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幕降临:我的短视频惊动了千古 > 第180章 药园遍华夏!本草量产救万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0章 药园遍华夏!本草量产救万民

湖北蕲春的李时珍纪念馆里,许辰正对着一组明代采药工具出神。讲解员小姐姐拿着一张复刻的《本草纲目》手稿,惋惜道:“你知道吗?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时,最大的难题就是药材稀缺!很多草药要翻山越岭采十天半个月,还不一定能找到;就算找到了,因为生长环境不同,药效也不稳定,百姓看病拿药贵得离谱,小病拖成大病。要是当时能有现代中药规范化种植技术,把人参、当归这些常用药成片种起来,统一管理,药材不仅能量产,药效还稳定,《本草纲目》能早十年编成,多少百姓能少受病痛折磨啊!”

许辰心里瞬间被点燃。他太清楚李时珍的困境了——翻查史料时看到过,李时珍为了采集一味“铁皮石斛”,曾三次深入深山,差点坠崖;编写《本草纲目》的二十七年里,光是因为药材稀缺、描述不准确而修改的条目就有上百条。而明朝的农业技术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竹棚、灌溉、肥料(草木灰、腐熟农家肥)都能满足规范化种植的需求,只要给李时珍指条明路,展示现代中药种植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他肯定能立刻明白其中的关键,推动草药量产!

“就这么办!让现代中药种植技术引爆明朝医药界,药园遍地,草药量产,百姓看病不贵,《本草纲目》更完善!”许辰掏出手机,指尖飞快滑动,开始构思视频。核心思路是“痛点暴击+实操教学+愿景展示”——先拍明朝采药的艰辛与药材稀缺的困境,再放现代中药种植基地的规模化种植、科学管理,最后拆解种植技术,用明朝白话解说,让李时珍和药农们一看就懂,能直接落地。

视频开篇,3d动画还原明代采药场景:几名药农背着竹篓,在悬崖峭壁上攀爬,脚下是万丈深渊,手中紧紧抓着一株草药;李时珍带着弟子,在深山老林里跋涉,衣衫被荆棘划破,脸上满是疲惫,竹篓里的草药寥寥无几。旁白用沉重又激昂的明朝白话喊道:“李时珍先生!天下药农!华夏百姓!采药难,药价贵,看病难如登天!一味人参要寻半年,一剂当归要耗三月,多少人因无药可医,痛失亲人!今日天幕传讯,带来现代中药规范化种植术,草药成片种,一年收三季,产量翻十倍,药效更稳定,看病成本大降,万民安康!”

为了让明朝观众看懂,许辰把技术拆解得明明白白:“中药规范化种植,分五步走,明朝现有条件完全能做到——

第一,选地建园。按草药习性选土壤:人参喜阴凉肥沃,选山林背阴处;当归喜阳光湿润,选平原向阳地;建园时围上竹篱,防止野兽破坏,园内搭竹棚(遮阳挡雨),挖灌溉沟渠,方便浇水。

第二,选种育苗。挑选优质种子(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用温水浸泡半日催芽;育苗时用腐熟的农家肥拌土,装入陶盆或育苗床,保持土壤湿润,待幼苗长到三寸高再移栽。

第三,田间管理。控制温湿度:竹棚可调节遮阳度(夏季盖茅草,冬季拆茅草),沟渠定时灌溉(旱时浇水,涝时排水);施肥用草木灰、腐熟农家肥,避免生肥烧根;病虫害防治用艾草、菖蒲煮水喷洒,天然无残留。

第四,适时采收。按草药种类定采收时间:人参长三年采收,当归当年采收,采收时用小锄小心挖掘,避免破坏根茎;采收后晾晒干燥,分类存储,防潮防虫。

第五,留种繁育。每块药园留少量优质植株作为种子,来年继续育苗,形成循环,不用再进山寻种。”

视频里,实景演示一步步来:现代中药种植基地里,整齐的药圃划分成不同区域,种满人参、当归、黄芪、甘草;工人搭着竹棚,用陶制水车灌溉,撒着草木灰肥料,用艾草水喷洒驱虫;成熟的草药被整齐收割,晾晒后打包存储,仓库里药材堆积如山。解说词特意强调优势:“对比野生采药,规范化种植一年收三季,产量翻十倍;药效稳定,因为生长环境可控,有效成分含量均匀;不用进山冒险,药农安全有保障;成本大降,百姓看病拿药再也不用花大价钱!”

