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玄幻魔法 > 亚特兰提斯遗落的荒原 > 第54章 砖石榫卯共筑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雾还未散尽,新亚特兰的城墙遗址前已响起金属与石材碰撞的声响。考拉帝国的技术员们围着一台银灰色的机械钻孔机,机器底部的合金钻头缓缓钻入地面,扬起细碎的石屑,在晨光中像撒了一把碎银。“再往下钻三十公分,基座必须扎稳,不然扛不住荒原的风沙。”技术员组长格雷握着操控杆,目光紧盯着面板上跳动的深度数据——这台钻孔机是从基地废弃仓库里翻出来的,经埃拉团队修复后,成了城墙重建的核心设备。

亚特兰缇斯的工匠们则蹲在另一侧,手中的青铜凿子在木梁上敲出细密的纹路。老工匠托尔眯着眼,将一根削得圆润的木楔嵌入榫卯接口,轻轻一敲,木梁与立柱便严丝合缝地扣在一起,连一丝缝隙都看不见。“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扣天榫’,不用一根钉子,靠木头的纹路就能咬得比金属还紧。”他抬起头,看着不远处轰鸣的钻孔机,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你们的机器快是快,可这木头的脾气,还得靠我们手艺人摸。”

格雷听到这话,放下操控杆走了过去。他蹲在木梁旁,手指拂过榫卯接口,触感光滑且稳固,完全不像手工打造的痕迹。“以前在基地,建个金属棚子都要靠螺丝固定,没想到木头还能这么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迷你测量仪,对着接口测量一番,数据显示“误差小于0.5毫米”,忍不住感叹,“比机器切割的精度还高,你们这手艺,比我们的图纸还厉害。”

托尔笑着递给他一把青铜凿子:“要不要试试?这手艺看着难,其实就像种麦——得知道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浇水,对木头,就得知道什么时候下凿,什么时候敲楔。”格雷接过凿子,学着托尔的样子在废木上比划,却把榫头凿得歪歪扭扭,引得工匠们一阵善意的笑声。“看来我还是适合摆弄机器。”格雷挠了挠头,将凿子还给托尔,“不过以后我们可以合作,机器打基座,你们做木构,肯定能把城墙建得又快又结实。”

城墙重建的热闹声,顺着风飘到了不远处的农田里。阿丽斯正蹲在田埂上,手中捧着一株刚冒芽的麦种——嫩绿的芽尖顶着露珠,根部还沾着湿润的泥土,这是她用亚特兰缇斯的耐旱麦种与考拉帝国的改良技术培育出的新品种,据说产量能比老麦种翻一倍。“你们看,这根须比普通麦种密三倍,能更好地抓土保水,就算半个月不下雨,也能活。”她将麦苗递给身边的农耕者,眼中满是期待。

农耕者们围了过来,小心翼翼地传看着麦苗。一名中年妇人轻轻捏了捏芽尖,触感柔软却有韧性,忍不住说:“以前种麦,就怕天旱,一场旱灾下来,收的粮食还不够种子钱。要是这麦种真能耐旱,我们以后就不用再靠天吃饭了。”阿丽斯笑着点头,指向农田里的灌溉系统——那是卡里姆设计的“自动灌溉渠”,金属管道沿着田埂铺设,每隔几步就有一个带阀门的出水口,管道连接着远处的蓄水池,而蓄水池的水,则是通过亚特兰缇斯传统的“沟渠引水法”,从那洛河引来的。

“卡里姆的机器负责送水,我们的沟渠负责蓄水,两者配合,就能实现‘播种即灌溉’。”阿丽斯打开一个阀门,清澈的河水顺着管道流入麦田,沿着事先挖好的浅沟漫延,刚好没过麦苗的根部,既不会淹到芽尖,又能让根部喝饱水。农耕者们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以前播种后,要靠人工挑水浇地,一人一天只能浇半亩地,现在打开阀门就能灌溉,效率提高了十倍不止。

卡里姆这时也走了过来,他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雨量传感器,将其插入麦田的土壤里。“这传感器能检测土壤湿度,要是湿度不够,会自动触发灌溉阀门,不用人盯着。”他指着传感器连接的显示屏,上面实时显示着土壤湿度数据,“不过你们的‘沟渠引水法’也很关键,要是没有你们引河水入蓄水池,我的灌溉机就是空壳子。”

一名老农耕者听完,拉着卡里姆走到蓄水池边,指着池底的石块说:“这池底的石头是按‘鱼鳞纹’铺的,能减少渗水,以前部落的蓄水池,存的水能用到下一场雨。你们的机器聪明,我们的老法子也管用,合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卡里姆蹲下身,看着池底整齐排列的石块,确实比基地用的混凝土池底更透气,还能减少水垢,忍不住点头:“以后建蓄水池,我们就按你们的‘鱼鳞纹’来,又省材料又好用。”

正午的阳光渐渐强烈起来,城墙遗址前的钻孔机仍在轰鸣,技术员们已经打好了十个基座孔,工匠们则开始往孔里浇筑混凝土,再将做好榫卯的木梁架上去。农田里,农耕者们已经播完了半亩地的新麦种,灌溉系统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嫩绿的麦苗在阳光下舒展着芽尖,像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毯。

苏朗伽与劳拉德尔并肩走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以前总觉得,科技和传统是两条路,现在才知道,它们能走在一起,还能走得更远。”劳拉德尔指着城墙上的机械与木构,“机器的力量,加上手工的温度,建起来的不仅是城墙,更是两个文明的信任。”

苏朗伽点点头,目光落在麦田里的新麦种上:“就像这麦种,亚特兰缇斯的耐旱基因,加上考拉帝国的改良技术,才能长出这么好的苗。文明的融合,不就是互相取长补短,一起成长吗?”

夕阳西下时,城墙已经竖起了五根木梁,基座牢牢地扎在地下,木梁的榫卯接口在余晖中泛着温润的光。农田里的灌溉系统已经关闭,新播的麦种在湿润的土壤里静静生长,农耕者们坐在田埂上,捧着刚烤好的麦饼,分享着对丰收的期待。技术员们则围在托尔身边,听他讲榫卯工艺的故事,偶尔还会拿起凿子,在废木上练习简单的榫头。

夜幕降临时,新亚特兰的篝火再次燃起,城墙遗址与农田旁都亮起了火把。工匠们与技术员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着白天的经验;农耕者们则唱起了古老的《丰收谣》,歌词里加了新的内容,唱着“机器引水路,木梁扣天成,新苗破土出,家园日日兴”。歌声在夜空中回荡,像一首跨越文明的赞歌,诉说着砖石与榫卯的交融,诉说着传统与科技的共生,更诉说着两个文明共同建设家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