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军复员转业,穿着一身笔挺的警服,肩上扛着光荣与责任,踏入了区公安局的大门。他本就身材挺拔,经过部队的锤炼,更添了几分沉稳坚毅的气度。加之林家如今在区里的地位——父亲是工业局副局长,母亲是街道办副主任,弟弟是厂里炙手可热的技术骨干,家世清白,根正苗红——这样的条件,在林向军正式工作稳定下来后,立刻成了媒人眼中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
仿佛只是一夜之间,前来林家新居说媒的人,就开始络绎不绝。起初还只是街道和单位里相熟的热心同事、领导含蓄地打听、推荐,到后来,一些拐着弯的亲戚、八竿子打不着的旧相识,也都托人递话,希望能攀上这门亲事。
“向军这孩子,要模样有模样,要个头有个头,还是公安,多好的条件!老林,秀兰,你们可得好好挑挑!”
“我娘家有个侄女,在纺织厂上班,模样周正,手脚勤快,绝对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
“我们局里老张家的闺女,刚中专毕业,分配在小学当老师,文文静静的,跟向军肯定有共同语言!”
客厅里,李秀兰送走了一波说媒的客人,揉了揉笑得有些发僵的脸颊,回到里间,对正在看报纸的林大山和一旁安静看书的林向阳叹道:“这天天来人,话里话外都是姑娘,我这脑子都快成糨糊了。”
林大山放下报纸,眉头微蹙:“是得慎重。向军的工作特殊,咱们家现在这情况,结亲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关乎整个林家。女方的人品、家风、政治背景,都得仔细考量。”
这正是林家面临的现实。以他们如今的地位,娶媳妇已不仅仅是找个知冷知热、生儿育女的伴侣,更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关系整合和政治资本的考量。娶得好,是锦上添花,稳固根基;娶得不好,则可能带来无穷麻烦,甚至影响林向军的前途,拖累整个家庭。
林向军本人对此反倒显得有些被动和无奈。他刚投入新的工作,满腔热血都想用在维护治安、打击犯罪上,对于扑面而来的桃花运,有些招架不住。每次回家被母亲问及对某个姑娘的看法,他都挠着头,憋出一句:“妈,您和爸看着办就行,我相信你们的眼光。”或者“我现在工作忙,没太多心思想这个。”
这态度让李秀兰又是好笑又是着急。
这天晚上,一家人难得聚齐,包括刚下班回来的林向军。话题自然而然地又转到了他的婚事上。
“向军,你也上点心,”李秀兰苦口婆心,“那么多姑娘,总得有个你大致合眼缘的吧?是喜欢文静点的,还是活泼点的?是想找个有正式工作的,还是更看重性格持家?”
林向军被问得有些窘迫,求助似的看向父亲和弟弟。
林向阳放下手中的书,开口道:“妈,哥现在心思都在工作上,让他一下子从那么多陌生信息里挑,确实难为他。咱们家现在情况特殊,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先框定个范围,这样目标明确些,也省得什么人都往家里引。”
“哦?向阳你说说看。”林大山来了兴趣。
林向阳条理清晰地说道:“第一,政治背景必须清白,家庭关系简单,没有复杂的历史问题。这是底线,也是为了哥的前途着想。”
林大山和李秀兰都严肃地点了点头。这是最重要的前提。
“第二,女方本人最好有正式工作,有文化,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和哥更有共同语言,也能相互扶持,而不是单方面依附。教师、医生、国企女职工,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三,性格要明事理,稳重贤惠。哥的工作忙,压力大,家里需要个能稳住后方的。那些心思太活络或者过于娇气的,不太适合咱们家。”
“第四,家风要正,父母通情达理。结亲是两家人的事,若是亲家不明事理,日后麻烦不断。”
林向阳这几条标准一说出来,林大山和李秀兰眼前顿时一亮,感觉混乱的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许多。
“对对对!向阳说得在理!”李秀兰连连点头,“就得按这个框子来!那些光是模样好、嘴甜,家里一团乱麻的,趁早回绝!”
林大山也表示赞同:“嗯,范围缩小了,目标就明确了。回头我跟单位里知根知底的同事也按这个标准打听打听。”
林向军也松了口气,觉得弟弟这个法子好,省去了许多无谓的应酬和尴尬。
有了明确的标准,林家再应对来说媒的人,就从容和有底气多了。不符合条件的,李秀兰会客气但坚定地婉拒;符合条件的,则会多问几句,记下来,准备进一步了解。
林家开始不动声色地、谨慎地启动了对未来儿媳的筛选工作。这份谨慎,并非傲慢,而是身处特定位置的必要考量。他们要在众多选择中,为林向军,也为整个林家,寻找到那位最合适、最能风雨同舟的伴侣。这场关乎林家未来格局的“选妃”行动,在低调而务实的原则下,悄然展开。京城的某个角落,或许正有一位符合标准的姑娘,尚未意识到自己已进入了一个显赫家庭的考察视野。而林向军的终身大事,也在这份家族的慎重中,徐徐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