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方案确定
“迷雾之城”推演的复盘分析,在一种异常凝重的气氛中进行。巨大的全息投影屏上,回放着推演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数据流如同瀑布般刷新着战术评估和队员表现分析。林骁(“锋刃”)站在屏幕前,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逐一剖析着每个决策的得失、每个队员的优劣势。
他没有回避“猎犬”孙磊提出的那个极具争议的“强行突入”建议。
“孙磊(‘猎犬’)在城西工业区的侦察精准,判断果断,这是优点。”林骁的目光扫过站在队列中、面无表情的孙磊,“但在敌情不明、兵力悬殊、且b组已确认遭遇陷阱的情况下,提出脱离掩护、孤军深入的突袭方案,风险与收益严重失衡。你的建议,基于对关键目标的执着,但忽略了团队整体的生存率和任务的可控性。在真实战场上,这样的冒险,很可能导致小队全军覆没。”
孙磊迎着林骁的目光,眼神坦然,没有丝毫辩解或不满,只是平静地应道:“明白,组长。是我判断过于激进。”
林骁点了点头,没有继续深究,转而点评其他队员的表现。他表扬了“灵雀”李瑶在电子干扰下的应变能力,指出了“磐石”陈锋在接应时火力覆盖的时机把握问题,肯定了“白芷”刘芸在模拟伤员救护中的冷静,也提醒“鹰隼”张启明在低空突防时仍需注意隐蔽性。他的点评一针见血,既指出问题,也给出改进方向,让所有队员,包括被批评的,都心服口服。
复盘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结束时,每个人都感觉像是又打了一场硬仗,精神疲惫,但收获巨大。他们对复杂战局的认知、对团队协作的理解,都深了一层。
“推演暴露了问题,也证明了我们的潜力。”林骁做最后总结,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而坚毅的脸,“记住这次的教训。‘利剑’不是一把只知道猛冲猛打的砍刀,而是一柄需要精准、冷静、协同的手术刀。未来的敌人,会比推演中的更加狡猾和强大。解散,休息两小时,下午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
队员们敬礼后,陆续离开主控大厅,三三两两低声交流着复盘心得,走向休息区或装备维护间。
林骁独自留在空旷的大厅里,调出“猎犬”在提出突入建议前后那段详细的生理数据和神经波动图谱,再次进行深度分析。他动用了自己18%的系统能量,结合【快速分析】和【战术推演】能力,构建了一个更加精细的虚拟模型,模拟当时“猎犬”可能面临的内部决策冲突。
模型运行的结果显示,在那种高压、信息混乱的环境下,一个经验丰富但求胜心切的侦察兵,确实有一定概率会做出类似的冒险判断。但“猎犬”神经波动中那股异常集中的、带有强烈目的性的计算状态,依旧无法用常规心理模型完美解释。它更像是一种……在极短时间内,权衡了多种可能性后,选择了最符合某个“隐藏目标”的选项。
这个“隐藏目标”是什么?是尽快摧毁实验室?还是……将小队引入某个特定区域?
没有确凿证据,只有冰冷的概率和令人不安的直觉。
林骁将分析结果加密存档,标记为“持续观察目标A”。他决定,在接下来的训练和未来的任务中,对“猎犬”采取“有限信任,重点观察”的策略。即,在常规战术层面给予其充分的信任和发挥空间,但在涉及核心决策、关键情报传递以及单独行动时,必须设置双重验证或暗中监控。
这时,他手腕上的加密通讯器再次震动,收到了周铁军大校(“铁匠”)的简短信息:“推演数据已接收。初步评估:小组整合度良好,具备初步实战能力。‘观察目标’行为存在异常波动,但未触及红线。继续执行原定压力测试方案。新的任务简报,一小时后在我办公室进行。”
新的任务!终于来了!
