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之何雨柱22岁结婚 > 第230章 马华、余耀武加入团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0章 马华、余耀武加入团队

何雨柱站在新酒楼的施工现场,望着眼前逐渐成形的框架结构,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一丝忐忑。

三年前开小饭店时,他带着大徒弟王杰单打独斗,如今要经营这座五层的中式酒楼,光靠他们两人显然力不从心。

红星轧钢厂的食堂后厨,蒸笼里的白气混着炒锅的油香,马华正用铁勺敲着锅沿哼小曲儿,余耀武突然撞开布帘冲进来:师兄!师傅来电话了!

铁勺当啷掉进锅里,溅起的油花烫红了马华的手背,他却像感觉不到疼似的,抓着围裙就往办公室跑。

电话那头何雨柱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酒楼定在下月初八开张。

马华把听筒攥得发烫,喉咙里像堵着团棉花。

三年前师傅带着大师兄王杰离开时,他蹲在厂门口抽完半包大前门,烟头在雪地里烙出七个焦黑的洞。

辞职手续办得出奇顺利。

人事科老张递过表格时嘟囔:这月都走第三拨了。

余耀武抢着把两人的搪瓷饭缸塞进编织袋,缸底还粘着中午的土豆丝。

何雨柱站在新酒楼的施工现场,望着眼前逐渐成形的框架结构,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一丝忐忑。

三年前开小饭店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要经营一家规模更大的酒楼,压力自然不小。

特别是厨师团队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师傅!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何雨柱转头,看见马华和余耀武提着行李,风尘仆仆地站在装修现场。

马华的脸上挂着标志性的憨厚笑容,余耀武则一如既往地沉稳内敛。

你们来得真快。何雨柱快步迎上去,接过他们手中的行李。

能不快吗?马华夸张地叹了口气,您都不知道这三年我们在轧钢厂是怎么熬过来的。每天闻着食堂的油烟味,就想起您教我们做菜的日子。

余耀武也难得地开了口:师傅,我们一直在等您的消息。结果没想到等了3年这么久。

何雨柱心头一热。

三年前开饭店时,他只带了大徒弟王杰,一方面是考虑到小饭店规模有限,另一方面也是想让马华和余耀武在红星轧钢厂多历练几年。

没想到这一别就是三年。

走,先去看看你们的新厨房。何雨柱领着两人往工地深处走去。

酒楼的厨房是按照何雨柱多年来的经验设计的。

宽敞的操作区,合理的动线规划,先进的设备配置,处处体现着专业与用心。

马华一进厨房就兴奋地东摸西看:师傅,这可比红星轧钢厂食堂强多了!

那是自然。何雨柱笑道,不过设备再好,也得靠人用。从今天起,你们不仅要负责后厨的工作,还要开始带徒弟。

带徒弟?马华和余耀武异口同声。

何雨柱点点头,我计划未来开四家分店,每家都需要像你们这样的大师傅坐镇。所以从现在开始,你们就要物色好苗子,把咱们的手艺传下去。

当天晚上,何雨柱在家中设宴,把整个厨师团队聚在一起。

除了马华和余耀武,还有大徒弟王杰和儿子何子明。

五个人围坐在餐桌旁,气氛热烈而温馨。

来,为我们的新事业干杯!何雨柱举起酒杯。

酒过三巡,话题自然转到了厨艺上。

王杰说起这三年在小饭店的经历,马华和余耀武则分享了在轧钢厂食堂的见闻。

何子明虽然年纪最小,但从小耳濡目染,对烹饪也有独到见解。

师傅,我有个想法。马华突然正色道,咱们酒楼要不要搞个招牌菜?我在轧钢厂这几年,琢磨出了一道铁锅炖甲鱼,工人们都特别喜欢。

余耀武也来了兴致:我在食堂改良了一道红烧狮子头,用料虽然普通,但胜在火候精准。

何雨柱欣慰地看着徒弟们:好,好!咱们就是要集思广益。不过记住,创新可以,但基本功不能丢。从明天开始,咱们先统一标准,把每道菜的工序都规范化。

接下来的日子,五个人几乎每天都泡在尚未完工的酒楼里。

何雨柱亲自示范每道菜的标准做法,从选材、刀工到火候、调味,事无巨细。

马华和余耀武虽然已经出师多年,但依然虚心学习,不时提出改进建议。

一天傍晚,何雨柱正在指导何子明练习刀工,马华兴冲冲地跑进来:师傅,我找到两个好苗子!

原来,马华在菜市场买菜时,遇到了两个在餐馆打工的年轻人。

他们虽然没受过专业训练,但做事勤快,对烹饪有着浓厚的兴趣。

让他们明天来试试吧。何雨柱说,记住,选徒弟不光看天赋,更要看人品。

何雨柱可不希望未来徒弟们培养的徒弟都是小胖那样的人。

余耀武那边也物色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一个在福利院长大的孤儿,在食堂帮工多年,吃苦耐劳。

就这样,酒楼的厨师团队逐渐壮大。

何雨柱每天除了指导徒弟们练习基本功,还要带着他们研究菜单、制定标准、规划后厨流程。虽然辛苦,但看着大家一天天进步,他感到无比欣慰。

开业前夕,何雨柱准备开启一场演习。

何雨柱把所有人召集到一起:明天就是检验我们成果的时候了。我希望大家不仅仅是当做一次演习,而是真正的实战。记住,做菜如做人,要用心。不管客人是谁,都要拿出最好的状态。

马华拍拍胸脯:师傅放心,我们一定不给您丢脸!

余耀武则默默地检查着明天要用的食材,确保万无一失。

演习当天,何雨柱坐镇主厨位置,统筹全局;王杰负责热菜;马华的铁锅炖甲鱼成了最受欢迎的招牌菜;余耀武的冷盘拼盘精致得让客人舍不得下筷;何子明虽然年轻,但在父亲的指导下,也独当一面地负责着几道特色菜。

晚上打烊后,所有人都累得直不起腰,但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师傅,咱们成功了!马华兴奋地说,好多客人都说以后要常来呢!

何雨柱环视着这个由他一手组建的团队,心中充满感慨:这只是开始。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止这一家店。未来,你们每个人都要能独当一面。

夜深了,何雨柱最后一个离开酒楼。

他站在门口,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从轧钢厂食堂的厨师长,到小饭店老板,再到如今酒楼的主人。

这一路上,最让他骄傲的不是生意的成功,而是培养出了这么一群可靠的徒弟。

他知道,有了这群人的支持,他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四家分店,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