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泰十一年秋,朕与太上皇以尔性沉稳、识渊博,擅典章教化,特封尔为华王,驻守中原腹地,掌教化典章之责。今尔赴任,朕有训诫,尔当谨记于心。
中原者,我大明王朝文脉之根、民生之本也,千百年华夏礼仪、圣贤之道,皆在此传承绵延。尔赴任之后,首当以“守文脉、育民心”为要。此前尔修订《凤泰礼制》、建言兴乡学,已显教化之才,今掌一方教化,更需深耕细作。乡学之设,不可流于形式,当严选贤师,以经史子集启民智,以圣贤之道正民心;礼制之推,不可苛责百姓,当因地制宜,让礼仪融入民生,使民风归于淳朴谦和。
再者,中原腹地州府众多,吏治清明与否,直接关乎百姓福祉。尔虽掌教化,亦当留意地方吏治,若见官员贪腐、政令不畅,当及时奏报朝廷,不可因事不关己而袖手旁观。须知教化与吏治相辅相成,唯有吏治清明,教化之策方能落地生根;唯有民心向善,王朝根基方能愈发稳固。
朕与太上皇寄望于尔,非盼尔建功立业、耀祖光宗,唯愿尔以温润之心护中原文脉,以仁厚之策育一方百姓,使中原大地文风鼎盛、民生安乐,为凤泰王朝筑牢文脉根基。若尔能守此初心,便是不负皇恩、不负百姓。钦此。
赐夏王明兴泗任职训诫诏
凤泰十一年秋,朕与太上皇以尔性刚毅、勇善战,长于边防军务,特封尔为夏王,驻守北疆要塞,掌边防军务之责。今尔将重返北疆,朕之训诫,尔需字字铭心,不敢有忘。
守北疆者,我大明王朝之屏障,万千百姓之安危所系也。鬼奴等外敌虎视眈眈,边境风云变幻莫测,尔肩上之责,重若泰山。此前尔驻守北疆三载,击退鬼奴、护佑边民,已显将帅之才,今以亲王之身掌边防,更需恪尽职守、严阵以待。当加强边防巡查,修缮要塞堡垒,不让外敌有可乘之机;当整顿军队纪律,体恤将士辛劳,使军心凝聚、战力强盛。将士们远离家乡、戍守边关,尔需待之如兄弟,解其温饱之困,慰其思乡之情,唯有军心稳固,方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然,守边非唯靠武力,亦需懂“刚柔并济”之理。若外敌来犯,当奋勇迎击,彰显我凤泰军威;若周边部落愿通友好,当以礼相待,缔结盟约,避免无谓战乱。边民多受战乱之苦,尔需兼顾军务与民生,鼓励边民垦荒耕种,协助他们建立安稳家园,让边民既能免受外敌侵扰,亦能安居乐业。
朕与太上皇寄望于尔,盼尔以铁血之躯守北疆山河,以智勇之策护边民安危,使北疆边境长治久安,无战乱之扰,让王朝腹地得以安心发展。若尔能守土有责、护民有方,便是凤泰王朝之幸、天下百姓之幸。钦此。
赐盛王明兴吾任职训诫诏
凤泰十一年秋,朕与太上皇以尔性聪慧、善经营,精于经济民生之术,特封尔为盛王,驻守江南及西域通商要地,掌经济通商之责。今尔赴任,朕之训诫,尔当深思践行,不可懈怠。
江南乃鱼米之乡,物产丰饶,为王朝粮赋之重要来源;西域为通商要道,往来商旅云集,系王朝经济之重要补充。尔掌此两地经济通商,当以“促繁荣、惠民生”为核心,不可只重国库充盈,而忽视百姓疾苦。
对于江南,此前尔推广新稻种、提升粮食产量,成效显着。今需继续深耕农桑,鼓励农民改进耕作之法,兴修水利设施,防范水旱之灾,确保粮食丰收。同时,江南手工业、商业发达,尔需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奸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之举,让商贾公平经营,让百姓能享物美价廉之物。
对于西域通商,尔需秉持“开放包容”之态,进一步拓宽通商之路,简化通商手续,为往来商旅提供便利。既要保护我凤泰商人利益,亦不可欺压外邦商旅,需以公平之心促成贸易往来,使中原物产远销西域,亦引西域奇珍惠及中原。更要借通商之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让各族百姓相互了解、和睦相处,以经济交融推动民族交融。
朕与太上皇寄望于尔,盼尔以聪慧之智盘活江南与西域经济,以仁善之策让百姓共享繁荣之果,使两地粮丰物阜、商旅云集,为凤泰王朝注入持久发展之力。若尔能兼顾经济与民生,便是不负皇恩、不负所托。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