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岷江神工 > 第1430章 潮落新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珠江口的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时,张叙舟正站在红树林的新苗前。护江战情仪的屏幕泛着柔和的光, 点护江力的数值稳定得像扎根深海的桩基,六大维度的能量流在动态分流符的调控下,化作透明的网,轻轻覆盖在新生的绿色上。那些被赤潮煞侵蚀过的滩涂,此刻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泛出青色,红树林的幼苗顶着露珠,芽尖的嫩绿里透着淡淡的金芒 —— 那是地脉能量与自然生机交融的印记。

“自净能力恢复至 92%。” 林教授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她手中的水质检测仪显示,珠江口的 ph 值、溶解氧、微生物群落已完全回归灾前水平,甚至有几种绝迹多年的浮游生物重新出现。护江 App 的直播画面里,善念值稳稳停在 8.55 亿,弹幕被渔民们的欢呼声刷屏:“今天的鱼汛来了!”“渔网里都是带鳞的,没有红藻了!”

苏星潼的银簪悬在水面上方,簪头碎钻折射的光纹在波峰间跳跃。那些曾经被赤潮覆盖的海域,此刻像块巨大的蓝宝石,阳光穿透处能看见成群的沙丁鱼组成银色漩涡,漩涡的轨迹竟与动态分流符的齿轮纹路完全吻合。“青铜神雀在标记新的能量节点。” 她指着盘旋的神雀,雀喙的红光在海面点出二十七个光点,连成的轮廓与宋代石刻上的 “海图” 完美重合。

张叙舟蹲下身,指尖抚过一株红树林幼苗的根系。那些白色的须根在能量流作用下,正以每分钟 0.5 厘米的速度向深海延伸,根须尖端分泌的黏液,能将残留的微量煞力转化为养分 —— 这是大自然的自我修复机制,比任何人工净化都更精准。二十年前在陕北水渠工地的记忆突然漫上来:当时老表在渠边种的沙棘,根系也是这样悄悄扎进盐碱地,几年后竟让寸草不生的地方长出了牧草。

“看这些新芽!” 陈工拄着拐杖赶来,老人的裤脚沾着湿泥,手里捧着个装满海水的玻璃瓶,瓶中漂浮着几片嫩绿的叶子,“这是秋茄的幼苗,赤潮最严重的时候,整片林子都枯死了,现在……” 他突然哽咽,瓶中的叶子在阳光下展开,叶脉里流淌着淡淡的金色能量流,与三江并网的能量频率完全同步。

战情仪的屏幕突然弹出提示:“跨流域协同指数上线”。苏星潼的指尖轻点,全球主要流域的能量并网状态以热力图形式呈现:长江流域的绿色覆盖 90%,黄河流域 85%,湄公河流域 78%,亚马逊流域的红色正在快速消退。每个流域的贡献值旁都标注着具体行动:“长江渔民播撒净化剂 1200 吨”“黄河沿岸种植固沙植物 30 万株”…… 最下方的进度条显示,全球协同完成度 65%,距离 “跨洋协同” 阈值还差 35%。

“赵山河的煞力传导网断了。” 张叙舟调出实时监测数据,珠江口沉箱的能量信号已降至安全值以下,与亚马逊、尼罗河的共振频率完全消失。但他的指尖在屏幕边缘停留 —— 那里有个微小的异常波动,频率与赤潮煞同源,却微弱得像根即将熄灭的烛火。青铜神雀的雀喙突然转向西北方,红光在滩涂的某个角落闪烁。

那是块被红树林根系包裹的金属片。当苏星潼的银簪将根系轻轻拨开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金属片上的蚀江符已经褪色,但边缘的编码仍能辨认,与 1427 章沉箱里的 “全球煞力时序表” 属同一序列,末端标注的 “红海?相位校准” 字样,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他还在调整节点。” 张叙舟的掌心印记突然发烫。二十年前老表说的 “水渠修得再好,也怕老鼠打洞” 此刻有了新的意义 —— 赵山河的煞力传导网就像藏在地下的鼠洞,表面的网断了,深处的节点仍在悄悄联动。战情仪的分析显示,这块金属片正在向红海方向发送极其微弱的校准信号,频率与月球公转周期完全同步。

善念值的曲线在此刻泛起涟漪。8.55 亿的数值旁跳出 “+50 万”,护江 App 的 “全球能量侦探” 话题下,有位红海沿岸的网友上传了段视频:当地的古老灯塔在满月时,塔身会泛起与金属片相同的青光。视频播放量瞬间破亿,带动亚马逊流域的协同贡献值上涨 10%,全球完成度升至 66%。

“红树林的发芽率 30% 了。” 林教授的团队传来最新数据,那些新生的幼苗在能量流作用下,叶片上的气孔正以规律的节奏开合,每开合一次就会释放出少量的净化因子,对残留煞力的清除效率比预期高 20%。更神奇的是,幼苗的生长速度与护江 App 的用户活跃度成正比,每新增 10 万活跃用户,发芽率就提升 1%。

张叙舟望着屏幕上的 “跨流域协同指数”,突然想起宋代石刻上的 “护之者同心而已”。那些分布在全球的能量节点、不同肤色的护江者、甚至瓶中随波逐流的秋茄幼苗,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这场守护 —— 就像老表当年那句 “人多了,水渠自然就通了”,协同的真谛从来不是整齐划一的行动,是千万颗心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力。

青铜神雀突然发出清越的鸣叫。它衔起那块金属片,在阳光下展开尾羽,十二根尾羽分别投射出全球十二处煞力点的实时画面:亚马逊的红潮残余正在消退,尼罗河的水位趋于稳定,红海的灯塔青光闪烁…… 当尾羽指向红海时,战情仪的新任务标识亮起:“目标:红海古灯塔,验证跨洋能量相位校准,完成全球协同最后 34%”。

正午的潮水开始上涨,漫过新露出的滩涂,却没有淹没那些红树林幼苗。海水轻抚着幼苗的根系,像在温柔地告别。护江 App 的直播画面里,有渔民拍到了震撼的一幕:成千上万条鱼组成 “感谢” 的字样,在珠江口游弋,鱼群的影子投射在海底,与宋代石刻的 “同心” 二字形成完美的重叠。

“该出发了。” 张叙舟将战情仪收起,护江力

点的光芒在他掌心留下淡淡的印记。陈工将那瓶秋茄幼苗递给他:“带着这个,就像带着珠江口的水。” 老人的拐杖在滩涂上敲出三响,像是在为他们送行,也像是在与千年的石刻对话。

苏星潼的银簪指向西南方向,簪头的碎钻拼出片红色的海域轮廓,旁边的倒计时显示:“距离红海满月还有 72 小时”。护江 App 的 “跨流域协同指数” 页面底部,“下一站:红海” 的字样在阳光下闪烁,引来无数网友的留言:“我们跟着去!”“红海的能量接口,等我们来适配!”

张叙舟望着渐渐远去的珠江口,红树林的新苗在潮水中若隐若现,像无数双挥舞的小手。他知道, 点的护江力不是终点,就像潮汐有涨有落,守护的征途永远没有停歇。但此刻,看着那些新生的绿色、屏幕上稳步上涨的协同指数、还有青铜神雀尾羽指向的远方,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只要江河还在奔涌,只要人心还在凝聚,再远的海域,也终将迎来属于它的潮落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