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梦白话文版 > 第39章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章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众人见平儿进来,都笑着打趣:“你们奶奶忙着什么,怎么不来凑个热闹?” 平儿手里拎着帕子,嘴角带笑,眼角弯起:“她哪里得空?说方才没好生吃够,又来不了,叫我来问问还有没有,要几个拿回家去解馋。” 湘云连忙摆手:“有呢有呢,多着呢!” 忙令人拣了十个极大的螃蟹。平儿叮嘱:“多拿几个团脐的,奶奶爱吃。” 众人拉着平儿坐,平儿执意不肯,李纨一把拽住她的手腕,掌心发热:“偏要你坐,显见得只听凤丫头的,不听我的话了?” 又命嬷嬷们:“先把螃蟹盒子送去,就说我留下平儿了。”

那婆子去了半日,回来笑道:“二奶奶说,叫奶奶和姑娘们别笑话她嘴馋。这盒子里是舅太太刚送来的菱粉糕和鸡油卷儿,给奶奶姑娘们尝尝。” 又转向平儿,语气带着打趣:“说让你去取东西,你倒贪顽不走了,劝你少喝一杯,仔细上头怪罪。” 平儿端起酒杯,一扬脖子饮尽,脸颊泛起红晕:“多喝两杯又能把我怎么样?” 一面说,一面拿起蟹腿剥着吃。李纨揽着她的肩,指尖划过她的衣襟:“可惜这么个体面模样,命却平常,只落得屋里使唤,不知情的,谁不把你当奶奶太太看?” 平儿回头,耳根发烫:“奶奶吃了酒,又拿我打趣取笑了。”

宝钗端着茶,眉眼温和:“这倒是真话。我们没事评论起人来,你们这几个都是百中挑一的,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好处。” 李纨点头,语气恳切:“大小都有天理。比如老太太屋里,没了鸳鸯怎么行?从太太起,谁敢驳老太太的回?偏老太太只听她的。老太太那些穿戴首饰,别人记不住,她都记得一清二楚,若不是她经管,不知要叫人诓骗多少去。那孩子心也公道,还常替人说好话,不依势欺人。” 惜春笑道:“老太太昨儿还说,她比我们这些姑娘还强呢。” 平儿摆手,脸颊微红:“那原是个好的,我们哪里比得上。”

宝玉忽然插话:“太太屋里的彩霞,是个老实人。” 探春接口:“可不是,外头看着老实,心里有数着呢。太太是佛爷似的,事情上不留心,全靠她提着。连老爷在家出外的大小事,她都记着,太太忘了,她就背地里提醒。” 李纨叹道:“那也罢了。” 指着宝玉道:“这一个小爷屋里,若不是袭人,你们度量着要乱成什么田地!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两只膀子举千斤鼎,没了袭人,她也不能这么周到。” 平儿放下蟹钳,语气带着怅然:“先时陪了四个丫头,死的死,去的去,只剩我一个孤鬼了。” 李纨眼圈发红,声音发颤:“你倒是有造化的,凤丫头也有造化。想当初你珠大爷在日,何曾没有两个贴心人?你们看我像是容不下人的?天天见他们两个不自在,珠大爷一没,趁年轻我都打发了。若有一个守得住,我倒也有个膀臂。” 说着,泪珠滚了下来。众人连忙劝道:“又何必伤心,不如散了倒好。” 说着都洗了手,约着往贾母、王夫人处问安。

