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岷江神工 > 第2734章 旧法失灵碎煞狂 纳米清剿初显威 泉脉标记破迷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34章 旧法失灵碎煞狂 纳米清剿初显威 泉脉标记破迷局

双源共振发生器的蓝光在沧江支流上空炸开,却没能像预期那样清除煞力碎片。张叙舟的观脉忆真里,0.1 米级的碎片在能量波冲击下四分五裂,化作更细小的 0.01 米级微粒,这些微粒像被打散的墨滴,顺着地脉毛细血管流得更快,清剿效率不仅没提升,反而让污染范围扩大了 20%。

“传统方法失效了!” 工程师小王猛砸控制台,屏幕上的碎片轨迹图像炸开的烟花,“它们太小了,共振频率超出设备捕捉范围,我们就像用大网捞水里的沙子,越捞越乱!”

地脉研究院的紧急报告弹出红色警告:双源共振产生的能量波会刺激碎片的青铜纹路,使其分裂速度加快 3 倍,每清除 1 块碎片,就会产生 10 块 0.01 米级微粒,形成 “碎煞增殖”。李教授盯着报告里的电子显微镜图,微粒表面的纹路比之前更密集,像长满尖刺的病毒:“这玩意儿在进化,专门针对我们的清淤技术!”

一、碎煞增殖的 “失控循环”

昆虚高原的磁石阵列在此时成了 “帮凶”。原本吸附碎片的磁石,表面竟凝结出层黑霜(0.01 米级微粒聚集而成),这些黑霜脱落後,又会孵化出更多微粒,像磁石自己在 “产毒”。护江队员小赵用镊子取下黑霜,刚放到培养皿里,就看到微粒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分裂,30 秒内数量翻倍。

“紫微斗数的‘陀罗星化忌’彻底爆发了。” 张叙舟的观脉忆真穿透磁石,内部的青铜纹路正以 2.3 赫兹的频率疯狂振动,每振动一次就向周围喷射微粒,“这是纠缠不休的污染循环,传统磁吸附和共振法只会让局面更糟。”

更棘手的是微粒的 “抗药性”。地脉调频符阵释放的净化脉冲,原本能抑制碎片活性,现在却被微粒吸收,转化为分裂能量。雨林的抗能藤吸收脉冲後,生长速度再提升 15%,银灰色涂层厚度增至 0.5 厘米,双源能量的反射率高达 80%,护江队的火焰喷射器都难以烧穿。

护江力监测仪的数值跌至

点。李教授调出能量损耗报告:每启动一次传统清淤设备,就会浪费 1000 单位地脉能量,这些能量被微粒吸收後,又会造成新的污染,形成 “能量浪费 - 污染加剧” 的死循环。“再这样下去,我们的能量储备撑不过一周!”

善念值在绝望中跌至 34.8 亿。护江 App 的直播画面里,用户拍到磁石阵列上不断脱落的黑霜,评论区里 “越清越脏” 的哀嚎刷屏,有人翻出之前 “放弃论” 的旧帖,连最乐观的渔民王水生都皱起了眉头:“老法子不管用了,得想新招啊!”

二、靶向清剿的 “破局思路”

地脉研究院的光谱分析有了关键发现:煞力微粒的青铜纹路存在独特的 “共振频率指纹”——2.3 赫兹的基础频率上,叠加着 0.001 赫兹的细微波动,这是碎片分裂时产生的 “分裂波”,也是它们区别于地脉能量的关键特征。

“这就是靶向清剿的钥匙!” 李教授指着光谱图上的波动峰值,“我们可以用泉脉能量标记这种波动,再让纳米机器人精准识别,就像给导弹装导航系统,只打碎片不碰地脉!”

张叙舟立刻联想到祖父笔记里的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百草可解百毒,其理在气同则相吸’。” 山民的龙胆草汁液能显形碎片,正是因为生物碱与青铜纹路的 “气同相吸”,这与靶向清剿的原理不谋而合。

试验在雨林边缘展开。张叙舟用标煞指向微粒注入泉脉荧光标记(模仿龙胆草的显形原理),标记后的微粒在观脉忆真里发出红光,与地脉的金光形成鲜明对比。接着释放 100 个纳米机器人(直径 0.005 米),这些机器人搭载 “频率传感器”,能精准追踪 2.3 赫兹 + 0.001 赫兹的波动,像猎食的蚂蚁扑向红光微粒。

观脉忆真里,纳米机器人爬到微粒表面,释放出含酶解成分的溶液(仿银簪黑斑符文的净化原理),微粒的青铜纹路在溶液中迅速溶解,10 分钟内就被分解为无害的金属离子。清剿效率从之前的 30% 飙升至 60%,且没有产生新的碎片!

“成了!” 小王激动地记录数据,被分解的微粒处,地脉能量流的锈迹迅速消退,传导效率回升至 92%,“这才是微观清剿的正确打开方式 —— 精准标记 + 定向清除,比盲目用能量波轰炸有效 10 倍!”

