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国海军,从北洋水师开始 > 第167章 新春到来,岁暖人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7章 新春到来,岁暖人安

腊月三十,京城的雪终于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里,给皑皑白雪镀上一层暖金。李和的家不大,却收拾得雅致整洁,屋檐下挂着红灯笼,窗纸上贴着倒福,空气中弥漫着腊肉、腊肠和年桔的清香——这是林氏特意按照广东老家的规矩准备的年货,只为让常年在外操劳的丈夫,能尝到一口家的味道。

李和难得换上了便装,藏青色的棉袍,衬得他两鬓的白发愈发明显。这一年的风霜,让这位海军司令添了不少老态,眼角的皱纹深了,背脊也不如往日挺拔,但眼神依旧清亮,带着历经世事的温和与坚定。他坐在堂屋的藤椅上,看着林氏在厨房里忙碌,嘴角噙着淡淡的笑意。

“爹,您尝尝这个糖环,娘特意按照您说的配方做的,脆不脆?”李秀珍端着一盘金黄的糖环走过来,脸上带着爽朗的笑容。她快三十岁了,穿着一身干练的浅灰色工装,头发利落地挽在脑后,眉眼间依稀有李和的英气。作为龙国顶尖的舰船设计师,她常年泡在造船厂和设计室,性子飒爽,做事干脆,是李和的骄傲。

李和拿起一个糖环,轻轻咬了一口,酥脆香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瞬间勾起了童年的记忆。他点点头,笑着说:“嗯,就是这个味,和你奶奶做的一样。秀珍啊,这一年辛苦你了,新型驱逐舰的设计,多亏了你。”

“爹,您客气什么,这是我该做的。”李秀珍挨着他坐下,拿起一个糖环递给林氏,“娘,您也歇会儿,别太累了。”

林氏擦了擦手,坐在李和身边,嗔怪道:“你呀,一年到头难得回家几次,好不容易团聚,别总说工作。瑞士呢?怎么还没到?”

话音刚落,院门外就传来了汽车喇叭声,紧接着是熟悉的脚步声。“娘,我们回来了!”李瑞士的声音带着雀跃,推门走了进来。他穿着铁路工程师的制服,戴着厚厚的棉帽,脸上冻得通红,身后跟着他的妻子和一双儿女。

“爹,娘,姐姐!”李瑞士快步走到堂屋,给李和和林氏深深鞠了一躬。他是铁路方面的专家,这一年跟着交通部四处奔波,修复被洪水冲毁的铁路,拓展新的铁路干线,忙得脚不沾地。

“快进来暖和暖和,冻坏了吧?”林氏连忙起身,接过他的行李,又招呼着孙辈过来,“来,乖孙,让奶奶看看,又长高了!”

孩子们怯生生地叫着长辈,然后就被李秀珍拉到身边,塞给他们红包和糖果。堂屋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欢声笑语不断,冲淡了冬日的寒意。

李和看着儿女绕膝、孙辈承欢的景象,心中满是慰藉。如今,龙国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儿女们也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他终于能享受片刻的团圆。

“瑞士,铁路网的延伸工程,明年能完工吗?”李和问道,语气中带着关切。

李瑞士点点头,喝了口热茶暖身:“爹,没问题。今年洪水退去后,我们就加快了进度,现在华北到东北的复线铁路已经贯通,西北的铁路干线也修到了兰州。明年,我们计划把铁路修到边境,既方便物资运输,也能加强边境防御。”

“好,做得好。”李和欣慰地说,“之前的抗灾,铁路网立了大功。以后,铁路不仅要服务于经济发展,更要成为国防的重要支撑。”

“我明白,爹。”李瑞士认真地说,“我们在设计铁路的时候,已经考虑了军事需求,重要的桥梁和隧道都做了加固处理。”

李秀珍也接口道:“爹,我们新型驱逐舰的设计也快完成了,这艘舰的吨位更大,火力更强,还增加了反潜和防空功能,明年就能开工建造。等建成了,我们海军的实力又能上一个台阶。”

李和点点头,思绪回到了穿越前,历史上的一九一一年,正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年份,腐朽的清王朝在这一年土崩瓦解,中国陷入了长期的战乱。而如今,在这个时空,龙国已经成立,历经了旱涝灾害和疫情的考验,正在稳步发展。历史的轨迹已经改变,但国际局势依旧动荡,龙国的前路依旧充满挑战。

“爹,您在想什么呢?”李秀珍察觉到他的神色变化,轻声问道。

李和回过神,笑了笑:“没什么,就是想起了一些往事。你们都长大了,能为国家出力了,我也就放心了。”他顿了顿,看着儿女们,语气郑重,“一九一一年,是关键的一年。国际上不太平,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你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一定要尽职尽责,把工作做好,为国家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知道了,爹!”李瑞士和李秀珍异口同声地回应。

林氏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走过来,打断了他们的谈话:“好了好了,过年了,不说工作了。快来吃饺子,里面有硬币,谁吃到了,明年就有好运气!”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其乐融融地吃着饺子。窗外,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绚烂夺目。这份安宁来之不易,是无数人用血汗换来的。他必须坚守下去,守护好这个国家,守护好这份万家团圆的幸福。

与此同时,山东兖州府滋阳县的张二柱家,也是一片热闹景象。这是他们一家搬进新房子后的第一个新年,也是收养张念安后的第一个新年。张念安是旱灾期间,张二柱在废墟中捡到的女孩,当时她奄奄一息,张二柱和媳妇心疼不已,便收养了她,取名念安,希望她能平安长大。

此刻,张念安被媳妇抱在怀里,穿着崭新的棉袄,小脸红扑扑的,好奇地看着桌上的饭菜。老张头坐在主位,看着儿子、儿媳和两个孩子,脸上笑开了花。桌上摆满了猪肉、白菜、豆腐和饺子,都是政府发放的年货和蔬菜。

“来,念安,吃个饺子。”媳妇小心翼翼地喂给张念安一个小饺子,看着她吃得香甜,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今年能过个安稳年,多亏了政府啊!”老张头感慨道,“要是没有政府的帮助,我们哪能住进新房子,哪能有这么多好吃的?”

张二柱点点头,喝了口酒:“是啊,政府不仅帮我们重建了家园,还提供了种子和农具,今年的冬小麦长得很好,明年肯定是个好收成。等念安长大了,我要送她去上学,让她也成为有文化的人,为国家出力。”

“说得对!”媳妇附和道,“我们要好好过日子,不辜负政府的帮助,不辜负那些为我们付出的人。”

窗外的鞭炮声越来越响,照亮了这个崭新的村庄。张二柱一家围坐在餐桌旁,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谈论着未来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的幸福,是龙国无数家庭的缩影;他们的团圆,是龙国历经劫难后,最珍贵的收获。

京城的李和家,年夜饭还在继续。李和举起酒杯,看着身边的家人,语气真挚:“来,我们敬龙国,敬每一个为国家付出的人,敬我们的团圆!”

“干杯!”一家人共同举杯,酒杯碰撞的声音,与窗外的鞭炮声、烟花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九一一年的新年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