林骁精神一振,立刻回复:“收到。一小时后到位。”
他关闭主控台,快步走向自己的休息室。一小时的休息时间,他需要抓紧时间调整状态,补充能量,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真正的挑战。
一小时后,林骁准时敲响了周铁军办公室的门。
“进来。”
办公室内,烟雾缭绕。周铁军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摊开着一份厚厚的、封面印着绝密印章的文件。王主任和李教授也在场,两人的脸色都异常严肃。
“坐。”周铁军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将手中的烟蒂按灭在堆满烟头的烟灰缸里。
林骁坐下,腰杆挺直。
“推演的结果我们看过了。”周铁军开门见山,语气沉重,“‘利剑’的磨合速度超出预期,但距离应对真正的‘星门’级威胁,还有差距。尤其是对超常现象和信息迷雾的应对,缺乏实际经验。”
他拿起一份文件,递给林骁:“这是总部根据你们带回的情报、以及UctF共享的部分信息,综合研判后制定的第一个实战任务方案,代号‘断箭’。”
林骁接过文件,快速翻阅。任务内容让他瞳孔微缩。
任务目标:拦截并夺取一艘在公海航行的、悬挂某小国方便旗的货轮“海螺号”。情报显示,该货轮表面运输普通货物,实则秘密运载着一批从“寒冰王座”基地流散出来的、未经鉴定的“钥匙”碎片和相关实验数据。货轮的目的地是南太平洋某无人岛礁,疑似“夜莺”残部设立的临时中转站。
任务难点:
1. 目标位置敏感:“海螺号”目前位于国际航运繁忙的马六甲海峡附近海域,周围国家势力复杂,容易引发外交纠纷。
2. 护卫力量不明:情报显示“海螺号”有武装护卫,但具体规模和装备不详,可能包括“先驱”pmc或“夜莺”残党。
3. 货物危险性:“钥匙”碎片状态不稳定,可能在交火中引发不可控的能量爆发。
4. 时间紧迫:必须在货轮抵达目的地前完成拦截,否则“钥匙”碎片可能被转移或落入其他未知势力手中。
参与力量:
? 主攻:“利剑”特别行动组(林骁小队),负责登船、控制、夺取关键物品。
? 支援:海军南海舰队一支特混编队(包括一艘驱逐舰、一艘护卫舰和一艘综合补给舰),在公海提供远程警戒、电子压制和必要时的火力支援。但为避免暴露,舰艇将在视距外待机,不直接参与登船行动。
? 情报:UctF提供卫星监控和部分信号情报支持。
? 接应:任务完成后,由海军舰艇接应撤离。
行动方案(草案):
1. 渗透阶段:“利剑”小组乘坐经过伪装的高速渔船,接近目标海域。
2. 登船阶段:利用夜色和电子干扰掩护,使用快艇和直升机索降等方式,同时从多个方向突袭“海螺号”。
3. 控制阶段:迅速制服船员和护卫,定位并封锁货物舱室。
4. 夺取阶段:由随队技术专家(李教授团队远程指导)对“钥匙”碎片进行初步稳定和转移。
5. 撤离阶段:完成任务后,销毁船体,小队乘快艇撤离至接应舰艇。
“任务等级:高危。授权使用致命武力。必要时,可摧毁货轮,但必须确保‘钥匙’碎片不落入敌手或引发灾难性后果。”周铁军补充道,目光锐利地看着林骁,“这是‘利剑’的首次实战,也是对你指挥能力的真正考验。方案还只是草案,总部需要听取你这位一线指挥官的意见。有什么问题?或者,更好的建议?”
林骁放下文件,大脑飞速运转。方案看似周全,但有几个关键点让他感到不安。
“第一个问题,登船方式。”林骁指向方案中的描述,“同时使用快艇和直升机索降,在开阔海域对付一艘有准备的货轮,动静太大,容易打草惊蛇,也容易成为活靶子。我建议,采用水下潜航器接近,夜间从水下攀附登船,实现无声渗透,控制关键节点后,再里应外合。”
周铁军和王主任对视一眼,点了点头:“可以,这个方案更稳妥。具体细节,你和海军方面协调。”
“第二个问题,目标识别。”林骁继续道,“‘钥匙’碎片的具体形态、能量特征、存放方式,我们一无所知。如何在海量货物中快速精准定位?万一对方设置了自毁装置或能量陷阱怎么办?我需要更详细的技术参数和应对预案。”
李教授推了推眼镜,接口道:“这个问题我们考虑到了。我们会紧急改装一批高灵敏度能量探测器,并制定多套应急处置程序。同时,我会派一名技术助理随队行动,提供实时技术支持。但最终识别和处置,需要靠你们现场的判断。”
“第三个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林骁的目光变得无比严肃,“关于‘猎犬’孙磊。”
周铁军的眼神微微一凝:“说。”
“在推演中,他表现出色,但在关键决策上存在激进倾向。虽然未触及红线,但结合总部之前的指令,我无法完全放心。”林骁直言不讳,“在‘断箭’这种高风险任务中,我需要在情报侦察和关键环节上,设置冗余备份和暗中监控。我申请,在行动中,对‘猎犬’的单独侦察报告,由‘灵雀’进行二次验证;在接近核心目标时,安排‘磐石’或‘幽灵’对其进行隐性策应。”
办公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请求,意味着林骁对内部成员的不信任,也考验着上级对他的授权底线。
周铁军沉思了片刻,重重地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烟雾,沉声道:“可以。你的谨慎是必要的。授权你在行动中,对‘观察目标’采取必要的、不暴露的监控措施。但记住,尺度!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其背叛行为,否则,他依然是你的队员。任务成功和团队稳定,同等重要。”
“明白。”林骁松了口气。有了这道授权,他就能在行动中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还有其他问题吗?”周铁军问。
林骁摇了摇头:“没有。方案细节,我会尽快与海军和技术团队敲定。”
“好。”周铁军站起身,走到林骁面前,目光如炬,“林骁中校,‘断箭’行动,不仅是为了夺取‘钥匙’碎片,更是要向所有隐藏在暗处的敌人宣告,‘利剑’已出鞘,共和国有决心、有能力斩断一切伸向国家安全的黑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保证完成任务!”林骁立正,敬礼,声音斩钉截铁。
方案,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基本确定。一场围绕流散“钥匙”碎片的暗战,即将在波涛汹涌的南海之上拉开序幕。而初生的“利剑”,也将迎来血与火的首次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