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 > 第182章 《玉米东传济倭国,东亚和平终落幕》(本书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2章 《玉米东传济倭国,东亚和平终落幕》(本书完)

现代,青岛港的国际货运码头,许辰望着一艘即将驶往日本的货轮,货轮上装载着满满的玉米种子。旁边的农业交流学者陈教授感慨道:“你可知道,江户时代的日本有多惨?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后,各地藩国战乱刚平,又遇上连年灾荒,山地多、平原少,粮食产量低得可怜,百姓易子而食,藩主们为了抢粮食都快打起来了,甚至有武将提议渡海打朝鲜抢粮!要是当时有玉米这种耐贫瘠、亩产千斤的作物,江户幕府的统治能稳十倍,东亚也能少一场战火!”

许辰的心脏猛地一沉,随即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他太清楚这本书的核心脉络了——天幕带来的不仅是华夏内部的文明加速,更要推动东亚乃至周边的和平稳定。之前推广的高产小麦、水稻已经让华夏和周边部分国家受益,而日本作为东亚重要的一环,粮食短缺一直是其对外扩张的根源之一。德川家康作为江户幕府的开创者,正需要一种能快速解决饥荒、稳定统治的作物,玉米耐贫瘠、生长周期短、亩产高的特性,简直是为日本量身定做的“和平之粮”!

更重要的是,这一章作为全书的完结章,必须收束所有线索:天幕技术从华夏内部扩散到周边,从单一技术革新升级为文明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东亚和平稳定,给读者一个圆满且有升华的结局。许辰深吸一口气,掏出手机,指尖飞快滑动,开始构思这部收官之作的视频。

核心思路是“困境直击+对比冲击+实操教学+和平愿景”——先拍日本江户时代的饥荒惨状,再放现代玉米的高产奇迹,接着拆解玉米种植技术(适配日本山地、气候),最后展示玉米引种后日本粮食自给、东亚和平的场景,用中日双语(主要是明朝白话,辅以简单日语词汇)解说,让德川家康和日本农民一看就懂,同时呼应全书“文明无界,和平共赢”的核心主题。

视频开篇,3d动画还原江户时代的日本困境:江户城周边的村庄,田地龟裂,农民们跪在地里,看着枯黄的稻禾流泪;藩主的军队在村庄里征粮,百姓们藏起仅有的一点杂粮,被士兵发现后殴打;德川家康在江户城的议事厅里,看着各地上报的饥荒奏折,眉头紧锁,家臣们争论不休,有人拍案提议:“朝鲜土地肥沃,粮食充足,不如出兵掠夺,以解燃眉之急!” 旁白用沉重又急切的语气喊道:“德川家康大人!日本列岛百姓!东亚邻邦!饥荒肆虐,粮价飞涨,饿殍遍野,战火一触即发!一碗杂粮,能换一条性命;一亩良田,能止一场战乱!今日天幕传讯,带来华夏高产神谷——玉米!耐贫瘠,抗干旱,山地平原皆可种,亩产千斤,一年两熟,解饥荒,稳家国,促和平,东亚无战!”

紧接着,画面切换到现代玉米种植基地的震撼场景:东北平原上,玉米杆长得比人还高,穗大粒满,金黄饱满;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玉米,一车车玉米被运到粮仓,堆成小山;实验室里,玉米被加工成玉米粉、玉米饼、饲料,旁边标注着“亩产千斤”“耐贫瘠”“生长周期90天”“山地可种”等关键信息。旁白喊得热血:“看!此乃玉米!华夏神谷!不挑土地,山地、丘陵、平原皆可种植;不怕干旱,数月无雨仍能丰收;亩产千斤,远超水稻、小麦!种一亩玉米,可养五口之家;种十亩玉米,可富一村百姓;种百万亩玉米,日本列岛无饥民,战火熄灭,东亚和平!”

