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接下来的两天,落鹰涧营地与山梁那边的陌生群体之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默契。每天清晨,对方都会在固定的地点放置一些东西——有时是几枚鸟蛋,有时是一小捆柴火,有时是几种落鹰涧这边较少见的野菜。东西不多,但持续不断。

而落鹰涧这边,每次都会由赵铁柱带人取回,并由林晚等人加工后,予以回赠。回礼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有时是一罐加了盐的菜汤,有时是几条用简陋方法烤熟的鱼(是赵铁柱带人在暗河下游浅水处费了好大劲捉到的),甚至有一次,周郎中特意配制了一些预防风寒的草药包,也作为回礼送了过去。

这种原始的、以物易物的“边境贸易”,虽然规模小得可怜,却像一条纤细却坚韧的丝线,在两个充满戒备的群体之间,悄然建立起了某种脆弱的联系。紧张的对峙气氛,在这种默默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缓和了许多。双方巡逻的人相遇时,虽然依旧保持距离,眼神警惕,但至少不再像最初那样充满敌意,有时甚至会远远地点头示意。

然而,这种脆弱的平衡,很快被一个意外事件打破了。

这天下午,天空毫无征兆地阴沉下来,乌云如同打翻的墨汁,迅速染黑了天际。闷雷在云层深处滚动,山风也变得狂躁起来,吹得营地的窝棚哗哗作响。

“要下大雨了!”老村长看着天色,忧心忡忡。对于缺水的他们来说,雨水本是甘霖,但对于住在简陋窝棚、紧邻干涸河床的逃荒者来说,暴雨可能意味着山洪、塌方和病患。

果然,豆大的雨点很快就砸落下来,起初稀疏,随即变得密集,最后连接成了巨大的雨幕,天地间白茫茫一片。雨水顺着窝棚的缝隙流入,地面很快变得泥泞不堪。人们蜷缩在漏雨的窝棚里,用一切能挡雨的东西遮盖着可怜的粮食和被褥,愁眉不展。

就在这时,负责在棚口警戒的人突然喊道:“有人!河床那边有人跑过来了!”

什么?这么大的雨?所有人都是一惊。赵铁柱立刻抓起柴刀冲到棚口,只见瓢泼大雨中,一个瘦小的身影正踉踉跄跄、连滚带爬地朝着营地方向跑来,看身形,像个半大的孩子!

那孩子跑到离营地栅栏还有十几步远的地方,似乎用尽了力气,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倒在泥水里,挣扎了几下,竟没能爬起来。

“是个娃儿!”三婶惊呼道,母性的本能让她忘记了恐惧。

“怎么办?”所有人都看向老村长和林晚。让对方的人靠近营地,风险极大。但眼睁睁看着一个孩子在暴雨中倒下见死不救,良心上又过不去。

林晚看着雨幕中那个一动不动的瘦小身影,咬了咬牙:“开门!救人!”

栅栏门被迅速打开,赵铁柱和另一个青年冒着大雨冲了出去,将那个孩子抱了回来。孩子是个男孩,约莫十来岁年纪,瘦得皮包骨头,嘴唇冻得发紫,已经陷入了半昏迷状态,额头上有一处磕破的伤口,正往外渗着血水。

周郎中立刻上前检查,松了口气:“无大碍,是又冷又饿,加上惊吓才晕过去的。伤口也不深。”

人们七手八脚地给孩子擦干身体,裹上干燥的破布,喂了点温水。孩子的到来,像一块石头投入营地,激起了更大的波澜。他是谁?为什么冒着这么大的雨跑过来?是对方派来的探子?还是……

没过多久,答案自己找上了门。

雨势稍小一些时,栅栏外出现了三个身影。为首的是一个头发花白、拄着木棍的老者,另外两个是面色焦急的中年汉子。他们站在雨水中,远远地就举起了双手,表示没有武器。

“各位乡亲!行行好!”那老者声音嘶哑地喊道,“我们是那边山梁落脚的!刚才跑过来的娃儿是我孙子!他娘病得厉害,娃儿是急着想出来找点草药,才误闯了贵地!求各位高抬贵手,把孩子还给我们吧!我们绝无恶意!”

原来如此!众人恍然,心中戒备稍减,反而生出了一丝同情。都是为了生存,都不容易。

老村长和林晚、谢景珩交换了一下眼神。谢景珩低声道:“可让孩子隔门相见,确认无误后,送其归去。此乃施恩良机。”

林晚点头,让赵铁柱抱着已经苏醒、但仍很虚弱的孩子来到栅栏边。那老者看到孙子无恙,激动得老泪纵横,连连作揖道谢。

孩子被安全地送还。那老者千恩万谢之后,并未立刻离开,而是犹豫了一下,再次开口:“各位乡亲,多谢救命之恩!老朽……老朽还有个不情之请……我们那边有几个老人孩子,淋了雨,都发起热来……我们缺医少药……不知……不知贵处可否……”他的声音充满了恳求和无助。

疾病,是逃荒路上仅次于饥饿的杀手。对方的困境,感同身受。

周郎中看向林晚和老村长,点了点头:“医者仁心,若是风寒发热,老夫倒是可以配些草药。”

这一次,没有人再反对。共同的困境,和刚才救人的举动,似乎悄然拉近了两个群体的距离。林晚让周郎中配了些草药,用油纸包好,由赵铁柱隔着栅栏递了过去。

那老者接过草药,激动得浑身发抖,竟要跪下磕头,被赵铁柱赶紧拦住。“大恩不言谢!日后若有差遣,我们定当报答!”老者留下这句话,才带着人匆匆离去。

暴雨依旧,但两个营地之间的那堵无形的墙,似乎被这雨水冲开了一道缝隙。一种基于共同苦难和初步信任的、无声的协议,仿佛在这风雨交加的山谷中,悄然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