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明朝女官沈清漪 > 第116章 北疆盛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光阴荏苒,寒来暑往,自朱宸瑄就藩北疆,已匆匆十余载。昔日的边陲苦寒之地,战火频仍之疆,在持之以恒的励精图治与无数心血浇灌下,终于迎来了堪称“盛世”的丰硕景象。这并非仅仅是府库充盈、甲兵坚利,更是一种深入肌理、弥漫在空气之中的安定、繁荣与融合的气息,真正开始触及“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古老理想。

仲夏的蓟州城,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仿佛一颗镶嵌在塞北的璀璨明珠。城墙巍峨,历经增筑,愈发显得固若金汤。城门口车水马龙,等待入城的商队排成长龙,驼铃阵阵,马蹄声声,交织成一支繁忙的序曲。守城士卒盔甲鲜明,严格却非苛暴地查验着文书货物,那“信用旗”制度已深入人心,持有高等级旗帜的商队往往能享受快速通关的便利。

城内,主干道以青石板重新铺就,宽阔平整,可容数驾马车并行。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旌旗招展。绸缎庄、瓷器店、茶叶铺、铁器行(严格管制)、书肆、酒廊、客栈……应有尽有。来自江南的丝绸与西域的毛毯并列悬挂,景德镇的瓷器与波斯的琉璃器皿在橱窗内争奇斗艳。空气中弥漫着茶叶的清香、烤肉的焦香、以及各种香料混合的奇异味道。

市易司管理的中心市场更是人声鼎沸。标准的官斗官秤随处可见,交易秩序井然。胡商用带着口音的汉话高声叫卖着皮草、药材、骏马,汉商则熟练地用简单的蒙语或手势讨价还价。胡商行会的调解员穿梭其间,偶尔停下处理一些小纠纷,很快便能依据《边市律》达成和解。曾经需要重兵弹压才能维持的边境互市,如今依靠规则与利益,自发地运转良好。金银流通依旧,但“蓟州汇兑券”因其便捷,在大宗交易中已成为首选,几张轻飘飘的纸券,便能决定数以千计货物的归属,其信用坚挺,无人质疑。

在蓟州城西,巨大的官仓区如同沉默的巨人,守卫着北疆的命脉。一座座砖石结构的仓廪排列整齐,通风良好,鼠雀绝迹。仓曹官吏带着账房,严格按照《官仓管理条例》盘点着库存。仓内,新收的麦粟堆积如山,金黄的色泽象征着丰收与安定;腌制的肉食、晒干的菜蔬、以及从南方漕运而来的稻米,填充着不同的库房。

根据苏雪凝推行的“平准之策”,市易司下属的粮价平准所密切监控着各地粮价。去岁边境几个州县因小范围春旱导致粮价微涨,平准所立刻从官仓调拨存粮,于当地设立平价售粮点,不过旬月,便将蠢蠢欲动的投机之气打压下去,粮价回归平稳。寻常百姓家,虽谈不上顿顿珍馐,但餐桌上能见到的米面肉食,已远非十年前可比。“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惨剧,似乎已成了老人口中遥远的故事。民心的安定,便在这日复一日的温饱中,悄然凝聚。

在城南,北疆实务学堂与武备学堂的琅琅书声与操练呐喊,已成为蓟州新的声音。实务学堂内,年轻的学子们,无论胡汉,穿着统一的学服,共同研读经史、律法、算术、乃至胡语。由苏雪凝主持编撰的《北疆蒙养录》是蒙学必备,其中关于忠诚、勇毅、包容、守信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新一代北疆人的共同价值观。课余,胡汉学子在同一片场地上蹴鞠、角力,友谊在汗水中萌发。

武备学堂的校场上,杀声震天。未来的军官们不仅练习弓马骑射,更要学习兵法韬略、火器操作、土木工程。来自归附部落的青年,与汉人军户子弟一同受训,同样的汗水,同样的号令,渐渐磨去了彼此身上固有的族群烙印,取而代之的是“北疆军人”的共同身份认同。

而城东南的北地医学院,更是成为了仁心汇聚之所。汉人医者与蒙古“额穆奇”已能平和坐而论道,共同编纂的《北疆常见疾病验方汇编》已刊印数版,发放至各地医馆乃至军中。医学院的诊厅每日接待大量病患,胡汉百姓比邻而坐,等待救治,生命的脆弱与对健康的渴望,在此地超越了种族的界限。

目光投向广阔的边境。定北堡已从单纯的军事要塞,发展成为草原东部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堡内商铺、客栈、官署、佛堂一应俱全。由韩振云坐镇的督护府,有效地协调着“王庭系”、“白鹿部”、“黑狼部”三者的关系。得益于分而治之的策略,三部相互制衡,皆需仰仗北疆鼻息,边境获得了难得的长久宁静。

沿着新的“立体动态边防体系”,烽燧哨卡星罗棋布,精锐游骑往复巡逻,如同给边境线装上了一圈敏锐的神经与强健的肌肉。小股马匪几乎绝迹,商队的安全得到了极大保障。在边境的屯田卫所,昔日面黄肌瘦的军士,如今因“分田到户”而精神饱满,自家粮仓充实,操练起来也格外卖力,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所守护的,不仅是身后的国土,更是自家来之不易的温饱与希望。

最令人感慨的变化,发生在民间,尤其是在胡汉杂居的区域。起初的隔阂与戒备,在长达十余年的共同生活、交易、乃至并肩应对天灾(如白灾)与人祸(如平疫)中,逐渐消融。

集市上,能见到汉人农夫熟练地挑选着蒙古牧民带来的奶酪和皮子,而牧民则用卖牲口的钱,为家人扯上几尺江南来的花布。

村落里,开始出现胡汉通婚的家庭。起初或许只是个别现象,引人侧目,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当这些家庭生下的儿女健康活泼,既能说流利汉话,亦不忘母族语言时,周围的目光也从诧异变成了习以为常。这些孩子,是北疆融合最生动的象征。

在苏雪凝支持下建立的慈佑寺及其他小型佛堂,香火日盛。部分牧民在保留对长生天敬畏的同时,也开始接受佛法中关于慈悲、平和的说教,这在一定程度上柔化了草原民族骨子里的部分暴戾之气,使其更易于接受秩序与管束。

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共同规则,并开始向共同文化生活渗透的“北疆共同体”意识,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萌芽、生长。它并非一蹴而就,也远未完美,但那股蓬勃的生机,已然无法忽视。

站在王府最高处,俯瞰着这座日益繁华、包容、有序的蓟州城,眺望着远方安定祥和的疆土,朱宸瑄与苏雪凝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与感慨。

“十余年心血,终见其形。”朱宸瑄轻声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更多的却是欣慰。

苏雪凝依偎在他身旁,目光柔和而深远:“王爷,此非终点。‘盛世’之名,需代代维系,稍有不慎,便是镜花水月。如今胡汉渐融,根基初奠,然外患未靖,内政需恒。你我之路,尚远。”

北辰之光,照耀着这来之不易的北疆盛世。这光芒,由无数人的智慧、汗水、甚至生命汇聚而成,它温暖而坚定,照亮了过去艰辛的足迹,也指引着未来仍需谨慎前行的漫漫长路。这盛世,是奖赏,是里程碑,更是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