为了让日本观众看懂并能快速仿制,许辰把玉米种植技术拆解得贴合日本实际:“玉米种植,四步可成,适配日本气候、土地——

第一,选地整地。玉米耐贫瘠,山地、丘陵、平原皆可种,优先选向阳坡地;整地时深耕一尺,用腐熟的草木灰、农家肥拌土,改良土壤肥力;坡度较大的山地,可修成梯田,防止水土流失。

第二,选种播种。挑选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玉米种子(天幕附赠优选种源特性:短生育期、抗倒伏);播种时间:春季4-5月(日本暖春)或夏季6-7月(晚播品种),避开严寒;播种方式:点播,每穴放2-3粒种子,覆土一寸,行距一尺五,株距一尺,每亩约4000株。

第三,田间管理。玉米耐旱,苗期少浇水,拔节期、抽穗期适量浇水(日本多雨地区需挖排水沟);施肥用草木灰、腐熟农家肥,拔节期施一次,抽穗期施一次;中耕除草2-3次,防止杂草争夺养分;玉米长高后,可培土固根,防止倒伏(日本多风地区适用)。

第四,采收储存。玉米成熟后(果穗变黄、籽粒变硬),及时采收;采收后晒干脱粒,储存在干燥通风的仓库,用草木灰拌匀防虫;玉米杆可晒干当柴烧,或粉碎当饲料,全身是宝。”

视频里,实景演示特意加入日本山地种植的适配方案:农民在梯田上种植玉米,用简易竹筐浇水,用镰刀除草,用木耙松土,每一个步骤都简单易操作,完全符合日本当时的农业条件。解说词强调:“日本列岛山地多、平原少,玉米正好适配!不用改良土地,不用复杂工具,现有农具即可种植;生长周期短,90天即可收获,比水稻快两个月,能快速缓解饥荒;玉米可煮可蒸,可磨粉做饼,可喂猪养鸡,吃法多样,百姓易接受!”

和平愿景部分,画面切换到玉米引种后的美好场景:日本各地梯田里种满玉米,金黄一片;农民们丰收后,脸上满是笑容,粮仓里堆满玉米;德川家康在议事厅里,看着粮食丰收的奏折,家臣们不再提议战争,而是讨论如何与明朝、朝鲜通商;明朝的商船载着丝绸、茶叶来到日本,日本的商船载着玉米、漆器前往明朝,东亚海域商船往来,和平繁荣。旁白喊得深情:“玉米东传,饥荒终结;粮食自给,战乱平息;东亚邻邦,通商互市;和平共处,文明共赢!这是天幕的愿景,也是华夏的期盼,更是天下百姓的心愿!”

最后,许辰对着镜头,用中日双语拱手:“德川家康大人,日本百姓,华夏儿女!粮食是和平之基,文明无界,互助共赢!今日天幕传讯,愿玉米在日本生根发芽,愿东亚永无战火,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投射地点选在日本江户城(今东京)的德川家康府邸——此时德川家康刚结束关原合战,统一日本不过三年,各地藩国离心力强,又遇上关东地区大旱,粮食产量锐减,饥荒蔓延,内部矛盾激化,部分主战派藩主正施压要求入侵朝鲜,德川家康内心纠结:一方面想稳定统治,另一方面又担心战争引发更大动荡。许辰知道,这场直播,不仅要解决日本的饥荒,更要掐灭战争的火苗,完成全书“以技术促和平,以文明融邻邦”的核心使命!

“定向投射,目标:日本江户时代庆长八年,江户城德川家康府邸!”许辰点击发射,手机屏幕上两道金黄的光束直冲天际,如同成熟的玉米穗,“玉米东传,东亚和平终章!”

