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帝国的抉择
龙渊城,枢密院正殿。沉重的檀香也无法掩盖空气中弥漫的紧绷与压抑。连日来,关于是否大规模采购“智械未来”“陆战三型”战斗装甲的激烈争吵,已在此地反复拉锯。北境铁堡的连日急报、东南青霖的惨烈战况,如同两条不断收紧的绞索,迫使这座帝国的权力中枢必须做出决断。
首辅文渊 端坐于紫檀木大案之后,面容比往日更加清癯,唯有眼神锐利如鹰。他面前摊开的,是一份以朱砂笔细细批注、又经数位重臣附议的 《钦定采买“陆战三型”灵能战斗装甲以固国本疏》 。殿内,兵部、户部、工部 的主官及几位掌握实权的枢密院老臣 分列两侧,鸦雀无声,等待着最终的裁决。
军务大臣率先出列,声音沉痛却坚定:“首辅大人!北境军报,铁堡外围三处隘口已失,韩如山将军麾下伤亡逾三成,灵能壁垒摇摇欲坠!东南青霖,虽暂退敌锋,然城垣残破,主将重伤,亦难久持!‘陆战三型’于青霖之战绩有目共睹,乃当下唯一可快速形成战力、扭转颓势之利器!若再犹豫,恐南北战线相继崩坏,届时悔之晚矣!” 他的话语带着战场传来的血腥气,也代表了军中迫切求变的“主战采购派” 的最终呼声。
财政大臣立刻反驳,手持玉笏的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大人明鉴!采购此等军械,岂是儿戏?首批一百二十台,耗费便需抵我东南三州一年赋税!更遑议以矿产开采权为抵押,此乃透支国本!一旦战事不利,或机甲有其隐患,帝国财政将万劫不复!眼下各处粮饷已捉襟见肘,再加此沉重负担,民生凋敝,恐生内变!” 他是保守节制派的代表,担忧的是帝国赖以运转的经济命脉被拖垮。
工部大臣则从技术角度提出忧虑:“首辅,‘智械未来’背景神秘,其技术核心与我朝工实体系统迥异,更与赛博神教路数不同。大规模列装,后勤维护、能源补给必将受制于人。若其中暗藏后门,战时倒戈,后果不堪设想!岂能不防?”
各方争论不休,将利弊得失反复撕扯。文渊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案上一份来自青霖的密报上敲击——那是吴选青亲笔所书,详细记录了楚歌驾驭“不朽法相”苦战、以及苏软软对“陆战三型”加装“物理隔离器”的尝试。这封密报,无疑为采购派增添了一枚重要砝码,也展示了青霖在绝境中寻求技术自主的努力。
最终,文渊缓缓抬起手,殿内瞬间寂静。他目光扫过众人,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北境烽火,东南危城,将士血战,皆为国屏藩。国库虽艰,然国基动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陆战三型’虽有隐忧,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采购之事,当行!”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极其严厉:
“然,财政部门需另立章程,所有款项拨付、抵押事宜,必须明细公示,受都察院严密监察,杜绝中饱私囊!工部、军械监即刻选派精干工匠、术师,随军学习,力求尽快掌握其核心维护技艺,并着手逆向研析,朝廷绝不能永远仰人鼻息!兵部接收机甲,须严格校验,分批列装,优先补强北境铁堡及东南青霖等要害之处,首重其与现有战法、军阵之融合,避免水土不服。此事关乎国运,各部需同心戮力,若有差池,严惩不贷!”
