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七星大罗盘 > 第329章 京枢探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凛冽的北风卷着细密的雪粒不停地扑打在通州八大粮仓的朱漆大门上,户部侍郎古朴裹紧了身上的官袍,对着冰冷的手呵出一口白雾,望着仓场书吏们忙碌地将最后一批从江南漕运而来的粮米登记入册。这已是连续第三日的忙碌,眼看着总算到了收官之时。历时整整两个月,八大仓终于储满了七百八十万石粮米,这些粮食足够京师百官军民半年之需。

“大人,这批粮米已经全部入库了。” 仓场主事恭敬地递上厚厚的账册,脸上带着如释重负的疲惫神情。

古朴正要开口吩咐些什么,忽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了过来,指着那堆积如山的粮袋好奇地问道:“这位官爷,这些粮食,莫不是用沈万三那十窖白银买来的?”

古朴闻言不由得一怔,随即露出无奈的苦笑:“老人家真是说笑了。这些都是江南百姓一粒粒辛苦种出来的粮米,经由漕运一路北上而来,哪里来的什么沈万三白银?”

老翁却固执地摇着头,满脸不信,自顾自地喃喃低语:“可大家都在说,皇上这次迁都,就是靠着沈万三那十窖白银在背后支撑着呢...”

古朴望着老翁蹒跚远去的背影,不禁连连摇头。他深感这京城里的传言连他这般朝廷命官的解释,都还不如市井流言来得令人信服。

待回到户部衙门,他独自在灯下沉思良久,终于连夜写好了奏报,将八大仓储粮数目及民间流传的传言一并详细禀明。三日之后,这份奏报便被送到了西苑万寿宫。

朱棣仔细地看着奏章,目光在 “七百八十万石” 这个数字上停留了许久方才提笔批道:“续运江南粮补至千万石。” 他缓缓放下朱笔,对侍立一旁的朱玉宁郑重说道:“迁都是国家大事,粮食储备乃是根本。京师必须备足一年之粮,方能应对各种不测。”

朱玉宁恭敬地躬身回应:“父皇圣明。安平商社已经在着手采买第二批粮米,约莫二百万石,半月之后便可抵达通州。”

朱棣微微颔首表示满意:“这件事你办得很妥当。周廷玉前期的铺垫,也是功不可没。”

朱玉宁听到这话,心中不由得微微一动,知道这是父皇难得的赞许。她连忙垂眸掩饰眼中的欣喜,暗自思忖这消息若是让廷玉知道,必定也会感到欢喜。自从她接手安平商社以来,这还是第一次得到如此明确的肯定。

就在朱玉宁领旨告退的同时,金城坊周宅内,周廷玉正对着一幅北京城图纸凝神细看。这是他从工部借来的京城全图,上面详细标注了九门方位与各自的职能。

“九门定京师之气运,果然是暗合玄理。” 周廷玉的指尖轻轻点着图纸,自言自语道,“朝阳门属木,主生发;东直门属水,主流通;阜成门属金,主收敛...”

他越看越觉得其中暗藏玄机,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了两个时辰。

这时墨璃端着茶轻步走进来,见主人如此专注,便柔声劝道:“少爷,您已经看了两个时辰了,不如歇歇眼睛吧。”

周廷玉这才抬起头来,用手揉了揉有些发痛的眉心,思忖道:“这京城的布局处处暗藏玄机。你看这内城九门、外城七门,恰好合先天八卦与北斗七星之数。若是外曾祖父伯温公还在世,定能解说其中奥妙。”

说到这里他突然停顿下来,想起祖母刘瑜曾经说过,刘伯温当年的确参与过北平城的改建规划。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再难平息。难道这京城的格局,真的与西南锁龙井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关联?