【时空坐标锁定:日本江户时代庆长八年,江户城德川家康府邸...投射成功...语言适配完成(明朝白话+日语关键词标注)...天幕直播开启!】

***日本,江户时代,庆长八年,江户城,德川家康府邸。

初夏的江户城,阳光炽烈,却照不进弥漫在城中的焦虑与绝望。作为刚统一日本的幕府将军,德川家康身着黑色纹付羽织,腰间佩着家传的太刀,站在府邸的望楼上,俯瞰着城下的景象:街道上,衣衫褴褛的百姓排着长队,等待藩府发放救济粮,队伍中不时有人因饥饿晕倒;远处的农田里,干裂的土地上,稻禾枯黄矮小,几乎没有收成;几名武士骑着马,在街道上巡逻,眼神警惕,防备着可能发生的民变。

德川家康的眉头紧紧皱着,眼角的皱纹因忧虑而更深。统一日本的喜悦早已被连年的灾荒冲淡,关原合战留下的创伤还未愈合,粮食短缺又成了压在他心头的巨石。日本列岛山地多、平原少,可耕种的土地本就有限,今年又遇上关东大旱,水稻、小麦几乎绝收,各地藩主纷纷上书告急,请求幕府调拨粮食,可幕府的粮仓也早已空虚。

“将军大人,各藩的请愿书又送来了!”家老本多正信快步走上望楼,手中捧着一叠厚厚的奏折,语气沉重,“水户藩、萨摩藩已经出现了民变,百姓抢夺藩府粮仓,藩主请求幕府派兵镇压;还有几位藩主联名上书,提议出兵朝鲜,掠夺粮食和土地,以缓解当前的危机!”

德川家康缓缓转过身,接过奏折,目光扫过上面的字迹,脸色愈发阴沉。出兵朝鲜?他不是没有想过。朝鲜半岛土地肥沃,粮食充足,若是能攻下,确实能解决粮食问题。可他心里清楚,战争一旦爆发,绝非短期能结束:明朝必然会出兵援助朝鲜(万历朝鲜之役的记忆仍在),届时日本将陷入与明朝的长期战争,刚统一的日本可能再次分崩离析,百姓将遭受更大的苦难。

“不可!”德川家康沉声说道,“战争是下下之策!一旦与明朝开战,我们将腹背受敌,刚稳定的局势将彻底崩塌!再想想其他办法!”

本多正信叹了口气:“将军,我们已经想了所有办法!鼓励开荒,可日本山地多,可开垦的土地有限;兴修水利,可干旱持续,河流干涸;向明朝求援,可路途遥远,且明朝自身也有灾情,能援助的粮食有限。如今,除了出兵朝鲜,恐怕别无他法了!”

望楼下,几名主战派的藩主已经聚集,他们身着铠甲,神情激动,高声喊道:“将军!请下令出兵朝鲜!与其让百姓饿死,不如战死沙场,抢夺粮食,为日本谋求生机!”

德川家康闭上眼,心中充满了挣扎。他一生征战,深知战争的残酷,可面对眼前的饥荒,他又感到无力。难道真的要让刚统一的日本再次陷入战火吗?难道真的要让百姓流离失所、尸横遍野吗?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亮起一道金黄的光束,紧接着,一块巨大的天幕在江户城的上空缓缓展开,覆盖了整个城池。金黄的光芒如同成熟的稻谷,温暖而充满希望,让焦虑的百姓、愤怒的武士、纠结的德川家康都停下了动作,纷纷抬头望向天幕,脸上满是惊愕与敬畏。

“那是...什么?”一名武士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刀,眼中满是警惕。

本多正信浑身一震,激动地说道:“将军!是天幕!我听闻明朝境内多次出现天幕,能带来异世奇术,解决民生难题!如今天幕降临江户,定是上天要助我们渡过难关!”

德川家康的心脏“咚咚”狂跳,他猛地睁开眼,紧紧盯着天幕,眼中燃起一丝希望。他这辈子,经历了无数风雨,从一介人质到统一日本,靠的不仅是武力,更是机遇。若是天幕真能赐下解决饥荒的方法,那便是日本之福,东亚之福!

