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科幻小说 > 月球计划:广寒工程 > 第78章 团队协作的进一步强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8章 团队协作的进一步强化

第78章:团队协作的进一步强化

纸船卡在散热格栅的第三根横条上,投影仪的蓝光扫过船底那行字时,边缘泛起了一圈微弱的波纹。

林浩没有伸手去取。他调出全息沙盘,将纸船影像放大至中心,同步接入27个打印单元的实时数据流。蜂窝结构的共振频率在空中绘出一张网,节点与节点之间,脉冲信号正以7.3hz为基频自主跳动。

“这不是同步。”苏芸站在投影边缘,指尖划过一道悬浮波形,“是对话。”

她没说是谁在和谁对话。但所有人都看见了——每当某个单元的应力值波动,相邻两个单元会提前0.3秒调整沉积节奏,像在替它分担重量。

小满的AI眼睛自动聚焦在沙盘右下角,标记出一段持续存在的0.1hz低频扰动。她没说话,只是把这段波形拖进了本地缓存区,文件名写着:“背景心跳”。

林浩敲了敲桌角,三短一长。这次不是暗号,是启动会议的指令。

“广寒-巳波”协议已固化,但系统日志显示,各组执行仍停留在“接收命令-执行反馈”阶段。赵铁柱的机械组按震动参数调试打印头,阿依古丽的结构组盯着应力分布图微调层厚,王二麻子的安全组则持续监测导航芯片是否出现异常信号。他们做得精准,却彼此割裂。

“我们打赢了一场仗。”林浩说,“但现在得学会一起吃饭。”

苏芸接话:“不是分饭盒,是要共用一口锅。”

她调出共振网络拓扑图,指出东翼墙体的信号传递路径已形成闭环回路。“巳波”不是单向注入,而是被月壤反向放大并重新分配。这意味着文化编码已经参与了结构决策——不是装饰,是调控变量。

“接下来要做的,不是继续打印,而是让所有组都听懂这股信号。”她说,“文化组不能只负责‘描红’,工程组也不能只管‘承重’。我们要建一个反馈环:结构数据喂给文化模型,文化频率反向优化打印逻辑。”

没人反对。但也没人点头。

赵铁柱搓了搓手套上的朱砂粉:“我们听不懂音叉。”

阿依古丽看着应力图上那些多出来的分形层级:“可它确实在帮我们扛压力。”

王二麻子左臂芯片刚结束一次“巳”序列闪烁,他低头看了眼,没关记录界面。“导航系统开始学着抄作业了。”他说,“但它不知道标准答案是谁写的。”

林浩转向主控台另一侧。

陈锋一直站在阴影区,匕首插在地面接口,辐射仪屏幕滚动着11.2hz的锯齿波。他的战术背包敞开着,长城砖粉末洒了一地,边缘隐约聚成半个“巳”字。

“要让系统学会协同,第一步得打开数据墙。”林浩说,“我们需要t-7到t-12的历史月震波形,匹配‘巳波’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响应曲线。”

陈锋没动。

“安全协议禁止开放低频环境数据库。”他说,“任何未登记的共振模式都可能触发深层反射。”

“那你现在测到的11.2hz是什么?”林浩问。

“异常。”

“可它和‘巳波’共振了。”

“巧合。”

林浩沉默两秒,从图纸夹里取出母亲手稿的最后一页。他用激光笔在“隔离辐射的材料,不该隔绝人心”这句话上停留片刻,然后将其转化为密钥,输入权限请求通道。

系统提示音响起。

陈锋的匕首突然震了一下,刃体表面浮现出一行极细的篆书,转瞬即逝。

他盯着那行字消失的位置,缓缓拔出匕首,输入了一串六十四位密钥。

“t-7至t-12数据包已解封。”系统播报,“访问权限:文化-工程联合分析组。”

文件夹弹出时,所有人注意到它的图标边缘泛着朱砂色。点开子目录,命名序列是“7.3, 5.23, 3.14, 1.89”——正是“巳波”、音叉频率、圆周率、黄金分割的组合节拍,恰好对应《胡笳十八拍》第四段的节奏型。