众婆子丫头收拾亭子杯盘,袭人拉着平儿:“到房里坐坐,再喝杯茶?” 平儿摆手:“不喝了,改日再来。” 说着便要走,袭人又叫住她,压低声音:“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都没放,是怎么了?” 平儿四处张望,见近处无人,耳根发红,悄悄说道:“你快别问,横竖再迟几天就放了。” 袭人挑眉,掌心发痒:“这是怎么了,唬得你这样?” 平儿凑近,声音细若蚊蚋:“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利钱,等别处利钱收齐了才放。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可不许告诉别人。” 袭人道:“她难道还短钱使,没个足厌?何苦操这份心。” 平儿笑道:“何曾不是!这几年拿着这项银子,翻出几百两来了。她的公费月例用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着放出去,一年利钱就上千两呢。” 袭人笑道:“拿着我们的钱,你们主子奴才赚利钱,哄得我们呆呆等着。” 平儿拍了拍她的手:“你又说没良心的话,你还少钱使?” 袭人道:“我虽不少,只是要预备着我们那一个不时之需。” 平儿道:“你若有要紧事用钱,我那里还有几两,你先拿去,明儿我从你月钱里扣就是了。” 袭人道:“此时用不着,真要急着用,我打发人去取。”

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回到凤姐房中,却不见凤姐的踪影。忽闻东屋有说话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上回来打抽丰的刘姥姥带着板儿又来了,正坐在屋里,张材家的、周瑞家的陪着,几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和些野菜。众人见平儿进来,都忙站起身。刘姥姥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分,连忙跳下地,手脚发颤,福了几福:“姑娘好!家里人都问好呢。早要来请姑奶奶、姑娘的安,只因庄家忙。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批摘的,没敢卖,留着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我们的穷心。”

平儿连忙笑道:“多谢费心。” 又让刘姥姥坐,自己也在一旁坐下,又让张婶子、周大娘坐。张材家的看着平儿泛红的眼圈,打趣道:“姑娘这是喝了酒了?脸都红了。” 平儿抬手摸了摸脸颊,掌心发热:“可不是,大奶奶和姑娘们死拉着灌,不得已喝了两盅,脸就红了。” 张材家的笑道:“我倒想着吃呢,没人让我,明儿再有人请姑娘,可得带着我。” 众人都笑了起来。周瑞家的道:“早起我就见那螃蟹了,一斤只好秤两个三个,这么三大篓,总有七八十斤。” 平儿摇头:“哪里够,不过有名儿的吃两个,那些散众的,有的摸得着,有的摸不着。” 刘姥姥咂舌,声音发紧:“这样的螃蟹,今年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平儿问道:“想是见过奶奶了?” 刘姥姥道:“见过了,叫我们等着呢。” 说着往窗外看了看天色,眉头微皱:“天不早了,我们也该去了,别赶不出城才饥荒。” 周瑞家的道:“这话倒是,我替你瞧瞧去。” 说着去了半日,回来眉开眼笑:“可是你老的福来了,竟投了二奶奶和老太太的缘了!” 平儿等忙问缘故,周瑞家的笑道:“二奶奶在老太太跟前呢,我悄悄告诉她刘姥姥要家去,怕晚了赶不出城,二奶奶说‘大远的难为她扛着沉东西来,晚了就住一夜,明儿再去’。偏生老太太听见了,问刘姥姥是谁,二奶奶回明白了,老太太说‘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请来我见见’,这可不是天上的缘分!” 说着催刘姥姥快去,刘姥姥手脚发僵:“我这生像儿怎好见的?好嫂子,你就说我去了罢。” 平儿拉着她的手:“快去罢,不相干,我们老太太最惜老怜贫,不是那些狂三诈四的人。你是怯生,我和周大娘送你去。” 说着同周瑞家的引着刘姥姥往贾母这边来。

二门口该班的小厮见平儿出来,都连忙站起身,两个小厮跑上前,声音洪亮:“姑娘!” 平儿挑眉:“又有什么事?” 一个小厮挠着头,额头冒汗:“这会子天也不早了,我妈病了,等着我去请大夫,好姑娘,我讨半日假可行?” 平儿嗔道:“你们倒好,一天一个告假,不回奶奶,只来缠我。前儿住儿告假,二爷偏叫他,叫不着,我应了还说我作情,你今儿又来了。” 周瑞家的劝道:“当真他娘病了,姑娘就应了,放他去罢。” 平儿点头:“明儿一早来,听着,我还要使你,别睡到大日头晒屁股才来!你去给旺儿带个信,就说奶奶的话,问他那剩的利钱,明儿再不交来,奶奶也不要了,索性送他使。” 那小厮欢天喜地答应着跑了。

