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麦浪翻滚三十年 > 第187章 校徽会发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夜风吹过打谷场,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湿润气息。

这里曾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一盘巨大的石磨,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白,像一枚被人遗忘的巨大棋子。

春耕前夕,陈景明就站在这枚棋子旁。

他面前,稀稀拉拉地围坐着十几个村里的年轻人,都是和他一样,被城市的潮汐推回岸边的鱼。

他们脸上带着相似的迷茫和戒备,像一群受惊的刺猬,彼此保持着安全距离。

陈景明没有说太多空话。

他从贴身的口袋里,缓缓掏出那枚冰凉的大学校徽,轻轻放在石磨正中央。

金属与粗糙的石面碰撞,发出一声清脆又孤独的声响。

“我想建一个‘回声站’。”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钻进每个人的耳朵,“不管你在哪里,深圳、上海,还是东莞的流水线上,只要对着它说一句真话,就能传到想听的人耳朵里。没有老板,没有KpI,只有名字。”

一片死寂。

有人嗤笑,有人低头玩手机,觉得这又是哪个从城里回来、不接地气的疯子在异想天开。

陈景明没理会他们的反应。

他拿出手机,点开一个界面极其简陋的加密小程序,图标就是一圈圈扩散的声波。

他按下录音键,对着手机话筒,也对着那枚校徽,一字一句地说道:“狗剩回来了。没发财,但没骗人。”

他按下了发送。接收人,是【王强】。

三分钟后,千里之外,深圳一处灯火通明的建筑工地。

王强正蹲在脚手架下,就着一瓣大蒜,呼噜噜地扒拉着盒饭。

手机突兀地在满是油污的工装裤里震动起来。

他烦躁地掏出来,以为又是催债的骚扰电话。

屏幕上跳出的,却是一个陌生的声波图标。

他疑惑地点开,那句熟悉又陌生的方言,夹杂着风声,像一颗滚烫的石子,猛地砸进他冰冷麻木的心湖。

“狗剩回来了。没发财,但没骗人。”

王强扒饭的动作僵住了。

他听见的不是陈景明,而是那个二十年前在梨树村,因为家里穷被人喊作“狗剩”的瘦弱少年。

那声音里没有陆家嘴精英的腔调,只有麦田里跑出来的、最原始的土味。

他把脸埋进粗糙的手掌,滚烫的眼泪混着饭粒和蒜味,第一次,不是因为屈辱和绝望。

梨树村的打谷场上,一个刚从电子厂回来的小伙子手机也震了。

他看到了王强的回复,只有一张图片——一只沾满泥灰的手,紧紧攥着一个啃了一半的白面馒头。

小伙子愣住了。

他看着石磨上的陈景明,又看看手机上的图片,喉结滚动了一下,也颤抖着拿出手机,点开了那个小程序。

当晚,十二个在外务工的年轻人注册了账号。

第一条公开发出的留言,像一声胆怯的狼嚎,划破了沉寂的夜空:“妈,我没当上主管,但我没偷懒。”

改变的涟漪,不止于此。

两天后,梨树村小学的校门口,李娟用钉子挂上了一块手写的木牌:“返乡者对话角,每周六晚六点,旧教室,有热茶。”

第一场,只来了七个人。

最小的十八岁,在直播公司实习了半年就逃了回来;最大的五十六岁,在省城做了二十年装修工,因为吸入太多粉尘,得了肺病。

一个刚二十出头的女孩最先撑不住,她抱着一杯热茶,手抖得厉害,话没说,眼泪先掉了下来:“我在公司被老板pUA了半年,每天骂我废物,说我连我们村出来的那个谁谁谁都不如……我不敢辞职,怕家里人说我败家,没出息。”

李娟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只是又给她续了些热水,轻声说:“可你现在敢在这里说出来了。从你说出‘我很难’这一刻开始,你就已经赢了。”

女孩哭得更凶,却像堵了很久的河道,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那晚,七个人,七个被标签压得喘不过气的故事,在漏风的旧教室里,被一一拾起。

散场时,村支书——一个五十多岁、皮肤黝黑的男人,一直悄悄站在门外听着。

他等所有人都走了,才走进来,有些不好意思地搓着手:“李老师,下个月村里的党员学习会,能不能……也来讲讲这个?”