这个疑问在他心头萦绕了数日之久,终于让他下定决心特意去拜访工部老郎中,借阅洪武年间的工部规章。在那些已经发黄的卷宗中,他果然找到了线索。

“京城形制,取法哪吒三头六臂,九门对应九窍,内外城门相互呼应,以纳北方王气...” 周廷玉轻声读着规章中的记述,心中顿时豁然开朗。

这分明是刘伯温 “哪吒城” 理念的延伸,旨在强化京城对北方气运的吸纳与掌控。更妙的是,这种布局竟然能与西南锁龙井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奇妙的气运循环。

带着这个重大发现,当晚周廷玉就将这一切告知了夏雨柔。她听后沉思片刻,方才说道:“若真是如此,我观察正阳门、崇文门一带商贾云集,确实是生发之地。禄水秋白若要在京城打开销路,当选在这些地方开设铺面。”

沐春在一旁接话道:“西南货物入京,走卢沟桥进广安门是最为便捷的。我已经命令沐家马帮在广安门外设立转运货栈,日后乌撒的铜器、思州的朱砂、甚至安南香料都可以经由此路入京。” 周廷玉欣慰地看着两位妻子,一个精于商道,一个熟稔物流,都是他得力的臂助。他心中暗忖,有这般贤内助在身边,何愁家业不兴旺。

就在周家商议家事之时,东厂衙署内,朱玉宁正在仔细翻阅人员名册。自从她接手东厂以来,已经暗中清理了不少太子和汉王、赵王安插的眼线。今日她与周廷玉商议之后,决定将一批七星暗卫调入东厂,充实到关键位置上去。

“殿下,这是新调入的人员名单。” 王瑾恭敬地递上名册。

朱玉宁扫了一眼,见都是周家嫡系,便微微点头道:“好生安置,莫要引人注意。”

“是。” 王瑾迟疑片刻,还是忍不住提醒道,“只是... 太子府和汉王府那边,恐怕会有所察觉。”

朱玉宁冷笑一声:“察觉又如何?东厂本就是父皇的亲军,清理这些闲杂人等,本就是天经地义之事。难道还能让他们监视父皇不曾?”

她说着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紫禁城的重重殿宇,心中一片清明。深知这东厂如今已是她的根基所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把利刃,决不能落入他人之手。

时光流转,转眼已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京城的冰雪开始渐渐消融。周廷玉接到从黔西北来的家书,是父亲周必贤的亲笔。信中除了家常问候之外,还特意提到:“老宅井水近日格外清冽,井畔草木提前返青,两只老虎也精神抖擞,每日巡山不止。”

周廷玉看着信,不由得会心一笑。这封信来得正是时候,锁龙井的异象,正好印证了他的猜测。京城风水格局与锁龙井果然形成了气运循环,周家作为守护者,自然也从中受益。

转眼三日过去,正阳门外锣鼓喧天,禄水秋白旗舰店正式开张。夏雨柔精心策划,请来京城有名的戏班助兴,店门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周廷玉隐身在对街茶楼,远远地观望着开业盛况。只见那店门前人头攒动,店门上方 “禄水秋白” 四个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店内陈列着各式酒品,从寻常的禄水春到珍藏三十年的秋白陈酿,应有尽有。

“好热闹的场面。” 身后忽然传来熟悉的声音。

周廷玉回头一看,见是杨荣,忙起身行礼:“老师怎么来了?”

杨荣微笑着摆手:“不必多礼。今日路过,见这里热闹,就上来瞧瞧。” 他在周廷玉对面坐下,目光却仍停留在对面的酒铺上,“雨柔这孩子,经商很有一套啊。”

周廷玉谦逊地说道:“老师过奖了。不过是小打小闹,糊口而已。”

杨荣却摇头道:“不必过谦。京城米贵,居大不易。你们年轻人能够自谋生计,这是好事。”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了些,“不过,树大招风,还需谨慎。昨日汉王府长史周昂在朝会上,又提及商贾贱业,恐怕是有影射之意。”

周廷玉神色不变,从容回应:“多谢大人提醒。周家与安平商社已经没有任何瓜葛,如今这些店铺,都是正当营生,依法纳税,不怕别人说闲话。”

杨荣点头道:“如此便好。太子殿下特意让我带话,若是有什么难处,可以去文华殿寻他。”

周廷玉心中明了,这是太子在向他进一步示好。他暗自思量,太子在北平势单力薄,这是要借周家之力来稳固根基。自从迁都以来,太子在北平确实缺少支持,急需拉拢像周家这样根基深厚的势力。

送走杨荣之后,周廷玉正准备离开茶楼,忽然看见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酒铺前,朱玉宁从车上优雅地下来,在夏雨柔的热情迎接下走进了店内。

周廷玉不由得微微一笑,知道这是朱玉宁特意来为夏雨柔撑场面。他心中泛起一阵暖意,玉宁总是这般体贴入微。有这位公主坐镇,那些想要找麻烦的人也得好好掂量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