为了打动李时珍,视频还展示了现代《本草纲目》研究中,因药材标准化而解决的诸多争议:“李先生编写《本草纲目》,苦于药材品种混杂、药效不一,规范化种植能让每一味草药都有统一标准,《本草纲目》内容更精准,流传后世,造福万代!”

高潮部分,画面切到明朝百姓受益的场景:药园遍地,药农从容采收;药铺里药材充足,价格低廉,百姓排队抓药,脸上满是笑容;李时珍在药园里观察草药,下笔如有神,《本草纲目》的编写进度大幅加快;旁白喊得热血:“药园遍华夏,本草量产!看病不贵,万民安康,华夏医药再攀高峰!”

最后,许辰对着镜头拱手:“李时珍先生,天下药农!草药量产,功在千秋!今日天幕传讯,愿尔等广开药园,让中药普惠万民,让《本草纲目》光耀千古!”

投射地点选在明朝蕲州李时珍的药圃——此时李时珍已编写《本草纲目》十五年,正为药材稀缺、描述不准确而发愁,弟子们每天进山采药,收获寥寥,很多条目因缺乏足够药材验证,只能暂时搁置。许辰知道,这场直播,定能让李时珍如获至宝,立刻推动中药规范化种植,让草药量产,《本草纲目》早日完稿,百姓早日受益!

“定向投射,目标:明朝万历六年,蕲州李时珍药圃!”许辰点击发射,手机屏幕上一道翠绿色光束直冲天际,“药园量产,本草救万民!”

【时空坐标锁定:明朝万历六年,蕲州李时珍药圃...投射成功...语言适配完成...天幕直播开启!】

***明朝,万历六年,蕲州,李时珍药圃。

暮春的蕲州,草木繁茂,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草药香气。药圃不大,只有半亩地,里面零散种着几十株草药:人参、当归、黄芪、甘草,株型参差不齐,有的叶片发黄,有的被虫子咬得满是孔洞。药圃旁,几间简陋的茅屋,是李时珍的书房和药房,墙上挂着密密麻麻的草药草图,桌上堆满了竹简和手稿,正是《本草纲目》的初稿。

李时珍身着灰色布衣,头发已有些花白,眼角布满皱纹,却依旧精神矍铄。他正蹲在药圃里,小心翼翼地给一株人参松土,眉头紧锁。这株人参是他三年前从深山挖回来移栽的,可因为土壤和光照没控制好,长得瘦弱不堪,药效远不如野生的。

“先生,我们回来了!”两名年轻弟子背着竹篓,气喘吁吁地跑进药圃,脸上满是疲惫,竹篓里只装着几株零星的草药,还有一株被折断的当归。

李时珍站起身,看着竹篓里的草药,眼神中满是无奈:“又没找到多少?”

大弟子吴承宗叹了口气:“先生,我们翻了三座山,只找到这几株,那株当归是不小心被荆棘挂断的。现在山里的草药越来越少了,很多常用药都要走十几里路才能采到,有的甚至要等半年才能找到。”

二弟子庞宪也附和道:“是啊先生,上次您要验证‘铁皮石斛’的药效,我们找了半个月,才在悬崖上找到几株,还差点摔下去。而且不同地方采的草药,药效差别太大,有的叶子厚,有的叶子薄,很难统一描述。”

李时珍摇了摇头,走到书桌前,拿起《本草纲目》的手稿,上面有很多标注“待验证”“存疑”的条目。他编写《本草纲目》已有十五年,初衷就是为了纠正历代本草中的错误,让百姓能准确认药、用药,可如今药材稀缺、药效不稳定,让他的进度一再拖延。

