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岷江神工 > 第1478章 地脉中枢!36000 点的平衡之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78章 地脉中枢!36000 点的平衡之道

地核能量层的入口像只睁开的巨眼,金色的能量流从瞳孔中缓缓溢出。张叙舟的战靴踩在由能量凝结的透明地面上,每一步都激起同心圆状的涟漪 —— 护江战情仪的屏幕上, 点的护江力数值像被精心打磨过的蓝宝石,在靛蓝色的能量场里稳定流转。双源净化符的金银网格已与地核能量完全融合,在通道壁上织成道会呼吸的光网,每一次收缩都将纯净的能量输送至全球地脉网络。

“这里是地脉的中枢神经!” 苏星潼的银簪悬在半空,簪头碎钻折射的红光在能量层中游走,勾勒出巨大的立体网络。那些之前在全息图上看到的蓝色线条,此刻化作奔腾的能量河流,在中枢处交汇后又分流至全球,长江与黄河的能量流像两条最粗壮的动脉,搏动频率与护江战情仪的数值完全同步。最惊人的是,能量河流中漂浮着无数细小的光点,每个光点都是段地脉记忆:有吐蕃时期的治水场景,有李冰修建都江堰的画面,甚至有 1998 年军民抗洪的影像,像串贯穿古今的珍珠。

护江力的数值在

点泛起柔和的涟漪。张叙舟的指尖抚过能量地面,地面突然映出他的倒影,倒影中他的掌心印记与地核中枢的能量节点完美重合。战情仪的灵体维度占比稳定在 32%,双源净化符的金银网格开始自动调节能量分配,当长江源的能量流过强时,网格会自动拓宽黄河支流的通道,反之亦然,像个精密的水利枢纽。

护江 App 的直播画面里,全球观众的弹幕像繁星般闪烁。# 地核真容 #的话题阅读量两小时内破 70 亿,善念值稳定在 10.65 亿。有位挪威的气候学家通过能量波动曲线分析:“青藏高原地脉畅通后,全球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下降了 62%!” 这条结论附带的对比图显示,亚马逊的暴雨强度、非洲的干旱范围、欧洲的寒潮路径都出现了明显的缓和,与地核能量的稳定频率高度吻合。

张叙舟的掌心印记传来温润的共鸣,【粥里的红薯皮】的记忆再次浮现 —— 小时候母亲熬粥时,从不会用勺子用力搅动,而是顺着粥的自然旋转轻轻推波助澜,说 “万物都有自己的节奏,顺者畅,逆者滞”。此刻看着地核中枢自动调节的能量流,突然明白 “地脉疏导” 的终极本质:不是用蛮力打通淤塞,是像熬粥时的轻柔推手,在尊重自然节律的基础上,辅以恰到好处的人为引导。

“能量缓冲带出现波动!” 苏星潼的银簪突然指向中枢边缘,那里的能量流出现细微的紊乱,原本平滑的河流表面泛起涟漪。战情仪的检测显示,这是九江决战时残留的 “煞力惯性” 在作祟 —— 虽然煞力本体已被净化,但它对能量流造成的 “逆向记忆” 仍在影响着局部平衡,就像搅动的粥在停止搅拌后,还会残留短暂的漩涡。

护江力的数值在

点出现微小波动(→→)。张叙舟没有像之前那样启动强牵引模式,而是旋动战情仪的 “节律同步” 旋钮,将双源净化符的频率调整至与地核自然脉动完全一致。金银网格突然变得柔软,像层薄薄的水膜覆盖在能量流表面,顺着波动的节奏轻轻起伏,没有对抗,只有顺应。

这个举动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三分钟后,奇迹发生了:紊乱的能量流在网格的 “顺应引导” 下,竟自动恢复了平稳,涟漪渐渐消散,连带着周围更大范围的能量流都变得更加流畅。战情仪的分析报告显示,这种 “顺节律疏导法” 的效率比强牵引模式高出 40%,且对能量流的损耗几乎为零。护江 App 的善念值因此上涨 200 万,直播画面里,全球的水利工程师都在疯狂记录这种新方法的参数。

青铜神雀的尾羽在中枢上空组成道金色光轮,将 “顺节律疏导法” 的核心数据发送至青藏高原的地脉能量管理站。管理站的巨型屏幕上,全球地脉网络的能量流动图瞬间更新,每个节点都多出了 “自然节律” 与 “人为引导” 的双重参数。当工作人员输入唐古拉山口的实时数据时,屏幕上的能量流分布立刻自动优化,长江中下游的地脉修复速度再次提升 15%。