平儿等来到贾母房中,彼时大观园的姊妹们都在贾母跟前承奉。刘姥姥一进去,只见满屋子珠围翠绕、花枝招展,竟不知都是谁。忽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个纱罗裹着的美人般的丫鬟捶腿,凤姐站在一旁说笑,刘姥姥便知是贾母,连忙上前陪着笑,福了几福:“请老寿星安。” 贾母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让她坐。板儿仍是怯生,躲在刘姥姥身后,不敢上前问候。

贾母指尖轻拍扶手,眉眼温和:“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刘姥姥连忙站起身,声音发颤:“我今年七十五了。” 贾母向众人笑道:“这么大年纪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年纪,还不知能不能动呢。” 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庄家活就没人作了。” 贾母又问:“眼睛牙齿都还好?” 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 贾母叹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记不清了,怕人笑我,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就和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 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我们想这样也不能。” 贾母摆手:“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 说得大家都笑了。

贾母又道:“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叫人快收拾了,我正想些地里现撷的瓜菜吃,外头买的不如你们田地里的新鲜。” 刘姥姥笑道:“这都是野意儿,吃个新鲜,我们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 贾母道:“今儿既认了亲,别空空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走。我们也有个园子,里头也有果子,你明日尝尝,带些家去,也算没白来一趟亲戚。” 凤姐见贾母喜欢,也忙留道:“我们这里虽不比你们场院大,空屋子还有两间,你住两天,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说给老太太听听。” 贾母笑道:“凤丫头别拿她取笑,她是乡屯里的老实人,搁不住你打趣。” 说着命人抓果子给板儿吃,板儿见人多,攥着果子不敢吃。贾母又命人拿些钱给板儿,叫小幺儿们带他外头顽去。刘姥姥喝了茶,便把乡村里的所见所闻说给贾母听,贾母听得眉开眼笑,十分入迷。正说着,凤姐令人来请刘姥姥吃晚饭,贾母又拣了几样自己爱吃的菜,命人送过去给刘姥姥。

凤姐知道合了贾母的心意,吃过晚饭便又把刘姥姥打发过来。鸳鸯忙令老婆子带刘姥姥去洗澡,自己挑了两件随常的衣服让她换上。刘姥姥哪里见过这般行事,手脚发笨,换了衣裳出来,坐在贾母榻前,又搜肠刮肚编些话来讲。彼时宝玉、姊妹们也都在这里坐着,他们何曾听见过这些乡村趣闻,只觉得比瞽目先生说的书还好听。刘姥姥虽说是村野人,却生来有些见识,又经得多见得广,见贾母高兴,哥儿姐儿们也爱听,便没话也编些话来讲:“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春夏秋冬风里雨里,哪有坐着的空儿,天天在地里头歇脚,什么奇奇怪怪的事没见过。就像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得早,还没出房门,就听外头柴草响,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爬着窗户眼一瞧,却不是我们村的人。”

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客人冷了,抽些柴烤火也是有的。” 刘姥姥笑道:“也不是客人,说来奇怪,老寿星猜是什么人?原来是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 刚说到这里,忽听外面人吵嚷起来,又有人喊:“不相干的,别唬着老太太!” 贾母等忙问怎么了,丫鬟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 贾母最是胆小,听了这话,心口发慌,连忙起身扶着人出至廊上瞧,只见东南上火光还亮着,她口里念佛不止,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王夫人等也都过来请安,回说火已经灭了,劝贾母进房。贾母直看着火光息了,才领着众人进来。宝玉却一心记挂着抽柴的姑娘,忙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抽柴草作什么?冻出病来怎么办?” 贾母道:“都是说抽柴惹出火来,你还问,别说这个了,说别的罢。” 宝玉心里不乐,眉头紧锁,也只得罢了。

刘姥姥又想了一个故事,说道:“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今年九十多岁了,天天吃斋念佛,谁知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本该绝后,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儿子也只一个孙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死了,老奶奶哭的什么似的,后来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得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见神佛是有的。” 这一番话正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都听得怔怔的,指尖攥着帕子。