“药材乃治病之本,若是连药材都稀缺、药效都不稳定,百姓如何看病?《本草纲目》又如何能准确传世?”李时珍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我已年过半百,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找到稳定的药材来源,完成这部书!”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亮起一道翠绿色的光芒,紧接着,一块巨大的天幕在药圃上空缓缓展开,覆盖了整个药圃和茅屋。翠绿色的光芒柔和而清新,如同雨后的草木,让疲惫的李时珍和弟子们都愣住了,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抬头望向天幕,脸上满是惊愕与敬畏。

“那是...什么?”庞宪指着天幕,眼睛瞪得溜圆。

吴承宗浑身一震,激动地说道:“先生!是天幕!我听说京城有天幕出现,能带来异世奇术,没想到今日竟降临我们药圃,定是上天要助先生完成《本草纲目》!”

李时珍的心脏“咚咚”狂跳,他紧紧盯着天幕,眼中燃起熊熊烈火。他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编写一部完整、准确的本草着作,让百姓能免受病痛之苦,若是天幕真能赐下稳定药材的方法,那便是上天庇佑万民!

附近的药农们也听到了动静,纷纷赶来,围在药圃外,抬头望着天幕,脸上满是好奇与期待。

天幕上的画面渐渐清晰,开篇便是他们熟悉的场景:药农们在悬崖峭壁上采药,险象环生;李时珍和弟子们在深山里跋涉,收获寥寥;百姓们因为药价昂贵,买不起药,只能在家中忍受病痛,有的甚至奄奄一息。看到这一幕,李时珍和弟子们都面露悲愤,药农们也纷纷叹气,这正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困境。

紧接着,画面突然一转,出现了一片一望无际的药园:药园里整齐地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种着同一种草药,人参长得根茎粗壮,当归长得叶片肥厚,黄芪长得枝干挺拔;药园里搭着整齐的竹棚,工人正用陶制水车灌溉,撒着灰白色的肥料(草木灰),还用艾草煮的水喷洒草药;成熟的草药被工人整齐地收割,晾晒在竹席上,最后打包存入仓库,仓库里的药材堆积如山,一眼望不到头!

“这...这是哪里?草药怎么能种得这么好?这么多?”吴承宗瞪大了眼睛,失声惊呼。

旁白用激昂的明朝白话响起:“李时珍先生!天下药农!华夏百姓!此乃现代中药规范化种植基地!草药成片种植,科学管理,一年可收三季,产量是野生采药的十倍!药效稳定,成本大降,百姓看病拿药再也不用花大价钱,再也不用为无药可医发愁!”

“产量十倍?药效稳定?”李时珍浑身一震,激动地向前迈出一步,死死盯着天幕,“真能如此?若是能让草药这般量产,《本草纲目》的编写就能顺利完成,百姓也能免受无药之苦!”

天幕上的画面开始详细拆解中药规范化种植的方法和原理:“中药规范化种植,五步即可,明朝现有条件完全能仿制——

第一,选地建园。按草药习性选土壤:人参喜阴凉、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选山林背阴处;当归喜阳光充足、湿润的土壤,选平原向阳地;黄芪耐干旱,选地势较高的旱地。建园时,用竹子围起篱笆,防止野兽、家禽破坏;园内搭竹棚,夏季盖茅草遮阳降温,冬季拆茅草接受光照;挖灌溉沟渠,连接附近的水源,方便浇水。

第二,选种育苗。挑选优质种子:颗粒饱满、无病虫害、色泽鲜亮的种子为佳;种子处理:用温水浸泡半日,捞出晾干,可提高发芽率;育苗床准备:用腐熟的农家肥(牛羊粪、秸秆腐熟)与土壤混合,装入陶盆或育苗床,厚度约五寸;播种后覆盖一层薄土,浇水保湿,保持育苗床温度在20-25摄氏度(通过增减茅草调节),待幼苗长到三寸高、长出3-4片真叶时,即可移栽。

第三,田间管理。温湿度控制:竹棚可灵活调节,夏季高温时盖厚茅草,遮挡强光,降低温度;冬季寒冷时盖薄茅草,保温防寒;土壤湿度保持在半干半湿,干旱时通过沟渠浇水,雨季及时排水,避免烂根。施肥:生长期施腐熟的农家肥,每月一次;花期、结果期施草木灰,补充钾肥,促进生长。病虫害防治:用艾草、菖蒲、大蒜煮水,过滤后喷洒草药,可防治蚜虫、菜青虫等害虫;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防止蔓延。

