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龙巢基地的指挥中心内,巨大的全息投影地图悬浮在会议室中央。张飞站在地图前,手指在几个闪烁的光点间移动,眉头微蹙。他身后坐着基地管理层和各领域专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地图上那些代表潜在选址的标记上。

西北山区的地质结构最稳定,地质专家指着投影上的三维结构图,基岩深度超过五百米,非常适合建设大型地下设施。

但是交通不便,后勤部长立即提出异议,设备和材料的运输成本会成倍增加。而且生活保障也是问题,总不能让科研人员在荒山野岭里一待就是几个月。

张飞没有参与争论,他的手指在控制板上快速滑动,调出一组组复杂的数据。地下水位、地震活动频率、电磁环境背景值...数十个参数在他面前流水般闪过。

第三个选址点,他突然开口,声音平静却让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虽然基岩深度只有三百米,但岩体结构更均匀。而且...

他调出一个复杂的地质模型:这个位置恰好处于两个断裂带之间的稳定区块,地震风险最低。

与会专家们凑近观察那个旋转的三维模型,不时发出惊叹声。地质专家组组长忍不住问道:张顾问,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我们之前的地质勘探报告显示...

你们的勘探深度不够,张飞调出另一组数据,在四百米深处有一个完整的火成岩基盘,这是最理想的天然防护层。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窃窃私语。几位地质专家面面相觑,显然被这个发现震惊了。

穆青山通过视频连线参与会议,此时插话问道:张顾问,你确定这个选址点的安全性?

百分之九十四点三的把握,张飞精确地报出一个数字,如果考虑到我们可以采取的加固措施,安全性可以提升到百分之九十八点七。

这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把握评估,让与会者再次见识到张飞独特的行事风格。

那就这么定了,穆青山拍板,立即开始前期准备工作。

选址确定后的第二天,张飞亲自带队前往实地考察。车队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了整整四个小时,才抵达那个位于群山环抱中的谷地。

就是这里了。张飞跳下越野车,手中拿着一个特制的地质扫描仪。

顾倾城紧随其后,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环境。她带来的安保小组已经提前布控,在方圆五公里内设置了警戒线。

张飞在谷地中快速行走,不时蹲下采集土壤样本,或者将探测棒插入地面。他的动作熟练得像个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让随行的专家们都感到惊讶。

张顾问,您以前学过地质学?随队的地质专家忍不住问道。

基础知识而已,张飞头也不抬,重要的是如何运用。

当天晚上,考察队在临时营地召开会议。张飞在笔记本电脑上快速建模,将白天的勘探数据整合成详细的地下结构图。

主隧道入口设在这里,他指着三维模型上的一个点,利用这个天然岩洞可以节省大量工程量。

但是这里的岩层结构...工程专家欲言又止。

需要加固,张飞接话,我设计了一种新型支护结构,比传统方案效率提高百分之四十。

他调出设计图,一个精妙的网格状支撑结构出现在屏幕上。专家们立即被这个创新的设计吸引,纷纷提出疑问。

这种结构的受力分析...

材料要求会不会太高...

施工难度如何...

张飞对每个问题都对答如流,显然早就做足了准备。会议持续到深夜,当最终方案确定时,所有人都对张飞的全面能力感到佩服。

回到基地后,扩建工程立即启动。大型工程机械开始向选址点集结,先遣队已经开始搭建临时设施。张飞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工程现场,亲自指导每一个关键环节。

爆破方案需要调整,张飞在隧道开挖现场对工程队长说,装药量减少百分之十五,但爆破点增加三倍。

工程队长一脸困惑:张总工,这样能行吗?装药量太少可能炸不开岩层。

试试看。张飞自信地说。

结果令人惊讶:按照张飞方案的爆破效果更好,对周围岩层的扰动反而更小。工程队长看着完美的爆破面,连连称奇。

随着工程推进,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最棘手的是地下水的处理。在开挖到一百米深度时,施工队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地下含水层。

涌水量太大,项目经理焦急地报告,常规排水设备跟不上进度。

张飞赶到现场时,施工已经被迫暂停。汹涌的地下水从岩缝中喷涌而出,整个隧道工作面都快被淹没了。

给我两个小时。张飞说完就钻进了临时实验室。

一小时后,他拿着几个金属罐回到现场。把这个倒入水中,他指挥施工人员,注意安全防护。

当特制的凝固剂被倒入水中后,奇迹发生了:涌水速度明显减慢,最后完全停止。更神奇的是,凝固后的水体形成了一道完美的防水屏障。

这...这是什么材料?项目经理震惊地问。

快速水凝胶,张飞轻描淡写地说,基本原理很简单。

工程继续推进,但张飞已经开始规划下一步。他在临时指挥所里设计着对撞机的安装方案,同时还要处理基地本部的日常事务。

张总工,您这样太辛苦了,安国邦看着张飞布满血丝的眼睛,担心地说,有些工作可以交给其他人。

张飞摇摇头:现在是最关键的阶段,不能出错。

就在这时,顾倾城带来一个消息:安保系统在基地外围发现了可疑信号。

看来有人对我们的新项目很感兴趣,顾倾城严肃地说,建议加强安保等级。

张飞思考片刻:不,保持现状。看看他们想做什么。

这个决定让顾倾城十分意外,但她选择相信张飞的判断。

果然,几天后,安保部门成功捕获了一个试图潜入工程现场的小组。经过审讯,这些人供认是受境外某组织指使,想要获取对撞机的技术资料。

您怎么知道他们会来?顾倾城好奇地问。

张飞正在检查刚刚运到的超导磁体:逻辑推理。这么大规模的项目,肯定会引起注意。

随着核心部件陆续到位,安装工作正式开始。这对整个工程团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每个部件的安装精度要求都极高,稍有偏差就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

水平偏差不能超过零点零一毫米,张飞在安装现场指导,温度必须控制在正负零点五度以内。

工人们在他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操作着。让人惊讶的是,尽管要求严苛,但整个安装过程异常顺利,仿佛张飞能预知每一个潜在问题。

不可思议,安装总工程师感叹,我干这行三十年,从没经历过这么顺利的大工程。

张飞却没有丝毫放松,他的目光始终紧盯着监控数据:现在说顺利还太早。系统集成才是真正的考验。

当最后一个部件安装到位时,整个团队都屏住了呼吸。张飞站在主控台前,开始进行系统初步调试。

电源系统启动。

冷却系统运行正常。

真空系统达到设计指标。

一个个子系统顺利启动,最终,张飞下达了首次测试的指令。

低沉的嗡鸣声在隧道中回荡,对撞机开始运转。监控屏幕上的数据流如同瀑布般倾泻,所有人都紧张地盯着那些跳动的数字。

十分钟后,张飞抬起头:系统运行正常,性能达到设计指标的百分之一百零三。

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许多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竟然真的成功了。

然而张飞的注意力已经转向了下一个问题:能耗比预期高了百分之五,需要优化。

安国邦忍不住笑了:张总工,您就不能先庆祝一下吗?

庆祝不会让系统变得更好,张飞认真地说,但优化可以。

夜幕降临,工程现场的灯火依然通明。张飞独自走在刚刚建成的主隧道中,手指轻轻拂过冰冷的设备外壳。在这个深山之中,一个可能改变世界科技格局的工程已经初具雏形。

但他的脑海中,已经在规划着更远的未来。对这个永远向前看的人来说,每一个成就都只是下一段征程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