宝玉却只记挂着抽柴的故事,心里闷闷的筹画着。探春见他出神,问道:“昨日扰了史大妹妹,咱们回去商议着邀一社,还了席,再请老太太赏菊花,何如?” 宝玉回过神,笑道:“老太太说了,还要摆酒还史妹妹的席,叫咱们作陪,等吃了老太太的,咱们再请不迟。” 探春道:“越往前越冷了,老太太未必高兴。” 宝玉道:“老太太又喜欢下雨下雪,不如等下头场雪,请老太太赏雪,咱们雪下吟诗,更有趣。” 林黛玉忙笑道:“雪下吟诗?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更有趣儿呢。” 说着,宝钗等都笑了,宝玉瞅了她一眼,嘴角下垂,也不答话。

一时众人散去,宝玉背地里拉着刘姥姥,掌心冒汗,细问那抽柴的女孩儿是谁。刘姥姥被他问得没法,只得编道:“那原是我们庄北沿地埂子上一个小祠堂里供的,不是神佛,当先有个什么老爷 ——” 说着又想名姓。宝玉道:“不拘什么名姓,你不用说了,只说原故就是了。” 刘姥姥道:“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 宝玉听了,跺脚叹气,心口发堵:“可惜了这么个好姑娘。” 又问后来怎么样,刘姥姥道:“老爷太太思念不尽,就盖了这祠堂,塑了茗玉小姐的像,派人烧香。如今日久年深,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像就成了精。” 宝玉忙道:“不是成精,规矩这样有才情的人,虽死不死的。” 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不是哥儿说,我们都当她成精,她时常变了人出来,在各村庄店道上闲逛,我才说抽柴的就是她。我们村的人还商议着要打了塑像平了庙呢。” 宝玉忙道:“快别如此,平了庙罪过不小!” 刘姥姥道:“幸亏哥儿告诉我,我明儿回去就告诉他们。” 宝玉道:“我们老太太、太太都是善人,合家大小也都好善喜舍,最爱修庙塑神。我明儿做个疏头,替你化些布施,你就做香头,攒了钱把庙修盖了,再装潢泥像,每月给你香火钱,岂不好?” 刘姥姥笑道:“若这样,我可托了小姐的福,也有几个钱使了。” 宝玉又问地名庄名、来往远近、坐落何方,刘姥姥顺口胡诌了一通。

宝玉信以为真,回至房中盘算了一夜。次日一早,便取出几百钱给了茗烟,按着刘姥姥说的方向地名,让他先去踏看明白。茗烟去后,宝玉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手心冒汗,来回踱步。好容易等到日落,才见茗烟兴兴头头地回来。宝玉忙上前拉住他:“可有庙了?” 茗烟笑道:“爷听的不明白,叫我好找!那地名坐落和爷说的不一样,找了一日,才在东北上田埂子上找到一个破庙。” 宝玉喜得眉开眼笑,连忙问道:“刘姥姥年纪大了,一时错记了也是有的,你且说你见的怎么样?” 茗烟道:“那庙门倒是朝南开,也稀破的。我找得正没好气,一见这个,我说‘可好了’,连忙进去,一看泥胎,唬得我跑出来了,活似真的一般!” 宝玉喜道:“她能变化成人,自然有些生气。” 茗烟拍手笑道:“哪里有什么女孩儿,竟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宝玉听了,啐了一口,眉头紧锁,骂道:“真是个无用的杀才,这点子事也干不来!” 茗烟急道:“二爷又不知看了什么书,听了谁的混话,信以为真,把这没头脑的事派我去碰头,怎么说我没用?” 宝玉见他急了,忙抚慰道:“你别急,改日闲了你再找。若是她哄我们,自然没了;若真是有的,你岂不也积了阴骘,我必重重赏你。” 正说着,二门上的小厮来报:“老太太房里的姑娘们在二门口找二爷呢。” 欲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