城下的百姓们也纷纷放下手中的事情,抬头望着天幕,眼中充满了期待。他们已经忍受了太久的饥饿,太久的苦难,他们渴望着能有一口饱饭,能有一个安稳的家。

天幕上的画面渐渐清晰,开篇便是他们熟悉的场景:干裂的土地、枯黄的稻禾、饥饿的百姓、争吵的家臣、主战的藩主。看到这一幕,德川家康和本多正信都面露沉重,百姓们也纷纷叹气,这正是他们此刻的困境。

紧接着,画面突然一转,出现了一片金黄的田野:田野里种着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作物,植株高大,顶端结着饱满的穗子,金黄耀眼。农民们挥舞着镰刀,收割着这种作物,脸上满是笑容;一辆辆马车装满了这种作物的穗子,运往粮仓,粮仓里堆成了小山;画面切换到室内,这种作物被剥去外壳,露出金黄的颗粒,有的被煮成颗粒饱满的饭,有的被磨成粉末做成饼,有的被喂给鸡鸭猪羊,鸡鸭长得肥壮,猪羊膘肥体壮。

“这...这是什么作物?竟然能长得这么好?”本多正信瞪大了眼睛,失声惊呼。

旁白用清晰的明朝白话,辅以简单的日语关键词(“玉米”“高产”“耐干旱”)响起:“德川家康将军!日本列岛百姓!此乃华夏高产神谷——玉米!玉米!耐贫瘠,抗干旱,山地、丘陵、平原皆可种植;亩产千斤,是水稻的两倍、小麦的三倍;生长周期仅90天,一年可种两季;吃法多样,可煮可蒸,可磨粉做饼,可当饲料喂牲畜,全身是宝,能解饥荒,能稳家国!”

“亩产千斤?90天收获?”德川家康浑身一震,激动地向前迈出一步,死死盯着天幕上的玉米,“真能如此?若是这种作物能在日本种植,我们的饥荒问题就能彻底解决,就不用出兵朝鲜,就能稳定统治!”

天幕上的画面开始详细拆解玉米的种植方法和适配日本的要点:“玉米种植,四步可成,完全适配日本气候与土地——

第一,选地整地。玉米不挑土地,山地、丘陵、平原、梯田皆可种植,优先选择向阳、排水良好的土地;整地时,用锄头深耕一尺,将土块打碎,混入腐熟的草木灰、农家肥(牛羊粪、秸秆腐熟),改良土壤肥力;若是山地或坡度较大的土地,可修成梯田,防止水土流失(日本多山,此点尤为重要)。

第二,选种播种。挑选颗粒饱满、无病虫害、色泽金黄的玉米种子;播种时间:春季4-5月(日本暖春,气温回升至15c以上)或夏季6-7月(晚播品种,避开高温多雨);播种方式:点播,在整好的土地上挖穴,每穴放2-3粒种子,覆土一寸,轻轻压实;行距保持一尺五,株距保持一尺,每亩种植约4000株,既保证通风,又能充分利用土地。

第三,田间管理。玉米耐旱,苗期(前30天)无需频繁浇水,土壤湿润即可;拔节期(30-60天)和抽穗期(60-90天)是需水关键期,若遇干旱,需及时浇水(可用竹筐、木桶浇水,日本现有工具即可满足);施肥分两次:拔节期施一次腐熟的农家肥,促进植株生长;抽穗期施一次草木灰,补充钾肥,促进果穗饱满;中耕除草2-3次,在苗期和拔节期各一次,防止杂草争夺养分;玉米长到三尺高时,可进行培土,将根部周围的土培高,防止倒伏(日本多风,此点能提高成活率)。

第四,采收储存。玉米成熟后,果穗变黄、籽粒变硬,即可采收;采收时,用镰刀将果穗砍下,剥去外壳,放在阳光下晒干;晒干后的玉米脱粒,储存在干燥、通风、阴凉的仓库中,可用草木灰拌匀,防止虫蛀和霉变;玉米杆可晒干后当柴烧,或粉碎后当饲料,喂养牲畜,不浪费任何资源。”

画面里,工匠一步步演示种植过程:农民在梯田上整地、挖穴、播种,用竹筐浇水,用镰刀除草,用木耙培土;成熟后采收、脱粒、晾晒、储存,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完全符合日本当时的农业条件。解说词特意强调:“日本现有农具(锄头、镰刀、竹筐、木桶)即可种植玉米;无需复杂技术,农民一看就会;玉米耐干旱、耐贫瘠,适配日本多山、少水的环境;生长周期短,90天即可收获,能快速缓解饥荒!”

