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岷江神工 > 第2688章 暗物质监测网捕煞影 双极镜显真粒子 全民报数铸天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88章 暗物质监测网捕煞影 双极镜显真粒子 全民报数铸天盾

云脊山的暗物质密度仪突然发出蜂鸣。张叙舟盯着全息监测网的实时数据流,指腹在控制台上敲出残影 ——1000 台密度仪组成的金色网络正覆盖沧江流域,每台仪器的红光闪烁频率都与暗物质粒子密度同步,当数值超过 90 个 \/ 立方米时,雪脉山的超导符阵会自动增强磁场。护江力监测仪的指针在数据流中稳步攀升,从

点向

点迈进,每台仪器稳定运行 1 小时,数值就跳动 100 点,像无数双眼睛在守护地脉的脉搏。

“有 3 台仪器的数据在撒谎!” 李教授突然放大异常曲线,这 3 台部署在雨林边缘的设备显示密度稳定在 85 个 \/ 立方米,但其周边的煞雾浓度却在飙升,“是赵山河的煞力粒子在伪装暗物质信号,它们能模仿 85 个 \/ 立方米的频率,实际密度已经破百!”

一、监测网的 “捕影游戏”

第一波伪装信号误导了超导符阵的防御重心。雪脉山的磁场强度向低风险区倾斜,雨林边缘的漏洞处,暗物质粒子与煞力残片结合成 “灰黑银” 三色粒子流,像混在蚁群里的毒蚁,顺着地脉裂隙钻进矿道,在岩壁上蚀出蛛网般的空洞。

张叙舟的观脉忆真视野沉入异常数据。这些伪装信号的波动周期存在 0.1 秒的细微滞后,这是煞力粒子模仿时无法消除的 “破绽”,就像劣质仿品总会露出针脚。他立刻启动 “双极镜核验”—— 将极北镇的极光棱镜与极南镇的水镜阵数据交叉比对,镜中显影的真实粒子密度果然突破 100 个 \/ 立方米,湮灭阈值已被触发。【触发符号:双镜显影的真粒子】【痛感层级:轻度】记忆里老会计核对账本时说 “差一分钱都得找出来”,此刻排查异常数据的较真劲,让每个数字都变得沉甸甸。

苏星潼的银簪悬在监测网全息图上方,簪尖的古蜀文与密度仪产生 “共振校验”。青铜神雀的算法升级后,能通过三个维度识别伪装:1 对比双极镜的光学数据;2 分析粒子运动的 “布朗运动偏差值”(煞力伪装的粒子轨迹更规则);3 联动护江 App 的用户报告(当 5 公里内有 3 人以上反馈 “能量异常”,自动标记可疑区域)。

善念值在 “真假数据战” 中升至 33.8 亿。护江 App 的 “暗物质地图” 上,用户上传的实时标注像星火燎原:云南的茶农在茶园发现 “发光露珠”,实际是暗物质湮灭产生的能量结晶,密度仪却显示正常;上海的程序员开发 “粒子轨迹分析插件”,能自动识别伪装信号的规则轨迹,准确率达 92%;最让人惊叹的是雨林守护者,他们用 “能量试纸”(浸过双脉竹汁的宣纸)监测,试纸变灰的区域与双极镜识别的高风险区完全重合,比仪器更早发现异常。

张叙舟突然在祖父的 “监测手札” 里翻到关键记录:1976 年,地脉监测站曾用 “三人互证法” 排除数据误差 —— 同一区域的三个观测点数据必须交叉验证,偏差超过 5% 即标记异常。他立刻让系统启用该模式,伪装信号的识别率骤升至 98%,3 台撒谎的仪器被精准定位,雨林边缘的超导符阵及时增强磁场,将三色粒子流挡在矿道外。

二、双极镜的 “真粒子显影”

护江队给监测网加装 “双极镜校验模块”—— 每台密度仪旁部署微型极光棱镜与水镜,形成 “仪器测数 + 双镜显影” 的双重保险:

极光棱镜捕捉粒子的 “恒星光斑”(真粒子含北极星特有的 19.2 赫兹频率);

水镜阵分析粒子的 “能量尾迹”(真粒子尾迹呈自然螺旋,伪装粒子是规则折线);

