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岷江神工 > 第3331章 苔原吸能弱?地衣共生织出 53% 捕获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331章 苔原吸能弱?地衣共生织出 53% 捕获网!

横断山高山苔原的能量监测屏突然像蒙了层薄冰,星脉能在低矮的植被间撞来撞去,却留不住半分 —— 捕获率死死卡在 37%,比预期低了 16 个百分点。张叙舟盯着护江力数字坠向 ,比基准线骤降 150 点,a 星工程师的机械臂正往苔原上撒草种,金属喷嘴喷出的种子砸在苔藓上,溅起的土粒把本就稀疏的能量流砸得更散。“必须植入高秆牧草!” 工程师的机械指节敲得控制台发颤,“这是宇宙级植被改造技术,你们的苔藓地衣能撑得起能量网?”

云南高山向导木云珠背着竹篓走进来,篓里装着块裹着苔藓的岩石。老人用指腹捻了捻湿润的苔藓:“石头有石头的性子,苔藓有苔藓的活法 —— 你这硬种的草,就像给牦牛戴花,看着扎眼,活不成。” 她掀开岩石背面,层灰绿色的地衣正贴着石头蔓延,边缘泛着青金色的光,“你看这‘石上花’,藻类吃阳光,真菌抓星脉能,俩搭伙过日子,比啥草都顶用。”

张叙舟的银簪突然发烫,簪尖投射的能量图谱里,人工牧草的根系像僵硬的铁丝,把星脉能戳得七零八落,而苔藓地衣的绒毛却像无数只小手,温柔地把能量粒子拢成团。木云珠却将带苔藓的岩石摆在节点旁,刹那间,那些 “地毯状” 苔藓(每平方米铺开 7.3 平方米表面积)开始舒展,绒毛间的孔隙(0.37 毫米)正好卡住星脉能粒子,地衣里的藻类则像微型转换器,把捕获的能量变成真菌能吃的 “糖”。

“这是蛮干!”ζ 星系的监测仪疯狂报警,屏幕上 “能量流失率 53%” 的红色警告刺得人眼晕。但木云珠此刻正指挥山民往苔原上铺松针,薄薄一层像给苔藓盖了床被子:“夜间温度低,得给它们保保暖。” 她蹲下来捏起团苔藓,能挤出水珠的就是能量饱和区,捏着发脆的就得补铺松针 —— 银簪扫过,发脆的区域果然能量密度比饱和区低了 37%。

张叙舟让银簪刺入地衣,分子结构图突然亮起:地衣中的 “星脉捕获基因” 与 3325 章茶树叶绿素基因有 73% 片段重合,就像远古传下来的接力棒。木云珠此刻正侧耳听着风声,苔原上的地衣在能量流中会发出细微的嗡鸣,频率越稳说明捕获越顺。“你听这声儿,” 她指着块岩石,“像蜜蜂振翅的就是好地衣,发涩的就得换地方。” 她从篓里掏出块老地衣标本,背面的纹路竟与银簪投射的史前星图隐隐重合。

a 星按 “高密度植草” 改造的苔原带刚成型,就被暴风雪掀了个底朝天 —— 牧草根系没扎稳,连带着表层土壤被卷走,露出的岩石上,人工种植的植被全成了冻成冰棍的枯草,护江力跌至 。木云珠却跪在新铺的苔藓地衣旁,往石缝里塞干草:“傻孩子,高海拔的地,得顺着石头长。” 她让山民把地衣分成小块,像拼拼图似的嵌在岩石缝隙里,每块间距 37 厘米,正好能让能量流在其间绕着圈走 —— 银簪显示捕获率开始爬升:37%→43%→53%!

当正午的阳光穿透云层时,奇迹发生了:苔藓地衣在岩石上织成张巨大的青金色网络,每片苔藓都像个小海绵,把星脉能吸得满满当当,地衣里的真菌则顺着岩石纹路,把能量导进地下节点。监测仪的数字像被山风推着疯长,护江力跟着往上蹿:→→。更惊人的是 “海拔记忆”—— 不同高度的苔藓会自动调整绒毛密度,海拔每升 100 米,密度就增加 7.3%,比任何海拔传感器都精准。

善念值的光点在穹顶凝成连绵的雪山,各地山民传来的 “识苔口诀” 在能量流中闪烁:藏区的 “三看苔藓”(看湿度、看颜色、看与岩石贴合度)、羌寨的 “四辨地衣”(辨形态、辨共生岩石、辨季节活性、辨能量光晕)、彝乡的 “五测捕获”(测日照时长、测风速、测雪融水、测岩石温度、测鸟兽足迹)。木云珠用羊毛编织的能量导流网,铺在苔藓间的沟壑里,青金色的能量流顺着网眼的纹路蜿蜒,每个结扣都对应着块地衣,像在重复山民祖辈传下的歌谣。

最意外的是岩石上的能量结晶 —— 苔藓捕获饱和的地方,会凝结出米粒大的金珠,山民们现在不用带仪器,弯腰捡颗金珠掂量,就知道这片苔原 “吃饱了没”。木云珠的孙女用手机拍下金珠在阳光下的光晕,直播屏幕上 17.3 万点赞的光点,竟与地衣网络的能量频率同步,善念值跟着涨了 0.1 亿。

a 星工程师的机械臂僵在半空,数据库显示苔藓地衣复合层的捕获效率是人工牧草的 7.3 倍,而木云珠用来丈量间距的羊毛绳(长 3.7 米),每一节都对应着不同海拔的能量密度。老人此刻正往新移植的地衣上喷山泉水:“记住了,高海拔的能量金贵,得用软法子留 —— 苔藓地衣看着软,其实比啥都犟,能在石头上活成风景,就能把星脉能攥成拳头。”

张叙舟摸着掌心发烫的银簪,突然读懂了簪身新浮现的纹路:“石无苔不活,苔无石不立,能无共生不聚,三物相得方为山。” 控制中心的地砖上,苔藓地衣的分布与岩石脉络重叠成幅活的山图,那些被手指捏过的湿度、被耳朵听过的嗡鸣,原是给星脉能 “搭窝” 的巧劲。而 ζ 工程师的终端里,自动下载的 “苔原捕获参数” 标着:“源自横断山木氏向导术,五代人守山经验验证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