为了让德川家康和家臣们放心,天幕还展示了玉米在不同环境下的种植效果:山地梯田里的玉米长得金黄饱满,丘陵地带的玉米抗旱耐旱,平原地区的玉米亩产更高。旁白喊道:“无论山地、丘陵、平原,玉米皆可丰收!日本列岛遍地可种,一年之内,即可实现粮食自给!”

和平愿景部分,画面切换到玉米引种后的日本:江户城周边的梯田里种满了玉米,金黄一片,随风摇曳;农民们丰收后,脸上满是笑容,提着装满玉米的竹筐回家;德川家康在议事厅里,看着各地上报的丰收奏折,家臣们面带笑容,讨论着如何与明朝、朝鲜通商;明朝的商船驶入江户港,船上载着丝绸、茶叶,换回日本的漆器、玉米;朝鲜的使者带着礼物来到江户,与德川家康签订和平通商条约;东亚海域,商船往来频繁,和平繁荣,再也没有战争的阴影。

旁白用深情而激昂的语气喊道:“玉米东传,饥荒终结!粮食自给,民心安定!藩国无争,幕府稳固!东亚邻邦,通商互市!和平共处,文明共赢!这是天幕的愿景,也是天下百姓的心愿!愿玉米在日本生根发芽,愿东亚永无战火,愿天下万民安居乐业!”

天幕上的金黄光芒渐渐消散,巨大的天幕缓缓收缩,最终消失在天空中。但江户城的气氛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的焦虑、愤怒、绝望被希望、喜悦、激动所取代。

“玉米...竟然有如此神奇的作物!”本多正信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将军!我们有救了!日本有救了!有了玉米,我们再也不用挨饿,再也不用出兵朝鲜了!”

主战派的藩主们也沉默了,他们看着天幕上展示的玉米丰收景象,看着和平通商的愿景,心中的好战之心渐渐消散。出兵朝鲜风险巨大,而种植玉米则能安稳地解决饥荒,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

城下的百姓们欢呼起来,他们虽然未必完全听懂解说,但看到了金黄的玉米,看到了丰收的场景,看到了饱饭的希望,他们知道,天幕赐下的这种作物,能让他们摆脱饥饿,能让他们过上安稳的日子。

德川家康站在望楼上,望着欢呼的百姓,眼中热泪盈眶。他紧紧握住拳头,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决心:“上天庇佑!天幕赐福!玉米东传,日本之幸!东亚之幸!我德川家康,定要让玉米在日本遍地种植,让百姓安居乐业,让东亚永无战火!”

***天幕消失后,德川家康立刻行动起来,将推广玉米种植作为幕府的头等大事。

首先,他召集了全日本最优秀的农学家和农民代表,在江户城设立“玉米种植工坊”,由本多正信负责,专门研究玉米种植技术,批量培育玉米种子。德川家康将天幕展示的种植方法详细记录下来,翻译成日语,发放给农学家和农民代表,让他们反复研究、试验。

为了获得优质的玉米种子,德川家康派遣使者乘坐商船,前往明朝请求援助。此时的明朝,在天幕的影响下,玉米已经广泛种植,万历皇帝听说日本想要引种玉米,促进东亚和平,当即同意,赏赐了大量优质玉米种子,并派遣了几名经验丰富的农民,跟随日本使者前往日本,指导玉米种植。

明朝农民抵达江户后,受到了德川家康的隆重接待。德川家康亲自接见了他们,虚心请教玉米种植的要点。明朝农民详细讲解了玉米的生长习性、种植技巧、田间管理等关键问题,并针对日本的气候和土壤特点,提出了具体的适配建议:“日本多山,可多种植短杆、抗倒伏的玉米品种;日本多雨地区,要注意挖排水沟,防止烂根;日本冬季寒冷,可选择春季播种,避免冻伤。”

