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国海军,从北洋水师开始 > 第34章 舰队布阵与全民玉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章 舰队布阵与全民玉碎

1902年10月25日,元山港外海,两艘海天级战列舰“海容号”“海筹号”正缓缓起锚——舰体上305毫米主炮泛着冷光,三艘安海级巡洋舰、六艘驱逐舰紧随其后,刘步蟾站在“海容号”舰桥,手里攥着丁汝昌的电报:“抵海参崴外海抵近巡逻,勿入岸防炮射程,只做威慑,静待北海道开战。”

10月28日清晨,海参崴港外海16公里处,刘步蟾的舰队停了下来。望远镜里,沙俄港内的两艘老式战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波尔塔瓦号”)正缓缓驶出,而岸边的305毫米岸防炮已调整炮口,对准了“海容号”。

“报告!沙俄战列舰射程8公里,岸防炮射程15公里,咱们的305毫米主炮射程10公里,够不着岸防炮!”观测手大喊。

刘步蟾冷笑一声:“不用够着!传令各舰,按‘菱形阵’布防——‘海容’‘海筹’居中,安海级巡洋舰分左右,驱逐舰在外围巡逻。只要沙俄舰船敢出港超过5公里,就用主炮警告射击!”

很快,舰队摆出菱形阵。“海容号”的305毫米主炮率先鸣响——一发空弹落在沙俄老式战列舰前方500米处,溅起的水柱像一道屏障。沙俄舰长立刻下令停船,不敢再前进一步——他们的老式战列舰航速慢,主炮射程仅8公里,根本不是海天级的对手;而岸防炮虽能打到龙国舰队,但准头再好,也怕驱逐舰偷袭。

“刘将军,沙俄岸防炮一直在瞄准咱们!”通信兵紧张地说。

刘步蟾靠在舰桥栏杆上,掏出怀表:“盯紧了!咱们就在这耗——丁司令说了,只要咱们在,沙俄就不敢动北海道的心思。他们要是敢开第一炮,咱们的驱逐舰就冲过去炸他们的运输船,让他们在远东断了补给!”

此后数日,海参崴外海成了“无声的战场”:龙国舰队每天巡逻两次,305毫米主炮偶尔鸣放空弹;沙俄舰船躲在港内,岸防炮始终对准远方,却没敢射出一发实弹——阿列克谢耶夫看着僵持的局面,只能在电报里向圣彼得堡抱怨:“龙国舰队卡住了海参崴的出海口,远东兵力不足,无法支援北海道。”

11月1日,釜山港内,40万联军(龙国35万、漂亮国5万)正陆续登船。码头边,第一批列装的轻机枪、60毫米迫击炮堆在木箱里,几名军械师正围着一台轻机枪调试——枪身偶尔卡壳,弹链进给时不时出错。

“这轻机枪咋又卡壳了?”一名士兵皱着眉问。

军械师擦了擦汗:“新武器都这样,子弹受潮就容易卡,咱们多带点干燥粉,到了北海道就好了。”

旁边的迫击炮阵地,炮手正试射——一发炮弹飞出,却偏了目标100米。“射程够了,就是准头差了点!”炮手大喊,“不过比山炮轻便,扛着就能走,山林里能用!”

港口深处,三艘火箭登陆舰正冒着黑烟试航——舰艏的火箭发射架能一次齐射20枚火箭弹,却有两枚火箭刚升空就炸了膛。舰长骂了句,对军械师说:“把炸膛的火箭拆了,换备用弹!丁司令说了,这次登陆先用火箭弹轰滩头,就算炸不准,也能吓住日本人!”

丁汝昌站在码头最高点,看着忙碌的联军,对身边的参谋说:“邓世昌那边咋样了?四国岛的粮能按时运过来不?”

“邓将军回电了,”参谋递过电报,“四国岛剿匪已肃清七成,每月能征粮20万斤、铁矿100吨;北方四岛驻军天天捕鱼,晒干的鱼干够北海道登陆部队吃一个月。”

丁汝昌点头:“那就好。40万大军,补给不能断——告诉运输船队,跟紧登陆舰,别掉队。”

同一时间,北海道札幌的日军指挥部里,守将寺内正毅看着眼前的“兵力表”,脸色惨白——因为四国岛居民的“不忠诚”天皇的“全民玉碎”令已传到北海道:从本州岛强征的10万平民、北海道本地强征的10万平民,共20万人,被编入“国民义勇队”;加上原有的3万日军、2万敢死队,凑出了25万“兵力”,却大多拿着农具、猎枪,连正规军装都没有。

“将军,平民们都怕了,有不少人想逃跑!”参谋慌张地说。

寺内正毅拔出刀,往桌上一插:“逃?抓住就地处决!告诉所有义勇队——不抵抗,龙国军队就会烧了你们的房子,抢了你们的粮食!敢死队在前冲,平民在后堵,就算用尸体堆,也要把龙国军队挡在滩头!”

他走到地图前,指着函馆港、钏路港:“这两处滩头,各放5万平民、1万敢死队,用沙袋堆临时掩体;札幌城里留10万平民当后备,一旦滩头被突破,就巷战!天皇说了,北海道丢了,日本就完了——咱们只能玉碎!”

可平民们根本不想“玉碎”。在函馆港的掩体里,一名老农攥着锄头,对身边的年轻人说:“龙国军队在四国岛没杀老百姓,咱们为啥要送死?”年轻人刚要开口,就被敢死队队长踹倒:“再敢说这话,毙了你!”老农低下头,锄头却悄悄往身后挪了挪。

11月9日晚,釜山港内灯火通明。40万联军已全部登船,200艘运输船、30艘登陆舰、10艘巡洋舰组成的庞大舰队,正等待着出发的命令。丁汝昌站在“海天号”(临时指挥舰)的舰桥,看着远处的海参崴方向——刘步蟾的舰队仍在对峙,没有任何异动。

“丁司令,新武器都准备好了,就是还有点小毛病。”军械师来报。

丁汝昌点头:“小毛病不怕,打起来慢慢调。告诉士兵们,明天登陆,先用火箭弹轰,再用迫击炮炸,最后轻机枪扫——别让日本人的平民挡在前面,要是他们敢用平民当盾牌,就打敢死队,别伤着老百姓。”

此时,北海道札幌的夜空下,寺内正毅正给天皇发最后一封电报:“北海道已准备就绪,全体国民将与岛屿共存亡。”而在函馆港的平民掩体里,老农悄悄把锄头藏进沙袋——他不想玉碎,只想活着。

11月10日清晨6时,丁汝昌举起信号枪,“砰”的一声,红色信号弹划破天际。庞大的舰队缓缓驶出釜山港,向北海道方向驶去。海参崴外海,刘步蟾看到了信号弹,下令:“各舰注意!加强巡逻,沙俄敢动,就开火!”

北海的风浪渐渐大了起来,舰队的航迹在海面上连成一条长线——一边是25万“全民玉碎”的日军,一边是40万带着新武器的联军,一场决定日本北方命运的登陆战,即将在北海道的滩头,轰然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