这道谕令,既拍板了采购,也堵住了可能的漏洞,更指明了技术吸收和自主的远期目标,显示了文渊作为首辅的老辣与平衡。尽管仍有重重忧虑,但帝国的战争机器,终于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开始轰鸣着转向。
诏书以加急形式,通过灵能传讯阵发往帝国各相关衙署及“智械未来”设在龙渊的总代表处。核心内容迅速在高层流传开来:
正式采购:首批一百二十台“陆战三型”基础作战单元,契约即日生效。
分配方案:八十台即刻启运,驰援北境铁堡;青霖市获配十台;其余三十台充实京畿卫戍及战略预备队。
技术附加:“智械未来”需提供完整培训与技术支持;朝廷工部及将作监派遣人员全程参与技术对接与学习。
支付方式:以帝国未来五年部分矿产开采权及东南三州赋税收入为抵押,分期支付。
消息传出,“智械未来” 龙渊总代表处一片欢腾。其代表柳如烟(虽未亲至,但其影响力无处不在)麾下的干员们立刻高效运转起来,与工部、兵部接洽具体交接事宜。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巨额利润,更是其技术路线和影响力的一次巨大胜利。
赛博神教 的反应则意味深长。墨菲特大大祭司在青霖的驻地,第一时间向龙渊总部发送了加密讯息。很快,神教背景的技术贤者 和 “灵能安全顾问” 便开始以“提供辅助技术支持、确保灵能兼容性”为由,积极与朝廷工部接触,其深入参与、甚至意图主导技术验证过程的姿态十分明显。
而反AI协会 的成员则如坐针毡。李明远在青霖的临时驻地内,对几位核心成员痛心疾首:“此例一开,国器操于外人之手!朝廷只见其锋锐,不见其枷锁!我辈更当奋力推广自身技艺,证明‘以人为本’之路方是正道!” 他们加紧了在青霖守军中的游说,并更积极地展示其传统灵能阵法在对抗鬼物精神侵蚀方面的独特价值。
当朝廷正式采购的消息连同“青霖获配十台”的具体安排传到这座浴血孤城时,引起的反应复杂得多。
普通士兵和市民 大多感到振奋,毕竟“陆战三型”在之前战斗中的强大有目共睹。“朝廷总算没忘记咱们!有了这些铁家伙,守住城池的希望更大了!” 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因连日血战而低落的士气。
但高层 的看法则更为冷静审慎。
吴选青 市长看着诏书,对周震和夏侯岳叹道:“十台机甲,虽能增强城防,但朝廷资源北倾之势已明。往后,我青霖更要靠自己了。” 他立刻指示,要妥善安排接机、训练事宜,但同时严令苏软软的技工团队,必须对这十台新到的机甲进行比之前更为严格的检测和必要的‘本土化改造’,核心仍是确保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夏侯岳 更关心战术层面的整合:“新机甲到位,如何与现有城防体系、特别是与楚将军的突击力量配合?驾驶员人选、后勤维护链条,都需仔细规划。绝不能让这些昂贵装备成为孤立的点。” 他开始着手制定新的训练和布防方案。
楚歌 得知消息后,只是沉默片刻,对身旁的苏软软道:“外力可借,不可恃。最终能依靠的,还是自身的拳头和意志。” 他感受到的不是轻松,而是更大的压力——朝廷投入越大,对青霖的期望越高,若下次鬼潮再来时不能打出相匹配的战果,恐难交代。
压力最大的,无疑是苏软软。朝廷的正式采购,某种程度上是对她前期主导的“陆战三型”引进和试用效果的认可,但也将她推到了风口浪尖。她深知这些机甲的双刃剑属性,一面加紧带领团队研究更可靠的物理隔离和安全监控方案,一面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本土“风暴”多人载具机甲的完善和测试中。她明白,唯有掌握核心技术,青霖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朝廷的采购诏书,反而加剧了她加速推进本土技术路线的紧迫感。
一纸采购诏书,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超事件本身。它暂时统一了朝堂上关于装备路线的争吵,却将更深刻的矛盾——技术主权、资源分配、未来战争模式的主导权——推向了前台。
“智械未来”将凭借此单,将其技术根须更深地扎入帝国军事体系。赛博神教势必加强渗透,试图在新技术格局中占据关键节点。反AI协会等本土势力则将更顽强地抵抗和寻求替代方案。而朝廷内部,围绕这笔巨大投入的监管、后续评估以及资源倾斜,必将引发新一轮的明争暗斗。
对青霖而言,十台新机甲是及时的强心针,但更是一个警钟:帝国中心的援助并非无穷无尽,且伴随着复杂的政治和技术附加条件。真正的安全,必须建立在自身强大的基础之上。
冥川节点的方向,暗红光芒依旧在规律性地脉动,仿佛漠不关心地注视着人类内部的算计与忙碌。下一次鬼潮会在何时、以何种规模袭来?这些新到的钢铁壁垒,能否帮助青霖撑过更猛烈的风暴?所有答案,都等待着血与火的最终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