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城头弥漫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枪炮的余音似乎仍在街巷间低徊,但一种新的、生机勃勃的秩序,已然如同冲破冻土的春苗,在这片刚刚经历血火洗礼的土地上,顽强而迅速地建立起来。军事上的碾压式胜利,仅仅是“曙光”的第一缕光芒,紧随其后的,是更为复杂、却也更为根基性的工作——在一片废墟与混乱之上,构建一个属于人民自己的、崭新的世界。
光复后的安丰地区,百废待兴,百端待举。日军与伪政权数年来的残酷统治与疯狂掠夺,留下的不仅是残破的城垣和凋敝的民生,更有盘根错节的敌特残余、惶惶不安的旧势力以及数以万计饥寒交迫、亟待安抚的民众。面对这副沉重的担子,林峰展现出了与其军事指挥才能相媲美的、雷厉风行的治理魄力与远见卓识。
就在攻克安丰的第二天,以林峰为首,吸纳了部分原地下党负责人、进步乡绅及部队政工干部组成的“安丰地区临时管理委员会”便宣告成立,并立即开始运转。委员会下设民政、财政、公安、教育、卫生、工商、农林等多个部门,骨架虽简,却职能清晰,目标明确。
第一把火,烧向了残敌与奸佞——彻底肃清,安定民心。
由支队警卫营精锐、原地下武装骨干及新选拔的可靠积极分子组成的“肃反工作队”和公安大队,在利刃特种大队提供的情报支持下,如同犁庭扫穴,在全城乃至新光复的乡村展开了大规模清查行动。
昔日欺压百姓、为虎作伥的伪警察局长、税务所长、维持会头目等汉奸首要分子,被一一从藏匿的角落或试图蒙混过关的人群中揪出,经过公审大会,根据其罪行轻重,予以严厉惩处。其中罪大恶极者,被当场执行枪决,以正典刑,大快人心!
那些溃散藏匿的日军散兵游勇、伪军残部以及潜伏的敌特分子,也未能逃脱天罗地网。军民联防,举报有奖,使得这些残渣余孽无处遁形,接连落网。短短数日,安丰城内的治安状况便为之一清,社会秩序迅速稳定下来。百姓们走在街上,终于不再需要提心吊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安心笑容。
第二把火,燃向了土地与生存——均田减租,恢复生产。
这是争取民心、巩固根基的最关键一步。临时管委会颁布的第一号政令,便是《安丰地区土地与租佃暂行条例》。宣布废除日伪时期的一切苛捐杂税和不合理摊派;没收所有汉奸、日伪官员的土地及公产;对地主富农持有的土地,实行“二五减租”(即地租额减少百分之二十五),并严禁高利贷盘剥。
同时,将没收来的土地和无主荒地,优先分给无地少地的贫雇农和城市贫民。一支支由政工干部、学生和民兵组成的土改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政策,丈量土地,主持分地。当那些世代为奴、从未拥有过一寸土地的贫苦农民,颤抖着从工作队手中接过写有自己名字的地契时,许多人跪倒在地,嚎啕大哭,对着委员会所在的方向磕头不止,高呼“青天”。
除了土地,管委会还开放了被日军封锁的盐池、煤窑,组织民众以合作社的形式恢复生产,并发放低息甚至无息的农贷、工贷,帮助百姓购买种子、农具,修复被战争破坏的农田水利设施。生存的希望,如同甘霖,洒向了这片干涸太久的土地。
第三把火,点亮了教育与未来——兴办学校,启迪民智。
“要让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林峰深知文化启蒙的重要性。他下令,迅速恢复和兴办各类学校。安丰县城内,原来的日伪“新民小学”被接管,更名为“安丰第一人民小学”,所有适龄儿童,无论贫富,均可免费入学。教材由根据地的教育专家连夜编纂,剔除了奴化内容,加入了爱国、科学、民主的新思想。
不仅儿童要上学,成年人也要扫盲。遍布城乡的“冬学”、“夜校”如同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战士们、学生们充当起临时教员,在战斗和工作的间隙,教那些睁眼瞎的农民、工人识字、算数,讲解国家大事和革命道理。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也第一次拿起了铅笔,在粗糙的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下“毛主席”、“共产党”、“八路军”这些曾经陌生、如今却代表着希望与救赎的名字。
第四把火,温暖了病患与伤痛——建立医院,普惠医疗。
依托缴获的日军部分医疗器械和药品,加上支队卫生营的大力支援,安丰县城建立了第一家真正面向普通百姓的“人民医院”。虽然条件依旧简陋,但至少有了像样的诊室、手术室和药房。来自根据地的医生和苏婉清带来的医疗骨干,开始为饱受战乱和贫困疾病折磨的民众看病施药。许多原本只能等死的穷苦人,第一次得到了正规的医疗救助。同时,公共卫生宣传也开始普及,号召群众讲究卫生,预防疾病。
新政初立,万象更新。 这一切的变化,并非和风细雨,而是在破旧立新的阵痛中迅猛推进。触动了利益的旧乡绅暗中咒骂,潜伏的敌特散布谣言,一些习惯了旧秩序的人感到不适……但这一切的杂音,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和得到实惠的广大民众的拥护面前,都显得如此微弱。
安丰地区的百姓,用他们最朴实的行动表达着对新政权的支持。青壮年踊跃参军,“保家卫国,保卫胜利果实”的口号响彻云霄;农民们精心伺候着分到的土地,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工人们日夜赶工,修复机器,恢复生产;商贩们开始公平买卖,市场逐渐恢复生机;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动听的乐章……
林峰行走在渐渐恢复生气的安丰街头,看着店铺门前飘扬的崭新红旗,听着学校里传出的童谣,望着田野里辛勤劳作的身影,他感到一种比赢得一场战役更为深沉的满足。军事上的碾压,带来的是领土的光复;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新政,带来的则是人心的归附与根基的夯实。
他知道,这片新生的解放区,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和试验场。在这里实践和成熟起来的一套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一支经过战火与建设双重考验的干部队伍、以及数百万被发动和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将成为他未来迈向更广阔舞台的最宝贵资本和最坚实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