“这才是共生境的真谛。” 张叙舟望着战情仪上稳定的

点,突然将搪瓷杯里的液体洒向能量地面。杯中的九川江水、青稞酒与地核能量融合,化作道微型的能量循环模型:模型中没有强行打通的河道,只有顺着地形自然流淌的溪流,溪流交汇处都设有小小的 “调节堰”,既不阻碍流动,又能控制方向,与李冰 “深淘滩低作堰” 的理念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

护江 App 的 “全球地脉云管理” 平台正式上线。用户可以实时查看各地的能量状态,甚至能通过 “云疏导” 功能,为特定区域的地脉节点发送 “节律同步请求”—— 每 100 万次有效请求,对应区域的能量流就会更加平稳。上线仅一小时,平台的访问量就突破 3 亿,其中来自巴西的请求最多,那里的雨林地脉正急需这种 “顺应式” 疏导。

张叙舟的目光落在地核中枢最深处,那里有块半透明的晶体,晶体中封存着地球形成以来的所有地脉记忆。当他的护江力与晶体产生共振时,晶体突然投射出幅震撼的影像:数十亿年来,地球的地脉网络一直在自我修复,每次大的灾难后,总会形成新的平衡,而人类的作用,只是加速这个过程,而非改变方向。

“所以赵山河错在了哪里?” 苏星潼的银簪轻触晶体,影像中突然出现赵山河的身影 —— 他年轻时在青藏高原考察的画面,那时的他眼神清澈,笔记本上画满了地脉能量的自然流动图。这段记忆让护江力的数值泛起复杂的涟漪,张叙舟突然明白,赵山河最初的研究方向并没有错,只是后来被 “必须通过强力改变” 的执念带偏了。

护江力稳定在

点,战情仪的屏幕上弹出 “共生境高阶中期稳固” 的认证。地脉能量管理站传来消息,全球地脉修复效率已提升至 90%,九江护江林的树苗成活率达到 100%,亚马逊雨林的蓝花楹花期恢复正常,尼罗河流域的小麦产量因能量平衡而增产 15%。这些数据通过护江 App 传遍全球,善念值的数字定格在 10.65 亿,不再剧烈波动,像达到了某种圆满的平衡。

藏区活佛与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在管理站完成了首次 “跨文明地脉会诊”。活佛通过经文能量感知地脉的 “情绪状态”,科研人员则用仪器测量具体参数,两者结合得出的疏导方案,比单一方法的准确率高出 58%。当他们共同启动 “喜马拉雅 - 三星堆能量共振” 项目时,地核中枢的晶体突然射出道金光,穿透地脉通道,与四川盆地的三星堆遗址产生共鸣。

张叙舟的搪瓷杯被他郑重地放在地核中枢的能量节点上。杯内侧 “通则不痛,畅则久安” 的刻字与节点的纹路完美融合,化作道永久的能量印记。他知道,青藏地脉的疏导任务已经完成,但全球地脉管理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就像熬粥时要不断根据火候调整手法,地脉守护也需要持续的观察与顺应,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只有永恒的平衡之道。

青铜神雀的雀眼投射出红光,在管理站的屏幕上圈出下一个目标 —— 唐古拉山口西侧的山谷,那里的冻土下探测到 “吐蕃与唐朝的合刻石碑” 的能量反应,石碑的年份与九江和解碑的历史周期惊人地吻合,似乎在等待着被发现。战情仪的新任务标识闪烁着柔和的光芒:“地核中枢稳定,准备探索‘古今和解’的实证”。

护江队离开地核能量层时,身后的金银网格已与地脉网络完全同化,只在通道壁上留下淡淡的光痕,像大地母亲皮肤上温柔的纹身。张叙舟回头望了眼那只 “巨眼”,它正平稳地输送着能量,瞳孔的收缩频率与全球的江河潮汐完全一致,仿佛地球真的拥有了生命,在护江人的守护下,缓缓睁开了清澈的眼眸。

护江 App 的最后一条弹幕飘过屏幕:“原来最高级的守护,是懂得尊重自然的节奏。” 张叙舟握紧掌心的战情仪, 点的护江力光芒里,他仿佛能看见李冰、吐蕃先民、赵山河(年轻时)与此刻的自己站成一排,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不同的 “疏导工具”,却在同一个节奏下,推动着地球的地脉能量,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和谐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