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飞跟着赵教授穿过一道又一道气密门,每经过一道门,周围的环境就变得更加先进。当最后一道厚重的合金门滑开时,即便是见惯了“应龙”这种奇迹的张飞,也不由得微微睁大了眼睛。

眼前是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高度足以容纳一栋二十层的大楼。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那座庞大的环形装置,无数管线如同巨蟒般缠绕其间,散发着幽幽的蓝光。

“这就是‘逐日’工程。”赵教授语气中带着自豪,“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稳态聚变反应堆。”

张飞吹了个口哨:“规模不错,就是能量利用率低了点。”

旁边一位正在调试设备的研究员听到这话,忍不住反驳:“张顾问,这台装置的能量转化效率已经达到68%,是世界纪录!”

“才68%?”张飞挑了挑眉,“‘应龙’的微型核心都有85%了。”

整个控制室突然安静下来,所有研究员都难以置信地看向张飞。赵教授干咳一声,赶紧转移话题:“这边请,我们还有其他设备要参观。”

接下来看到的景象更是让张飞应接不暇。量子计算机阵列如同巨大的黑色水晶簇,发出细微的嗡鸣;材料实验室里,自动机械臂正在合成他从未见过的新型合金;生物工程区,全息投影展示着基因编辑的最新成果。

“这些都是国内顶尖的科研成果。”赵教授介绍道,“很多还没有对外公布。”

张飞在一台设备前停下脚步:“这个设计思路不错,就是传动系统太复杂了。”

他随手拿起控制台上的电子笔,在触摸屏上画了几笔:“这样改一下,效率能提升20%,还能减少三分之一的零件。”

旁边的工程师本来想说什么,但看到修改后的设计图,眼睛立刻直了:“这……这个结构……”

“很简单的小改动。”张飞把笔扔回控制台,“就是利用了流体力学的一个小特性。”

赵教授看着工程师震惊的表情,知道张飞又做出了什么惊人的事。他连忙把张飞引向下一个区域:“这边是航空航天实验室。”

实验室中央停放着一架造型奇特的飞行器,通体银灰,线条流畅。

“这是我们正在研发的空天飞机原型机。”赵教授介绍,“设计目标是实现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

张飞绕着飞行器走了一圈,突然蹲下来查看起落架:“这个缓冲系统设计有问题。”

“什么问题?”负责这个项目的总工程师忍不住问道。

“着陆时的冲击力分布不均。”张飞指着几个连接点,“长时间使用会导致结构性疲劳,最多一百次起降就会出问题。”

总工程师脸色一变:“我们做过模拟测试……”

“模拟和实际是两码事。”张飞打断他,“你们用的算法太老了。”

他直接走到控制台前,快速输入了一段代码。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新的应力分析图,几个关键部位果然显示出了预警红色。

“这……”总工程师目瞪口呆,“您用的是什么样的算法?”

“自己瞎编的。”张飞轻描淡写地说,“比你们用的那个准确一点。”

赵教授看着这一幕,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安国邦在送张飞来之前,特意嘱咐他要“做好心理准备”。

参观继续进行。在纳米实验室,张飞对一台分子组装机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个有意思。”他观察着机器的工作过程,“就是精度差了点。”

“这台机器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了。”实验室负责人有些不服气。

“领先不代表够用。”张飞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零件,“这是我用修理站的老设备做的,精度比这个高两个数量级。”

实验室负责人接过零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后,整个人都呆住了:“这不可能……这种精度需要的环境控制……”

“所以我说你们的思路太死板。”张飞拿回零件,“为什么非要追求极致的环境?换个思路,让设备自适应环境不就行了?”

他随手在实验记录本上画了个草图:“像这样,加入一个实时补偿系统,问题就解决了。”

实验室负责人如获至宝,赶紧把草图收了起来。

当参观到武器实验室时,张飞更是如鱼得水。他对各种新型武器的设计都能提出一针见血的改进意见,让在场的武器专家们既震惊又佩服。

“这个电磁炮的轨道材料选错了。”张飞指着一门正在测试的电磁炮,“换成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寿命能延长五倍。”

“但是成本……”武器专家欲言又止。

“成本不是问题。”张飞笑了笑,“我知道有个方法能用普通石墨烯制备出高性能碳纳米管,成本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

整个实验室的人都竖起了耳朵。

张飞却卖了个关子:“这个方法还在完善,等成熟了再告诉你们。”