第四,适时采收。不同草药采收时间不同:人参种植三年后采收,秋季茎叶枯萎时挖掘,避免损伤根茎;当归种植一年后采收,秋季开花前挖掘;黄芪种植两年后采收,春季发芽前或秋季枯萎后挖掘。采收方法:用小锄小心挖掘,顺着根茎生长方向,避免折断;采收后及时晾晒,放在通风、干燥、阴凉的地方,晾干后去除杂质,分类存储。

第五,留种繁育。每块药园预留10%的植株作为留种株,不采收,让其自然开花结果;种子成熟后及时采摘,晾干后妥善存储,来年用于育苗,形成循环,无需再进山寻找种子。”

画面里,工匠一步步演示制作过程:从选地、搭竹棚、挖沟渠,到选种、育苗、移栽,再到灌溉、施肥、防虫、采收、留种,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甚至标注了具体尺寸,比如竹棚高度三尺、育苗床厚度五寸、植株间距一尺,完全是照着明朝药农能理解的方式讲解。

“太简单了!我们能做!”一名老药农激动地喊道,“搭竹棚、挖沟渠、施农家肥,这些都是我们常做的活计,只要照着天幕上的方法,肯定能种出这么多草药!”

李时珍的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他转身对吴承宗和庞宪说:“承宗,立刻召集附近的药农,告诉他们天幕赐下的种植之法;庞宪,随我整理笔记,把天幕所示的每一个步骤都详细记录下来,一丝一毫都不能遗漏!我们要立刻动手,建第一块规范化药园!”

“遵命!先生!”两名弟子齐声应和,脸上满是兴奋。

天幕上的画面还展示了规范化种植与野生采药的对比:左边,药农进山半月,采到五株人参,根茎瘦弱,药效不一;右边,药园一年采收,收获五百株人参,根茎粗壮,药效稳定。解说词强调:“规范化种植,产量十倍于野生采药,药效更稳定,成本大降,百姓看病拿药价格可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

“太好了!真是神术啊!”药农们欢呼起来,之前的疲惫一扫而空,每个人都干劲十足。

天幕上的翠绿色光芒渐渐消散,巨大的天幕缓缓收缩,最终消失在天空中。但药圃里的气氛却热烈得像烧开的水,药农们围着李时珍,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中药规范化种植,眼中满是期待。

***天幕消失后,李时珍立刻行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中药规范化种植的推广中。

首先是召集药农。吴承宗很快就把附近几十名药农召集到药圃,李时珍向他们详细讲解了天幕所示的种植方法,展示了自己记录的笔记,药农们听后都激动不已,纷纷表示愿意尝试。

“李先生,这种植之法真能让草药产量翻十倍?”一名老药农问道,脸上带着一丝怀疑。

李时珍笑着说道:“老王,天幕所示的方法,简单易行,我们现有条件都能做到。我打算先建一块试验药园,种上人参、当归、黄芪三种常用药,成功后再推广给大家。”

“我们愿意跟着先生干!”药农们齐声应和,他们受够了进山采药的艰辛和药材稀缺的困境,都盼着能有更轻松、更高效的种药方法。

接下来是选址建园。李时珍带领药农们,在蕲州城外的一片山林背阴处,选定了一块两亩地的试验田。这里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靠近水源,非常适合种植人参、当归、黄芪。

建园过程中,药农们分工合作:年轻力壮的药农负责搭竹棚,用粗壮的竹子做支架,盖上茅草,竹棚高度三尺,既能遮阳又能通风;年长的药农负责挖灌溉沟渠,沟渠宽一尺、深一尺五寸,连接附近的小溪,确保干旱时能及时浇水;女药农们负责整理土壤,将腐熟的农家肥与土壤混合均匀,去除石块和杂草。

