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她直接说道:“荀相,此外,宣州与幽州两地,幽州现为重点扶持之处,反倒是宣州遭到一定忽视。”
宣州现状勉强尚可,不算出色,但也没有太糟。
总归来说,还能维持。
而幽州情况则糟糕得多。
幽州军撤离时带走了大量富户,对工匠也痛下杀手,加上匪患猖獗,导致幽州人心惶惶。
张辽虽全力整顿治安,以其手段,也已初见成效。
然而,人口稀少仍是最大难题。
“说到幽州,我本有意自冀州迁移部分人口至幽州,但此事推行极为困难。”荀彧一听到上官月如提及幽州,便明白她的用意,于是说出了原本的打算。
只是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却步履维艰。
无人愿迁往那等苦寒之地,即便承诺分地,也少有响应。
此时,吕雉开口:“我记得大王在青州战后,不是俘虏了不少人吗?”
“那些人?”房玄龄眉头紧锁,语气凝重地说:“吕中书令,那些人恐怕不会愿意前往幽州这般困苦之地。”
这些俘虏,不论是青州军还是中央军出身,怎会甘愿迁往幽州?
吕雉从容回应:“那又如何?大王不是承诺给他们优待吗?诸如分地之类,但具体分在何处,并未明说吧?”
房玄龄闻言不悦,沉声道:“吕中书令,大王虽未明说,但不代表我们可以随意安排。至少在大王下令之前,不可擅自决定。”
大王行事自有主张,应由他决断,而非由臣子越俎代庖。
“大王事务繁多,我们不妨请示他的意见,看此事能否通过。”吕雉认为此事可行,只需请示即可。
夏原吉轻咳一声,道:“我看可以。杜尚书屡次诉苦,说幽州人口稀少,急需人力,他的来信几乎成了诉苦状,我都快招架不住了。”
“夏尚书!”房玄龄语气焦急。
荀彧出声道:“房侍中,请冷静!”
他必须介入,提醒房玄龄保持冷静,不可过于急躁。
房玄龄稍作平复,随后说道:“荀相,我以为此事不可同意。大王正全力处理洛阳事务,不应以此事打扰他。”
此事是否应上报?
大王此刻正专注洛阳,无暇他顾。若将此事上报,
万一惹怒大王,又该如何?
上官月如轻咳一声,从容说道:“大王已有交代,由荀相主持大局,我等共同商议。现在正是商议的时机。”
该商议就商议。
凡事商量着办,不必急于决定或否定。
“我看可以,就这样吧。”荀彧点头,一锤定音,决定继续商讨。
必须商讨。
看看如何解决。
夏原吉连忙说道:“既然如此,是从冀州迁移普通百姓,还是从青州调派俘虏?诸位认为哪个更为合适?”
房玄龄见势,知道需要分析一番。
“从长远看,迁移部分人口过去定居,才能带动幽州发展。若只调派俘虏,虽为精壮劳力,但仅靠男子显然不妥。”
吕雉闻言,眉头微蹙,沉声道:“房侍中,看来你是支持迁移了?”
房玄龄神色平静,淡然答道:“我是从实际出发。迁移人口无疑是最佳选择,否则幽州人口稀少,难以发展。”
见房玄龄与吕雉似乎又要争执,夏原吉干笑一声,插话道:“说起来,宣州的人口也不多。”
吕雉摆了摆手,淡淡道:“宣州与幽州不同。幽州战略位置更为关键,必须重视其发展,全力支持幽州建设没有问题。”
在吕雉看来,大力扶持幽州是当前要务。
汉国虽已占据四州之地,但除新占的青州外,仅比较宣州、幽州、冀州三地。
冀州最为富庶,宣州与幽州相对落后,但幽州的发展潜力优于宣州。
因此,大力开发幽州十分必要。
“此言有理,确实应当发展幽州。”柳萱儿连连点头,显然赞同吕雉的发展策略。
“发展没有问题,但不可过度偏袒或扶持。”房玄龄不反对发展,但反对过度扶持。
吕雉的做法必然会在政策上有所放宽,但房玄龄并不希望如此。
过度扶持容易引发不良后果。
“房侍中,政策会有优待,但不会过分,我们可以一起商议,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安排妥当。”
对于房玄龄的担忧,荀彧心知肚明,因此他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总而言之,会在这方面加强监督。
房玄龄对荀彧是放心的,因此并未多言,而是再三表示自己信任荀彧。
“既然荀相开口,我自然不会怀疑。但有些事不能越过君主擅自决定,希望中书省行事谨慎一些。”
“房侍中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们中书省会胡来吗?”吕雉听了这话,眉头一皱,明显不悦。
“我不是这个意思。”
房玄龄立刻否认。
在他看来,自己并非此意,只是吕雉过于解读了。
“不是这意思,那又是什么意思?”吕雉冷哼一声,语气中带着不满。
“吕中书令,请别激动。”这时,上官月如插话进来,示意吕雉先冷静。
荀彧心中暗叹,但仍再次说明了情况。
“上官中书令说得对,有些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反复商议,诸位都别着急。”
“事情总要一步步来,政策也要不断审议。何时可行、何时不可行,都需要反复推敲,才有可能实施。”
“那种一时冲动就立即安排的做法,绝不可行,必须经过充分商讨才能决定,明白了吗?”