午餐时间,张飞在基地食堂再次成为了焦点。不只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更因为他餐盘旁摊开的那本《墨子》,以及他边吃饭边在古籍空白处写下的复杂公式。

“张顾问这是在做什么?”一个年轻研究员好奇地问旁边的赵教授。

“据说他的很多灵感都来自古籍。”赵教授语气复杂,“一开始我们也不信,直到他用《梦溪笔谈》里的记载解决了一个困扰我们三年的材料学难题。”

下午的安排是技术交流会。原本计划是张飞介绍“应龙”的相关技术,但很快就在他的引导下,变成了全场大讨论。

“我认为现在的科研体系太过僵化。”张飞在台上侃侃而谈,“为什么非要按照学科分类?材料学的问题可能要用量子力学来解决,动力系统的瓶颈也许能在生物学找到答案。”

台下一位老教授提出质疑:“但是专业细分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必然不代表正确。”张飞反驳,“古人研究科学就不分这么细。《天工开物》里既讲农业又讲冶金,《梦溪笔谈》里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他们的整体思维模式,反而更容易产生突破性的创新。”

他随即举了几个例子,都是如何用跨学科思维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在场的专家们从一开始的质疑,慢慢变成了认真思考。

“也许我们真的该重新审视古人的智慧。”一位院士感慨道。

交流会结束后,赵教授带着张飞来到了基地最深处的一个实验室。这里的安保级别格外高,需要经过虹膜、指纹和声纹三重验证才能进入。

“这里是基地的核心项目。”赵教授神情严肃,“‘文明丰碑’计划。”

实验室中央,一个巨大的全息投影展示着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图。张飞仔细看了一会儿,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这是一个……文明备份系统?”他问道。

赵教授惊讶地看着他:“你怎么知道?”

“结构很像。”张飞指着几个关键节点,“知识库、技术档案、文化记录……这是准备应对文明断层?”

赵教授沉默片刻,点了点头:“是的。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在发生全球性灾难时,能够保存人类文明的精华,加速重建。”

张飞绕着全息投影走了一圈,突然问道:“能量问题解决了吗?这种规模的系统需要巨大的能量支持。”

“这正是目前的难点。”赵教授叹气,“我们试过各种方案,都无法实现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

张飞沉思了一会儿,从口袋里掏出那个巴掌大小的“龙心”能源核心。

“用这个呢?”

赵教授看着那个小装置,苦笑道:“张顾问,我们知道‘龙心’很强大,但要让整个系统运转,至少需要一千个这样的核心同时工作。”

“谁说要一千个了?”张飞把核心放在全息投影的控制台上,“一个就够了。”

在赵教授震惊的目光中,张飞开始快速调整控制台上的参数。全息投影上的系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能量流动的路径被重新规划,效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看,这样改一下,能耗降低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张飞一边操作一边解释,“再用点小技巧提高能源利用率,一个‘龙心’就绰绰有余了。”

当修改完成时,全息投影上的系统状态已经从警告的红色变成了健康的绿色。预估运行时间从原来的三个月变成了三十年。

赵教授看着这个结果,久久说不出话来。

“其实这个设计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张飞意犹未尽地说,“比如这里的知识编码方式太原始了,如果用我研究的量子存储技术,容量能提升一百倍……”

“等等!”赵教授赶紧拦住他,“这些改进我们需要慢慢消化。今天的信息量已经够大了。”

当晚,基地召开紧急会议。所有部门的负责人都到场了,听着赵教授汇报今天的收获。

“张顾问在短短一天内,解决了七个长期困扰我们的技术难题,提出了十二个革命性的改进方案。”赵教授看着手中的报告单,声音有些颤抖,“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全新的科研方向。”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每个人都在消化这个惊人的事实。

“我现在终于明白,”材料实验室的负责人感慨道,“为什么上面要给他那么高的权限和待遇了。”

而此时的主角,正在宿舍里对着新到的一批零件傻笑。这些都是他用今天的技术交流“换”来的,都是基地最新研发的特殊材料。

“这趟出差真值。”他满意地清点着战利品,“下次还有这种好事,一定要叫上我。”

窗外,基地的灯光如同繁星点点。在这个隐藏在山腹中的科研堡垒里,一场由张飞引发的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开启。

而远在龙巢基地的安国邦,突然打了个喷嚏。他望着三号基地的方向,莫名地有些不安。

“那小子,该不会把人家基地给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