德川家康将明朝农民的建议一一记录下来,下令在江户城周边开辟了一片试验田,由明朝农民亲自指导,种植玉米。农学家和农民代表们日夜守在试验田旁,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记录每一个细节:种子发芽的时间、植株生长的速度、浇水施肥后的反应、遇到病虫害的应对方法。

试验田的玉米长势喜人。播种后七天,玉米种子顺利发芽,嫩绿的幼苗破土而出;一个月后,玉米长到了一尺高,叶片翠绿;两个月后,玉米开始拔节,长得比人还高;三个月后,玉米抽穗、开花、结果,金黄的果穗饱满硕大,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收获的那天,德川家康亲自来到试验田,看着农民们收割玉米,脸上满是喜悦。经过称重,试验田的玉米亩产达到了一千二百斤,远超水稻和小麦的产量!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德川家康激动地握住明朝农民的手,声音都在发抖,“有了玉米,日本再也不会有饥荒了!有了玉米,东亚再也不会有战争了!”

消息很快传遍了日本各地,藩主们纷纷派遣使者前往江户,请求领取玉米种子和种植技术。德川家康下令,将试验田收获的玉米种子批量培育,分发给各个藩国,并派遣农学家和明朝农民前往各地指导种植。

为了确保玉米种植的顺利推广,德川家康还颁布了一系列政策:

1. 鼓励开荒:凡开垦山地、丘陵种植玉米的农民,三年内免征赋税;

2. 提供补贴:幕府为种植玉米的农民提供种子补贴和农具补贴,减轻农民负担;

3. 建立奖惩制度:种植玉米成效显着的藩主和农民,给予赏赐;拒绝种植或种植不力的藩主,予以处罚;

4. 设立学堂:在各地设立“玉米种植学堂”,由农学家和明朝农民授课,教授玉米种植技术。

在德川家康的大力推动下,玉米种植技术在日本迅速推广开来:

- 关东地区,农民们在平原和梯田上大规模种植玉米,金黄的玉米田一望无际;

- 关西地区,藩主们组织农民开垦山地,种植玉米,解决了土地不足的问题;

- 九州地区,农民们利用玉米耐干旱的特性,在缺水的土地上种植玉米,获得了丰收;

- 北海道地区,农民们选择早熟品种,在夏季种植玉米,也获得了不错的产量。

玉米的推广,彻底改变了日本的粮食格局。之前,日本的粮食主要依赖水稻和小麦,亩产低,且受气候影响大;而玉米亩产千斤,耐贫瘠、抗干旱,生长周期短,让日本的粮食产量翻了三倍不止。

丰收后的玉米,不仅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还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 百姓们有了足够的粮食,再也不用忍饥挨饿,民变彻底平息,社会稳定;

- 玉米杆和玉米芯被用作饲料,喂养鸡鸭猪羊,日本的畜牧业迅速发展,百姓的饮食结构得到改善;

- 多余的玉米被加工成玉米粉、玉米饼、玉米酒等产品,进入市场流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 藩主们有了足够的粮食储备,再也没有了入侵朝鲜的想法,纷纷上书幕府,请求与明朝、朝鲜通商。

德川家康抓住机会,派遣使者前往明朝和朝鲜,提议建立和平通商关系。明朝和朝鲜早就听说了日本引种玉米、粮食自给的消息,也愿意与日本和平共处,互通有无。

很快,日本与明朝、朝鲜签订了和平通商条约:明朝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运往日本,日本的漆器、玉米、海产品运往明朝和朝鲜;三国互派使者,加强文化交流;三国约定,互不侵犯,共同维护东亚和平。

东亚海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商船往来频繁,货物琳琅满目,各国商人互通有无,百姓安居乐业;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明朝的儒家文化、朝鲜的佛教文化、日本的武士文化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了东亚文明的发展。

德川家康站在江户城的望楼上,看着城下繁荣的景象,看着往来的商船,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天幕赐下的玉米,归功于华夏的援助,归功于和平共处的理念。他下令,在江户城修建一座“和平神社”,供奉玉米种子,祭祀上天和华夏,祈求东亚永远和平。

