻轻划着粉末的边缘。

“你不信这是生命?”林浩问。

“我信。”陈锋抬头,“但我更信它有目的。27亿年前来的东西,现在才被发现,不是巧合。”

“科学就是从巧合开始的。”

“安全不是。”他站起身,“你封了样本,但没封数据。刚才的扫描结果,已经上传到主服务器。”

林浩一愣,立刻调出传输日志。果然,三分钟前,一段加密数据包被自动推送至深空信道——又是阿雷西博频率。

“系统自动同步?”他问。

“不。”陈锋冷笑,“是有人设了后门。每次你用母亲的设计参数,就会触发默认上传协议。”

林浩盯着日志来源,Ip指向鲁班系统的旧版备份区。那个区域早就停用,理论上不该有活动。

“陆九渊?”他说。

“或者。”陈锋收起匕首,“是它借了陆九渊的名字。”

唐薇在实验室里重新校准测序仪。她把音叉贴在样本舱外壁,轻轻一震。仪器屏幕闪了一下,开始读取数据。进度条走到87%时,突然跳转——不是报错,而是弹出一段波形图。

她放大看,心跳漏了一拍。

“林浩!”她喊,“你得来看看。”

他快步走回操作台。波形图下方标注着频率序列:7.0hz → 13.0hz → 7.0hz,循环往复。和上次构件发出的脉冲完全一致。

“它在模仿。”唐薇说,“或者……回应。”

“回应什么?”

“我们的频率。”她调出基地的环境监测数据,“过去24小时,b3区的电磁背景频谱,和这段波形高度重合。我们说话、走路、设备运行……它在学习我们的节奏。”

林浩盯着波形,忽然伸手关掉所有照明。实验室陷入黑暗,只有样本舱的蓝光微微闪烁。他打开录音功能,对着麦克风说了一句话。

“你能听懂吗?”

三秒后,样本舱内的沉积层突然亮了一下。不是荧光,而是一种内部透出的光,像血管被注入了电流。测序仪自动重启,进度条清零,然后重新开始。

这一次,加载速度比之前快了40%。

“它在优化。”苏芸低声说,“不是被动反应,是主动适应。”

林浩没说话。他取出母亲的墨斗,放在操作台上。工具盒打开,里面那张存储卡还在。他没插进去,只是用手指轻轻碰了下边缘。

唐薇忽然说:“我刚发现,样本的碳链排列,和《胡笳十八拍》第三段的音程变化一致。不是巧合,是编码。”

“声音是钥匙。”苏芸说,“文字是指令。那生命本身呢?”

“是程序。”林浩看着那层发光的沉积物,“而且它正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