李娟看着他眼中混杂着试探和真诚的光,用力点了点头。

原来,撬动一块顽石,真的可以从承认一句“我很难”开始。

而在省城的铁路局调度中心,冯建军收到了一份盖着红头印章的正式通知。

文件标题是:《关于试点开设“春运情绪疏导车厢”的实施方案》。

方案内容包括招募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特定车次设立软隔断空间,引导乘客在自愿前提下分享旅途故事,并明确批示:禁止任何形式的干预和“维稳式”压制。

文件的最后,有一行小字附注:“重要参考依据:K168次列车1月23日‘名字’事件经验总结。”

冯建军站在巨大的列车运行图前,上面密密麻麻的红绿线条,像一张布满血丝的网。

他的手指,在那代表着无数人迁徙轨迹的图上,缓缓划过“K168”那三个冰冷的字符,久久未语。

临行前,他整理自己的乘务包,把那瓶备用的镇静剂喷雾拿了出来,放回柜子深处。

取而代之的,是一瓶包装清新的薄荷香氛喷雾,上面贴着他自己打印的标签,只有两个字——“听见”。

与此同时,梨树村小学的翻修工程,在王强带领下正式开工了。

他没要村里一分钱预付款,带着五个最信得过的老乡,卷起裤腿就跳进了泥地里。

孩子们好奇,每天下课就搬着小板凳,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

有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大声问:“叔叔,你们手艺这么好,为啥不去城里盖高楼挣大钱去?”

王强正赤着膊夯实地基,闻言,他直起身,用脖子上的毛巾抹了把汗,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因为有些房子,比钱重要。”

施工到旧教室的地基时,铁锹“当”的一声,挖出了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皮饼干盒。

王强一愣,这东西他认得。

他小心翼翼地刨出来,在众人的哄笑和好奇中打开。

里面是一张被塑料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纸条,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陈景明、李娟、王强,长大要去上海,买得起全套水浒卡!”

工友们笑得前仰后合,王强却没笑。

他把那张泛黄的纸条重新叠好,放回铁盒,然后找了块干净的布,把铁盒擦得锃亮,用一根铁丝,郑重地挂在了即将完工的新教室的横梁上。

他对一脸不解的工友们说:“就叫它‘梦想回收站’。”

清明时节,一场小雨过后,空气湿润而清新。

陈景明独自来到后山,妹妹小小的坟包上已经长出了新的青草。

他放下一束刚从田里掐来的、还带着露水的野麦花,蹲下身,轻声说:“小雅,我回来了。也带他们回来了。”

话音刚落,他胸口猛地一烫。

那片熟悉的系统空间在他眼前展开,无数标签沉浮。

但这一次,一个全新的、散发着柔和金光的词条,在所有灰色标签之上缓缓浮现:

【归田频率】:当一个人说出他的真名,并被真诚地听见,其精神频率将产生共振。

百里之外,亦有回响。

他愕然抬头。

远处山岗上,李娟正带着一群孩子,在风中大声唱着《茉莉花》,歌声稚嫩却充满了力量。

村口的老祠堂前,穿着便服的冯建军,正牵着妻子的手,缓缓走上台阶,妻子的脸上,是久违的平静。

而不远处的小学工地上,王强攀上屋顶,将最后一块青瓦稳稳地拍了上去,动作干脆利落,像一个完成仪式的将军。

风,浩浩荡荡地掠过整片麦田。

那翻滚的金色波浪,不再是他一个人的幻觉,层层叠叠,如同无数人跨越时空的低语:我们不是数据,我们是名字。

陈景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包裹了他。

他拿出手机,看着“回声站”里那一条条新增的、带着哭腔和笑声的留言,觉得这片土地从未如此真实。

他抬起头,目光越过麦田,望向村子边缘那排老旧的电线杆。

灰色的水泥杆,斑驳的绝缘瓷瓶,黑色的电线像一道道脆弱的五线谱,将村庄与远方的世界连接在一起。

一阵突如其来的强风刮过,电线发出“呜呜”的怪响,在空中剧烈地摇晃,仿佛下一秒就要被这无形的力量绷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