李时珍全程指导,严格按照天幕所示的标准:竹棚的间距、沟渠的走向、土壤的肥力,都一一检查,确保符合要求。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和弟子们一起讨论,结合自己多年的采药、种药经验,调整细节。比如,天幕提到用艾草煮水防虫,李时珍就建议在药园周围种上艾草、菖蒲,既能防虫,又能方便采摘使用。

三天后,试验药园建成了:两亩地被分成三块,分别种植人参、当归、黄芪;竹棚整齐排列,沟渠纵横交错;土壤经过精心整理,肥沃疏松,等待播种。

接下来是选种育苗。李时珍从自己珍藏的种子中,挑选出最优质的人参、当归、黄芪种子:人参种子颗粒饱满,当归种子色泽鲜亮,黄芪种子无病虫害。他按照天幕所示的方法,用温水浸泡种子半日,捞出晾干,然后指导药农们在育苗床里播种。

育苗床是用陶盆和木板搭建的,里面铺着腐熟的农家肥和土壤的混合物。药农们小心翼翼地将种子撒在育苗床上,覆盖一层薄土,浇水保湿,然后将育苗床放在竹棚下,通过增减茅草调节温度。

李时珍每天都要去育苗床查看,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五天后,种子开始发芽,嫩绿的幼苗破土而出,药农们都兴奋不已。李时珍叮嘱道:“幼苗刚长出来,很娇嫩,浇水要适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还要注意防虫,每天用艾草水喷洒一次。”

在李时珍的精心照料下,幼苗长得很快,二十天后,就长到了三寸高,长出了3-4片真叶,达到了移栽的标准。

移栽当天,药农们小心翼翼地将幼苗从育苗床里挖出,按照一尺的间距,移栽到试验药园里。移栽后,及时浇水,确保幼苗成活。李时珍还特意在每株幼苗旁边插上木牌,标注种植日期和品种,方便记录生长情况。

移栽后的田间管理,是最关键的环节。李时珍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计划:每天安排两名药农查看药园,记录温湿度;每隔三天浇一次水,干旱时增加浇水次数,雨季及时排水;每月施一次腐熟的农家肥,人参、当归花期施一次草木灰;每天用艾草水喷洒一次,防治病虫害。

药农们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丝毫不敢懈怠。李时珍也每天都会去药园查看,观察草药的生长情况,记录叶片的颜色、根茎的粗细、生长的速度。他发现,规范化种植的草药,比自己之前零散种植的草药长得好太多:人参的叶片肥厚翠绿,当归的茎秆粗壮挺拔,黄芪的根系发达,完全没有出现叶片发黄、被虫子咬的情况。

两个月后,试验药园里的草药长势喜人:人参长到了一尺高,叶片繁茂;当归长到了一尺五寸高,开始抽苔;黄芪长到了两尺高,枝干健壮。药农们都惊呆了,他们从未见过长得这么好的草药,纷纷称赞:“天幕赐下的方法太神奇了!这草药长得比野生的还好!”

三个月后,当归率先成熟了。药农们按照李时珍的指导,在秋季开花前,小心翼翼地将当归挖出。挖出的当归根茎粗壮,色泽鲜亮,比野生的当归大了一倍还多,药效也更稳定。

“收获当归了!收获当归了!”药农们欢呼起来,将当归整齐地摆放在竹席上晾晒。

统计结果显示,试验药园里的半亩当归,收获了五十斤干当归,而之前野生采药,半亩地一年也就能收获五斤左右,产量翻了十倍!

紧接着,黄芪和人参也陆续成熟。半亩黄芪收获了六十斤干黄芪,半亩人参(两年生,提前收获试产)收获了三十斤干人参,产量都远超野生采药。

更重要的是,规范化种植的草药药效稳定。李时珍让弟子们对收获的草药进行检测,发现人参的皂苷含量、当归的挥发油含量、黄芪的黄芪甲苷含量,都比野生草药均匀,药效更稳定,完全符合药用标准。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李时珍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拿着收获的当归,手都在发抖,“有了这规范化种植技术,草药就能量产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再也不用为药材稀缺发愁了!百姓们也能用上便宜、有效的草药了!”