上官月如点头附和:“荀相说得对,此事应按荀相所说,开会讨论、严格把关,才能最终决定,大家明白了吗?”
既然中书省中书令上官月如、尚书省左仆射荀彧都这样表态,众人自然没有异议。
这两人地位尊崇,众人暂时不再提出意见,此事就此按下。
因此,现在必须按照荀彧所说,讨论出一个结果来。
随后,夏原吉开口道:“那么现在的情况是要推行迁移,问题来了:怎么迁?迁哪些人?是不是该讨论一下了?”
迁移并非易事。
要让百姓拖家带口迁往他处,若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几乎不可能实现。
除非强制推行,那倒是可以办到。
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可以排除。
那么优惠政策必须到位。
否则,人家怎么愿意来?
而且从冀州到幽州,一个富庶,一个苦寒,就算政策再优惠,也不见得有人会踊跃参与。
总而言之,这件事不太好办。
“夏尚书说得有理。”房玄龄点头表示赞同。
迁移之事该怎么做?
这需要好好商议。
“从冀州、青州两地迁移一部分百姓,你们觉得如何?”吕雉提出建议,认为可以从这两地迁出一部分人口。
“这样说来……青州这边是否以俘虏为主?”上官月如轻蹙眉头,沉思片刻后开口问道。
“可以,我认为可以。”吕雉当即表示同意。
“难。万一这些人过去之后闹事,该怎么办?都杀了吗?不能只盯着俘虏,冀州这边也要有讲究,不能强行迁移。”
房玄龄随即表示反对,认为不能只考虑俘虏,否则容易出事。
“敢闹事,当然要杀。”
吕雉的做法较为简单,认为闹事者直接处决即可。
“吕中书令,如果由你来负责这件事,恐怕没几个人能平安到达幽州。”房玄龄语气平淡,略带讽刺地说了一句。
要是吕雉负责,迁移的人能剩一半都算不错了。
“房侍中,你阴阳怪气的本事,倒是挺在行。”吕雉冷笑一声,语带不屑。
“不敢,一般而已。”房玄龄并非对吕雉个人有意见,只是不认同她的做法,因而冷静回应。
“唉,你们啊,太能吵了。”
荀彧不由得叹气。
意见不合就互相攻击,实在令人头疼。
房玄龄与吕雉政见不一,影响不小,荀彧感到难以继续推进。
上官月如见状,轻叹一声说道:“吕中书令,房侍中所言确有道理。迁移不是小事,哪些人愿意去?路线如何安排?政策如何制定?这些都需要考虑。你们应当先拿出一个方案来。”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这样吧,吕中书令,这件事由你负责拟定,再由房侍中审核。若有不满,再开会商讨,如何?”
中书省本就负责此类事务,由吕雉提出初步方案,再由门下省审核。如果仍无法达成一致,便只能交由苏牧定夺。
吕雉闻言,点头答道:“可以,我没问题。”
房玄龄眉头微蹙,暗忖以吕雉如今的行事作风,真能顾全大局么?
也罢,届时由我亲自核验,再行定夺。
尽管对吕雉心存疑虑,房玄龄仍决定严格把关,绝不轻易放行她所提的方案。
“既然议定,诸位便各司其职吧。”
荀彧见事已毕,当即宣布散会。
……
青州战报已传遍邺城。
暂居邺城的秦梦瑶与师妃暄自然也有所耳闻。
因滞留日久,二人未再投宿客栈,转而赁屋而居。
此举却引起了东厂警觉。
终日闭门不出,轮番外出巡视,不似谋生倒似窥探——这般行径岂能不引人注目?
东厂遂暗中布控,昼夜监视。
因未曾察觉异常,师妃暄与秦梦瑶仍按计划轮番查探,浑然不知行迹早已败露。
若知身份暴露,二人定会即刻遁走。
可惜她们毫不知情。
“师姐,我们始终毫无所获,是否该离开了?”
秦梦瑶已多次这般提议,自从无法接近长孙无垢后便反复劝说。
师妃暄轻叹:“师妹,我实难甘心,为何始终无计可施?”
她确实心有不甘。
沉吟片刻,师妃暄忽想起归途所见,低声道:“方才我见西厂、锦衣卫皆有异动,连吕布将军也率玄甲军出城了。”
如此大规模的兵马调动,自然难逃百姓眼目。
秦梦瑶神色平静:“想必是有所行动。前日传闻朝廷四十万大军败于青州,莫非与此有关?”
“目标竟是青州?”师妃暄眸光微动。
既然精锐尽出,是否意味着邺城守备空虚?
若是如此,是不是就能……
想到这里,师妃暄已然行动起来,她觉得这样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