三、民间智慧的 “协同之力”

昆虚山民的 “龙胆草 - 磁石组合” 在靶向清剿中焕发新生。格桑带领族人将龙胆草汁液浓缩 10 倍,制成 “显形喷雾”,喷洒过的区域,0.01 米级微粒的显形时间从 1 小时延长至 3 小时,为纳米机器人争取了充足的追踪时间。配合磁石阵列的微弱磁场,机器人的捕捉效率再提升 15%。

“这喷雾比之前厉害多了!” 山民卓玛举着喷雾器,看着地面亮起的红光微粒被机器人一一清除,脚下的牧草根部重新泛出翠绿,“草叶不烂了,牦牛也肯吃草了!”

沧江渔民的 “竹编蜂巢网” 则升级成 “纳米投放站”。王水生在网眼处安装微型舱,舱内装着 500 个纳米机器人,当水流带动网体晃动时,舱门自动打开释放机器人,这些机器人顺着水流追踪微粒,在支流入口就筑起第一道防线,拦截率从 65% 提升至 80%。

护江 App 的 “碎片轨迹众包” 活动火爆异常。500 万科研人员和爱好者通过手机显微镜拍摄微粒照片,上传至平台后,AI 系统会自动分析轨迹并调度纳米机器人。上海中学生小林上传的照片中,首次拍到微粒分裂的瞬间,为 “分裂波” 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获得 1000 善念值奖励。

善念值在协同作战中回升至 34.9 亿。评论区里,“民间智慧 + 黑科技” 的组合成了热门话题,有人晒出自己用龙胆草汁液和手机制作的 “简易显形仪”,有人分享给纳米机器人 “指路” 的技巧,之前的绝望被探索的热情取代,连李教授都感慨:“群众的眼睛,比任何监测仪都亮!”

四、纳米清剿的 “初战告捷”

地脉研究院连夜生产出 10 万个纳米机器人,通过 “地脉物联网” 部署在 12 条污染支流。这些机器人像微型潜水艇,顺着能量流巡航,一旦检测到泉脉标记的微粒,就立刻释放酶解溶液,清剿过程全程由护江 App 直播,用户可实时查看机器人的位置和战果。

观脉忆真里,一场微观世界的战争正在激烈进行:红色的微粒在金色的地脉能量流中逃窜,银色的纳米机器人紧追不舍,酶解溶液接触微粒的瞬间,会爆出淡绿色的化学反应光,像微型烟花在毛细血管中绽放。每朵 “烟花” 熄灭,就意味着一块微粒被清除。

试点 3 小时后,数据传来振奋人心的结果:

沧江支流的 0.01 米级微粒浓度下降 50%,地脉锈迹消退面积达 30%;

昆虚冰川融水的污染度降至安全值以下,山民饮用后未再出现能量灼痕;

雨林抗能藤的生长速度放缓至 0.2 公里 \/ 日,银灰色涂层出现溶解斑点,双源能量的反射率降至 50%。

张叙舟的观脉忆真停留在一块被分解的微粒上,微粒残留的青铜纹路中,竟嵌着一丝极细的银辉 —— 是银河能量的残留。他突然明白,这些碎片不仅含蓝星地核物质,还带着银河能量的印记,这或许就是它们能不断分裂的原因。

“这只是开始。” 他望着屏幕上忙碌的纳米机器人,“我们不仅要清除碎片,更要弄清楚它们携带的银河能量秘密,否则永远无法彻底解决污染。”

五、清剿闭环的 “雏形之光”

当第一台纳米机器人完成任务(清除 100 块微粒)自动降解时,张叙舟站在沧江岸边,看着清澈的江水倒映着星空,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传统清淤法的失效带来了恐慌,但也倒逼出更精准的靶向系统,民间智慧与高科技的结合,正在编织一张覆盖全域的清剿网。

观脉忆真里,地脉网络的红色微粒越来越少,金色的能量流逐渐贯通,那些曾经的盲区,如今在纳米机器人和泉脉标记的协同下,重新亮起监测信号。李教授的团队正在调试 “碎片预警系统”,通过分析机器人传回的数据,能提前预测微粒聚集点,做到 “未污染先防御”。

护江力监测仪的数值微升至

点,虽然离目标还有差距,但已经止住了下跌趋势。善念值稳定在 34.9 亿,用户们在 App 上讨论的不再是 “该不该放弃”,而是 “如何让纳米机器人更高效”,有人建议给机器人装上 “龙胆草传感器”,有人提议用善念能量强化酶解溶液。

苏星潼的银簪突然指向江水中的一缕银辉,簪尖蓝光与银辉共振,古蜀文 “微煞虽小,其源在天” 在水面浮现:“这些碎片里的银河能量,才是最危险的部分。它们不仅污染地脉,更在向我们传递某种跨星系信号 —— 清剿战,或许不只是净化,更是解密。”

远处的地脉调频符阵重新启动,这次释放的不再是盲目共振,而是配合纳米机器人的 “精准脉冲”,每一道能量波都像手术刀,只切割被标记的微粒。张叙舟知道,传统清淤的时代已经过去,一场结合泉脉术、纳米科技与全民智慧的微观战争,才刚刚拉开真正的序幕。

(本章完)

下章预告:纳米机器人分解微粒时,发现其中含 “仙女座星系特有的重元素同位素”,这些同位素的衰变周期显示,碎片并非来自蓝星本地,而是随银河能量流飘来的 “宇宙漂流瓶”。更惊悚的是,同位素中还检测到人工改造的痕迹,仿佛有人在刻意 “播种” 这些煞力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