消息很快传遍了蕲州,甚至传到了附近的黄州、武昌。百姓们纷纷赶来,想要一睹试验药园的风采,学习种植技术。很多医生也专程前来,向李时珍请教,希望能推广这种种植方法,让更多的草药实现量产。

***试验药园大获成功后,李时珍立刻向朝廷上书,请求推广中药规范化种植技术。

他在奏折中详细介绍了天幕赐下的种植方法,描述了试验药园的成功:“臣于蕲州建立试验药园,种植人参、当归、黄芪三种常用药,采用规范化种植之法,产量较野生采药翻十倍,药效稳定,成本大降。若能在全国推广,可使草药量产,百姓看病拿药价格大降,无药可医之苦可解;同时,药材来源稳定,可完善本草着作,纠正历代谬误,造福万世。”

奏折很快送到了京城,万历皇帝朱翊钧看到后,非常重视。他知道,明朝百姓深受药材稀缺、药价昂贵之苦,很多地方因为缺药,瘟疫蔓延,民不聊生。若是能推广中药规范化种植技术,不仅能改善民生,还能增加税收,稳定统治。

万历皇帝当即下旨:“准奏!封李时珍为‘本草总官’,负责在全国推广中药规范化种植技术;赏赐黄金百两、锦缎千匹,用于建立药园、培养人才;命各地官府配合李时珍,提供土地、人力、物力支持;在京城设立‘本草学堂’,由李时珍牵头,培养种药、认药、用药人才。”

圣旨传到蕲州,李时珍和药农们都激动不已。他当即决定,以蕲州的试验药园为样板,在全国建立药园:首先在湖北推广,然后逐步扩展到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份。

为了推广技术,李时珍编写了《中药种植规范》一书,详细记录了中药规范化种植的选地、建园、选种、育苗、田间管理、采收、留种等各个环节,还附上了常见草药的种植要点和图谱。他还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由弟子吴承宗、庞宪带领,前往各地指导药农建园、种药。

在朝廷的支持和李时珍的努力下,中药规范化种植技术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

湖北蕲州建立了“人参种植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参产区;河南南阳建立了“当归种植基地”,当归产量占全国的一半;安徽亳州建立了“黄芪种植基地”,黄芪远销全国各地;江苏苏州建立了“甘草种植基地”,甘草供应周边十几个省份。

各地的药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药农们不再需要翻山越岭采药,而是在自家附近的药园里种药,轻松又高效。草药产量大幅提升,市场上的药材供应充足,药价大幅下降,之前一斤人参要卖一贯钱,现在只卖三百文;之前一剂当归要卖五百文,现在只卖一百文,普通百姓终于能看得起病、拿得起药了。

很多医生也纷纷建立自己的药园,确保药材的质量和供应。瘟疫发生时,各地官府能及时调集药材,救治百姓,瘟疫的死亡率大幅下降。

李时珍则全身心投入到《本草纲目》的编写中。有了稳定的药材来源,他能够逐一验证历代本草中的错误,补充新的草药条目,完善药效描述。之前因为药材稀缺而搁置的条目,现在都能详细描述;之前存在争议的药效,现在都能通过实验验证。

比如,之前很多本草认为“铁皮石斛”只能治疗咳嗽,李时珍通过种植的铁皮石斛进行实验,发现它还能滋阴清热、益胃生津,补充了新的药效描述;之前很多本草混淆了“柴胡”和“前胡”,李时珍通过种植的两种草药进行对比,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形态、气味、药效差异,纠正了错误。

在规范化种植的支持下,《本草纲目》的编写进度大幅加快。原本预计需要三十年才能完成的着作,在推广种植技术后的第五年就完成了初稿。初稿共收录草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图一千一百零九幅,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比之前的本草着作详细、准确得多。