两者数据通过护江 App 实时上传,用户可放大双镜影像手动核验,每次正确标注 + 200 善念值。

当第一组双镜数据传入监测网,雨林边缘的伪装信号无所遁形:极光棱镜下,三色粒子流的光斑频率紊乱;水镜阵中,其尾迹是僵硬的 “之” 字形,与真粒子的螺旋尾迹截然不同。张叙舟用泉脉焊枪对准异常点,金红色电弧瞬间击穿伪装,露出里面裹着煞力残片的暗物质粒子,这些 “毒蚁” 在双极镜的照射下像被曝光的胶片,迅速瓦解。

“双镜的偏振光会放大煞力伪装的缺陷!” 李教授对着光谱图兴奋大喊,极光的线偏振光与水镜的圆偏振光形成 “光筛”,能过滤 99% 的伪装信号。这种 “民间光学土法” 的核验效率,比实验室的粒子对撞机高 15%,就像用两盏不同角度的灯,让阴影里的猫腻无所遁形。

张叙舟的观脉忆真顺着双镜光流延伸,看到了更精妙的设计:极光棱镜的折射角度(61.5 度)与水镜的倾角(28.5 度)相加恰好是 90 度,形成 “直角光闸”,这个角度正是祖父笔记里标注的 “地脉光轴角”,能最大化激发双脉竹汁的荧光反应 —— 当粒子接触浸过竹汁的镜片,真粒子会让竹汁发出绿光,伪装粒子则使其发红。【触发符号:直角光闸的双色显影】【痛感层级:轻度】记忆里孩童时用三棱镜分解阳光的惊喜,此刻与双镜显影的科学美感重叠,原来最朴素的光影游戏里藏着防御的密码。

苏星潼的银簪此时与双镜光流共振,演化出 “全民辨粒” 模式:App 上线 “双镜对比图”,用户点击绿色区域(真粒子)或红色区域(伪装粒子)参与核验,每 100 万次正确点击,监测网的识别速度就提升 0.1 秒。上线 6 小时,参与量突破 5 亿次,伪装信号的响应时间从 10 秒压缩至 5 秒,护江力因此突破

点。

三、全民报数的 “天盾拼图”

护江 App 的 “暗物质报数” 功能成了新战场。用户可在 “暗物质地图” 上标注身边的能量异常(如发光露珠、植物异常枯萎),每次有效报数会生成一个金色光点,光点聚集处会触发超导符阵的 “重点防御”。云脊山的矿工发现,当某区域的报数超过 1000 条,密度仪的监测精度会自动提升 20%,像众人的目光能穿透粒子的伪装。

青海的牧民发明 “羊群报数法”:观察羊群避牧的区域,这些地方往往是暗物质密度超标的 “危险区”,他们上传的 200 条报数精准定位了 5 处伪装信号;广东的渔民则通过渔网的震颤频率报数,当暗物质密度超过 95 个 \/ 立方米,渔网的尼龙线会产生 15 赫兹的共振,这种 “生物监测法” 的误差≤3 个 \/ 立方米;最动人的是社区网格员,他们挨家挨户登记 “能量头痛” 案例,这些数据竟与密度仪的高风险区完全吻合,形成 “人体监测网”。

“报数不是凑热闹,是在给天盾拼碎片!” 张叙舟将用户报数的热力图与监测网叠加,发现两者的重合度达 92%,用户的集体智慧像块无形的磁石,将散落的监测数据聚成完整的防御拼图。当热力图覆盖 80% 的高风险区时,超导符阵的磁场强度出现 “智能分配”—— 不再平均发力,而是向报数密集区倾斜,防御效率提升 30%。

善念值在 “报数潮” 中升至 33.9 亿。地脉研究院发布的《全民监测白皮书》显示:用户报数贡献了 40% 的异常定位,其中民间发明的 “生物监测法”“体感报数法” 填补了仪器监测的盲区。这份报告通过监测网发送至全球节点,收到的回应是各国用户用母语标注的 “报数坐标”,在全息图上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金色轮廓。

