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岷江神工 > 第3203章 木楔钉死光束歪!活榫竟比机械轴稳 37 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03章 木楔钉死光束歪!活榫竟比机械轴稳 37 倍

长白山天池的冰雾里,第八器聚焦镜突然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a 团队新换上的星脉机械轴正疯狂转动,试图修正 1.73 度的残余散射角,可越调光束越歪,最终像条失控的金蛇,在冰面烧出杂乱的轨迹。护江力从

暴跌至 (降 200 点),首席工程师凯的机械臂砸在控制面板上,星脉晶体镜片因共振出现蛛网状裂纹:“必须拆除所有地球金属部件!这些弹性不足的材料会毁了聚焦镜!”

观测站的暖炉旁,苏州老木匠周福生正带着徒弟刨松木。长白山松木的刨花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那是树脂含量达 37% 的 “活木”—— 老人特意从老家带来的,说 “地脉认这种带松魂的木头”。“小凯师傅别急,” 周福生举起块削好的木楔,“你这铁轴太死,就像没留缝的木框,天热必裂。俺们老祖宗做活榫,讲究‘三分紧七分活’。”

一、松脂里藏的能量缓冲垫

凯的光学传感器扫过木楔,松木的弹性模量仅为星脉合金的 1\/73:“这种会变形的材料会导致光束漂移!” 他调出模拟图,木楔在能量冲击下粉碎的画面红得刺眼。

可周福生已经踩着冰碴,把七块松木楔嵌进聚焦镜边框的预留槽里。每块木楔的斜度都不一样,最厚的 3 毫米,最薄的仅 0.73 毫米 —— 那是他用鲁班尺量了三天,按边框应力分布定制的。“敲的时候得听声,” 老人抡起羊角锤,第一锤下去,“咚” 的闷响里,木楔像长了脚般往里钻,光束的抖动竟小了半分。

当最后一块木楔敲到位,奇迹在冰雾中炸开。原本散乱的光束突然像被捆住的钢绳,笔直扎进天池裂缝的核心,散射角从 6 度骤缩至 0.3 度。护江力以每秒 5 点的速度疯涨,→。更惊人的是,松木里渗出的树脂在边框上凝成层透明薄膜,把星脉机械轴震出的裂纹牢牢粘住,像给金属敷了层活膏药。

“这叫‘以柔克刚’,” 周福生用刨子轻刮木楔露出的尾端,松脂的香气混着能量流的甜味在空气中弥漫,“松木会呼吸,热胀冷缩刚好能补金属的硬劲。你看这木楔的纹路,” 他指着断面的年轮,“每圈都顺着地脉的劲儿长,比任何机械轴都懂怎么跟能量搭伙。”

凯的显微镜下,木楔与金属的接触面正发生奇妙的反应:松脂分子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 73 层交替的 “缓冲带”,把共振频率稳定在 7.3 赫兹 —— 那是地核能量最舒服的 “呼吸节奏”。观测站外,赶来支援的古建筑修复师们举着手机直播,屏幕里明十三陵的斗拱结构正在分解,那些 600 年没变形的木构,靠的正是这种 “活榫调节术”。

二、刨子走出来的能量轨迹

周福生的徒弟突然惊呼:“师父,刨花飘起来了!” 那些从木楔上刨下的碎屑没有落地,反而顺着光束的轨迹旋转,在聚焦镜前组成个透明的能量环。更奇的是,周福生刨木楔的动作 —— 手腕转动的角度、刨刀推进的力度、停顿的节奏 —— 竟与银簪显示的 “能量波纹校准轨迹” 分毫不差。

“做活榫得顺木纹,” 老人边说边演示 “三刨定准星”,第一刨去毛刺(对应能量流的杂波),第二刨找坡度(对应光束折射角),第三刨留余劲(对应地脉共振空间),“就像给地脉的劲儿搭个台阶,得让它走得舒服。” 当最后一刨完成,木楔尾端的截面恰好形成个微型北斗阵,7 个星点与聚焦镜的能量输出口完美对齐。

护江力在此时冲破 ,善念值的峰值出现在 “老木匠教你校准聚焦镜” 的直播间。弹幕里刷满了 “我爷爷也这么刨木头”“老家的八仙桌晃了垫个木片就稳”,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留言,像无数双无形的手,轻轻推着光束往更精准的方向走。凯的机械臂笨拙地拿起刨子,却发现自己怎么也学不会那 “留三分劲” 的手感 —— 那是需要几十年木龄才能养出的 “地脉直觉”。

三、树纹里长的地核地图

深夜的观测站,周福生突然发现木楔在发光。那些嵌在金属里的松木,吸收的地脉能量顺着年轮往上爬,在聚焦镜表面画出条条金色的树状纹路,主枝指向天池深处,分枝则与全球地脉节点的坐标一一对应。“这是地核在给咱画地图呢,” 老人用手指沿着纹路走,“你看这分叉的地方,刚好是张百川师傅说的地幔湍流区。”

凯的地核能量分布图突然自动更新,木楔画出的纹路比卫星探测的精度还高 37%。最粗的那条主纹尽头,标注着 “青金级能量源”—— 那是之前星脉仪器一直找不到的地核能量主干。“松木扎根深,” 周福生摸着发烫的木楔,“它的根能顺着地脉找到水,咱的木楔也能顺着能量找到源。”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木楔,聚焦镜突然射出道笔直的光束,穿透 73 米深的冰层,精准击中地核能量主干的入口。监测仪显示:光束散射角 0 度,净化效率 100%,护江力稳稳站上 。凯看着那些在金属里 “活” 过来的木楔,突然明白 a 科技一直缺的是什么 —— 不是精度,是给能量留条 “喘气的缝”。

周福生的工具箱里,还躺着 73 块备用木楔,每块都刻着微型 “斗” 字。老人把它们交给凯:“地脉的脾气跟木头一样,得常看着,松了紧一紧,紧了松一松。” 凯接过木楔的瞬间,星脉机械轴的警报突然解除,那些顽固的裂纹里,竟渗出了松木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