万历二十四年,《本草纲目》最终定稿,呈献给万历皇帝。万历皇帝看后,龙颜大悦,下令将《本草纲目》刊印发行,颁行天下。

《本草纲目》发行后,受到了全国百姓和医生的追捧,成为中医用药的标准着作。因为药材实现了规范化种植,各地医生都能根据《本草纲目》准确认药、用药,治疗效果大幅提升,中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时珍晚年时,经常到各地的药园视察,看到药园里草药繁茂,百姓们能用上便宜、有效的草药,脸上满是欣慰。他感慨道:“我编写《本草纲目》,只为让百姓能免受病痛之苦。如今,天幕赐下的种植技术,让草药量产,《本草纲目》传世,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万历二十八年,李时珍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封他为“文林郎”,百姓们为他建立了祠堂,供奉他的牌位,称他为“药圣”。而他推广的中药规范化种植技术,一直造福着后世百姓,成为中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后世的明清两代,继续沿用和发展中药规范化种植技术,建立了更多的药园和药材产区,中药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本草纲目》也因为有了稳定的药材来源,成为世界闻名的医药着作,影响了全球的医药发展。

人们永远记得李时珍,记得他编写的《本草纲目》,更记得天幕赐下的中药规范化种植技术,是它们一起,让中药普惠万民,让华夏医药文化源远流长。

***现代,许辰的出租屋里。

许辰正对着电脑屏幕傻笑,系统界面上,“明朝中药种植技术革新报告”写得清清楚楚:李时珍按天幕所示,成功推广中药规范化种植技术,草药产量翻十倍;药价大降,百姓看病成本下降,万民受益;《本草纲目》提前五年完成,内容更详实准确;全国建立多个药材种植基地,中药发展进入新阶段;信仰值大幅增长,系统解锁新的技术奖励。

“叮!”系统提示音响起:

【检测到中药规范化种植技术在明朝成功应用,大幅提升草药产量,降低用药成本,改善民生,推动《本草纲目》完善和中医发展,彰显了农业技术对医药健康的重要意义,信仰值+!】

【奖励“明朝中药规范化种植复刻套装”一套,含常用草药种子样本(人参、当归、黄芪、甘草复刻版,标注明朝种植特性)、《中药种植规范》复刻本(李时珍亲笔字迹复刻)、试验药园模型(1:50缩小,还原竹棚、沟渠、种植区)、《本草纲目》增补条目复刻(因种植技术而完善的条目)、明朝药材产区分布图(标注各地种植基地和贸易路线),全方位还原明朝中药种植技术革新的全过程,兼具实用性与收藏性!】

许辰点击领取,一个古朴的木盒出现在桌上。打开木盒,草药种子样本装在密封的陶瓶中,标签上用明朝白话标注着种植要点;《中药种植规范》复刻本用宣纸书写,图文并茂,详细记录了种植技术;试验药园模型做工精致,竹棚、沟渠、草药幼苗一应俱全,药农们的劳作场景栩栩如生;《本草纲目》增补条目复刻记录着因规范化种植而完善的药效描述;药材产区分布图清晰地展示了明朝各地的药材种植基地和贸易路线。

许辰拿起试验药园模型,轻轻抚摸着里面的草药幼苗,仿佛能看到李时珍和药农们精心照料草药的场景。他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自己的一个短视频,不仅让明朝百姓能用上便宜、有效的草药,还帮助李时珍提前完成了《本草纲目》,推动了中医的发展,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医药健康。

他打开手机,刷到了自己制作的视频,下面有很多网友留言:“中药规范化种植太牛了!产量翻十倍,药价大降,百姓终于能看得起病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因为这个技术更完善了,太有意义了!”“许辰选的这个技术太接地气了,直接改善民生,为中医发展添砖加瓦!”

许辰笑着回复:“药园量产惠万民,本草传世救世人!华夏医药,因技而兴!”

就在这时,系统突然弹出一个提示:“检测到宿主成功推动古代医药健康与农业技术融合,解锁新功能:跨朝医药农业适配(初级)。可模拟不同历史时期的医药需求和农业条件,优化中药种植、炮制、储存技术,帮助古人提升医药水平,改善民生健康!”

“跨朝医药农业适配?”许辰眼睛一亮,“这功能太实用了!接下来可以帮助更多古代王朝优化中药种植和医药技术,让华夏医药文化更加繁荣,百姓更加健康!”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明朝中药规范化种植实操手册**?包含选地建园、选种育苗、田间管理、防虫防病、采收储存的详细步骤和参数,还有常见草药(人参、当归、黄芪、甘草)的专属种植方案,让你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技术在明朝的落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