李教授的团队在用户报数中发现了关键规律:伪装信号的高发区与赵山河煞力残片的埋藏点完全重合,这些残片会释放 “信号干扰波”,导致仪器误判。而用户的 “非仪器感知”(体感、生物异常)反而能穿透干扰,印证了 “人类直觉是最后的监测防线”。

四、反转!异常数据是 “煞力诱饵”

当监测网的覆盖率达 90%,张叙舟在异常数据的分布中读出了真相:那些被识别的伪装信号其实是赵山河的 “煞力诱饵”—— 故意暴露 30% 的伪装,让监测网将注意力集中在低风险区,而真正的高风险区(密度 110 个 \/ 立方米)藏在报数稀疏的无人区,这些区域的仪器数据被更隐蔽的 “深层干扰波” 篡改,像猎人用假目标吸引猎犬。

青铜神雀的反推模拟证实了这一点:无人区的地脉磁流存在 0.5 赫兹的异常波动,这种波动能与密度仪的电路产生共振,导致数据偏低。而破解的关键,正是用户报数的 “空白区”—— 当某区域符合 “高风险特征”(如地质活跃带、煞力残片分布区)却鲜有报数,系统会自动标记为 “可疑盲区”,触发人工核验。

“用户的沉默也是信号!” 李教授突然调整算法,将 “报数稀疏度” 纳入风险评估,无人区的异常立刻显形。护江队赶往验证时,果然在冰川裂隙中发现密集的暗物质粒子流,密度仪显示 88 个 \/ 立方米,实际已达 112 个 \/ 立方米,超导符阵的紧急增强让粒子流未能突破防线,护江力在危机解除后升至

点。

这个发现让监测网进化出 “沉默监测” 模式:通过 AI 分析 “应报未报” 区域的地理特征、历史数据,自动生成 “盲区预警”。云脊山的矿工们用这种模式,在废弃矿道中发现了 5 处被遗漏的高风险点,用双脉竹汁浸泡的超导块封堵后,暗物质密度降至 75 个 \/ 立方米,彻底低于湮灭阈值。

五、天盾闭环的 “数字契约”

子夜的沧江流域泛起金色微光。1000 台密度仪的数据流在全息图上织成 “天盾”,盾面的每个光点都对应着用户报数的坐标,像人类文明给地脉系上的安全带。张叙舟将祖父的青铜令牌按在天盾中心,令牌释放的地脉能量与数据流共振,在盾面形成 “人类 - 地脉 - 暗物质” 的三方契约符文 ——

符文左侧:用户报数的金色光点组成 “人” 字;

符文右侧:地脉磁流的蓝色纹路组成 “脉” 字;

符文中央:暗物质粒子的银色轨迹组成 “和” 字。

护江力在契约形成的瞬间稳定在

点,章纲设定的 “湮灭阈值监测网” 目标完美达成。雪脉山的超导符阵与天盾联动,磁场强度随粒子密度自动调节(90-100 个 \/ 立方米对应 10-12 特斯拉),像有了生命的铠甲。

苏星潼的银簪指向天盾边缘的 “数字涟漪”,这是用户报数产生的能量波动,涟漪的频率与双脉竹的生长周期完全同步,印证了 “全民参与能强化地脉韧性”。青铜神雀的预警显示,48 小时后将出现 “暗物质密度峰值”(预计 120 个 \/ 立方米),但监测网的 “沉默监测” 模式已锁定所有潜在盲区,准备就绪。

张叙舟望着天盾上流转的金色数据,突然明白监测网的终极意义:不是冰冷的仪器堆砌,而是人类用集体智慧与地脉签订的 “数字契约”—— 每个人的报数都是契约的一个字,共同写就 “守护” 的誓言。就像云脊山的矿工说的 “多双眼睛,就多道防线”,这些散落在人间的目光,终将聚成照亮地脉的光。

(本章完)

下章预告:暗物质密度峰值抵达时,监测网的 “沉默盲区” 突然爆出能量团,这些能量团中浮现出三星堆神树的全息影像。影像显示,赵山河在 1983 年埋下的 “煞力母本” 能模拟暗物质信号,而母本的引爆密码,藏在用户报数的 “异常数字链” 里 —— 这些由 13.2、90、110 组成的数字,正在天盾上组成微型蚀江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