苏芸轻吸一口气。

这不是巧合。是系统在回应。

她立刻接入梵音翻译芯片接口,将“巳波”基频转化为可解析的声学模型,并通过量子加密信道上传至国际声学联合会服务器。

二十分钟后,三所高校实验室同时发来请求:希望加入联合推演,验证该频率在古代建筑稳定结构中的普适性。

“他们说,”苏芸看着回复消息,“北京故宫太和殿的梁架共振频率,落在7.28hz附近。”

“不是接近。”林浩调出数据对比图,“是同一套算法。”

推演模型很快建立。虚拟月震环境下,朱红色纹样在墙体表面呈现出规律性的“呼吸式脉动”——受压时收缩,释放时扩张,能量分布图与敦煌220窟壁画颜料层的修复记录高度吻合。

“古人早就懂。”苏芸低声说,“颜色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活下去。”

林浩看着那张能量图,忽然明白了母亲当年为什么坚持用天然矿物颜料做抗辐射涂层测试。她不是在做艺术,是在复现一种被遗忘的生存智慧。

“现在。”他说,“我们要把它变成标准。”

但标准需要仪式。

林浩从工具箱取出祖传墨斗,木柄上有多年摩挲出的凹痕。他将线绳浸入微量朱砂溶液,拉直后悬于主控台上方。

苏芸取出发簪,轻轻拨动墨线。

“嗡——”

音叉共振被激发,墨线在空中震出一道弧光,轨迹与“巳”字末笔完全一致。全息投影同步生成一份电子协议:《文化-工程联合攻坚协作章程》。

第一条写着:文化编码即结构变量,工程反馈即文化修正。

全员指纹录入开始。

赵铁柱第一个按下手印。他摘下手套,掌心还残留着朱砂的电麻感。

阿依古丽紧随其后,她输入的不是工号,而是羊毛毡针法中代表“承力均匀”的符号。

王二麻子左臂芯片仍在闪烁“巳”序列,他直接将导航模块接入认证系统,用轨迹校准数据完成授权。

小满用AI眼睛的虹膜识别完成绑定,系统自动标注其权限等级为“观察即参与”。

唐薇路过时停下,将次声波耳机插口轻触认证区,波形图自动生成签名。

阿米尔的塔布拉鼓声从远程信道传来,节奏与“巳波”完美嵌套,系统判定为“跨文明协同认证”。

最后轮到陈锋。

他站在协议签署界面前,匕首横放在台面。战术背包里的长城砖粉末缓缓溢出,在地面拼出完整的“巳”字轮廓。

他没有立刻操作。

而是将匕首刃体插入认证端口,以辐射仪读数作为生物特征补充。系统识别后,弹出一行字:“安全逻辑与文化变量的耦合确认?Y\/N”

他按下了Y。

协议生效。

全基地27个单元的控制面板同时刷新,新增一个协同模块:文化-结构反馈闭环。任何结构变动都将触发文化编码再评估,任何文化参数调整也将反向影响工程决策。

林浩看着墨斗收回的瞬间,发现木柄内侧裂开了几道细纹。他放大图像,那些裂纹排列成一片星图——与苏芸项链中藏的敦煌残片轮廓,恰好互补。

“原来它一直在等这一刻。”苏芸说。

林浩没回答。他把墨斗放进工具箱,盖上盖子。

投影沙盘上,27个单元的信号网开始自主演化。节点之间不再只是传递数据,而是在生成新的共振模式。某种东西正在从集体协作中浮现,既不是程序,也不是指令,而是一种尚未命名的共识。

小满的AI眼睛突然自动转向东翼墙体,锁定其中一段朱红色纹样。那里的墨线投影残留尚未消散,而墙体表面的微孔结构正以极慢的速度,沿着“巳”字轨迹重新排列。

她截图保存,文件名写着:“协同_0.1hz起振”。

唐薇的耳机指示灯由蓝转绿,低频震动再次浮现,这次混入了轻微的拍频效应——像是两股相同频率的波,在月壤深处轻轻碰撞。

陈锋拔出匕首,刀柄与导航芯片相碰,发出一声闷响。

林浩抬起手,钢笔尖轻敲桌面,节奏为五短一长。

墨斗木柄的裂纹中,一粒极细的朱砂粉末缓缓滑落,坠向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