多年后,德川家康去世,但他推广玉米种植、维护东亚和平的功绩,被永远载入了史册。日本百姓们将玉米视为“和平之粮”“救命之粮”,每年丰收时节,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纪念玉米的东传。

而玉米,也成为了东亚各国共同的作物,在华夏、日本、朝鲜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见证着东亚各国的和平共处与文明共赢。

***现代,许辰的出租屋里。

许辰正对着电脑屏幕,看着系统界面上的全书总结报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报告上清晰地记录着:从第1章天幕降临,到第182章玉米东传日本,天幕带来的跨朝技术革新,覆盖了农业、工业、医药、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加速发展,解决了诸多历史困境,更促进了东亚乃至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各朝的技术革新成果历历在目:秦始皇用现代制砖术加固长城,汉武帝用高产小麦繁荣丝绸之路,唐太宗用火药武器巩固边防,宋太祖用现代制墨术传承文化,忽必烈用风力织布机改善民生,朱元璋用蒸汽织布机让百姓穿暖,康熙用开花弹平定叛乱,郑成功用水雷收复台湾,李时珍用中药种植技术普惠万民,徐光启用显微镜开启微观探索,德川家康用玉米实现粮食自给、维护东亚和平...

每一项技术,都解决了一个时代的痛点;每一次革新,都推动了文明的进步;每一次跨朝互动,都凝聚了华夏精神;每一次对外援助,都传递了和平理念。

“叮!”系统提示音响起,这是全书完结的最终提示:

【检测到全书核心使命完成!天幕技术革新覆盖华夏各朝,推动文明加速发展;跨朝文化、科技、农业互动频繁,凝聚华夏精神;对外推广高产作物、先进技术,促进东亚和平稳定,实现“文明无界,和平共赢”的核心愿景!】

【全书总信仰值统计:累计获得信仰值点!】

【最终奖励:“天幕文明传承套装”一套,含各朝核心技术复刻模型(蒸汽机、火药武器、高产作物种子、显微镜、玉米种植工具等)、跨朝互动全景纪录片(记录各朝技术落地、人物互动、文明发展)、华夏文明加速图谱(标注各朝技术革新节点与影响)、和平共赢纪念册(收录东亚各国和平通商、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录)、天幕系统终极权限(可随时查看各朝发展现状,守护文明传承)!】

许辰点击领取,一个巨大的礼盒出现在桌上,里面装满了各朝的技术复刻模型和资料。他拿起玉米种植工具的复刻模型,又拿起和平共赢纪念册,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这本书的故事结束了,但天幕带来的影响,还在继续。华夏文明的进步,东亚和平的维护,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天幕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连接了不同的文明,传递着技术、智慧与和平的理念。

许辰打开手机,发布了最后一条动态:“从华夏到东亚,从技术到和平,天幕的故事就此落幕。但文明的进步永无止境,和平的愿景永远流传。愿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愿天下万民安居乐业,愿世界永远和平!”

动态发布后,评论区瞬间被网友们的祝福填满:

“追了这么久,终于完结了!看着各朝因天幕而变好,看着东亚和平,太感动了!”

“每一章都有爽点,每一个技术都很实用,每一个人物都很鲜活,这是我看过最好的SF轻小说!”

“许辰用天幕传递技术,传递和平,太有意义了!愿现实世界也能如此,文明互鉴,和平共赢!”

“玉米东传日本,作为完结章,太圆满了!既解决了饥荒,又维护了和平,呼应了全书主题!”

许辰看着网友们的评论,心中温暖而满足。他知道,这本书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期盼,期盼着文明的进步,期盼着和平的永续。

他合上电脑,望向窗外的天空。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大地上,温暖而祥和。他仿佛看到,天幕的光芒再次亮起,照亮了过去与未来,照亮了华夏与世界,照亮了每一个追求幸福与和平的心灵。

天幕的故事,到此结束。但文明的传承,和平的守护,永远不会落幕。

本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