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国海军,从北洋水师开始 > 第4章 聚贤定策,旗歌铸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公元1901年4月,北京中南海勤政殿的门窗敞开着,春风裹挟着海棠花的香气飘进殿内,却吹不散殿内众人的热议——这是中华临时政府召开的“建国筹备会议”,李鸿章端坐主位,左侧坐着丁汝昌、左宝贵等军方代表,右侧则是张之洞、刘坤一及刚从海外召回的维新派代表梁启超,殿角还站着几位穿着短衫、眼神锐利的年轻人,他们是临时政府特意从东京、香港邀请来的革命党代表,为首的正是孙中山。

“自临时政府成立至今,安内攘外初见成效,如今当务之急,是确立国体、凝聚民心。”李鸿章敲了敲桌面,目光扫过众人,“老夫提议,废除君主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国名定为‘中华民主主义共和国’——此‘民主主义’,非西方之照搬,需结合中国之实际:既行民选政务,亦重民生根本;既保国家主权,亦兴实业强兵。诸位以为如何?”

话音刚落,梁启超率先起身:“中堂之议深合时宜!西方共和虽有可取之处,却难免水土不服,我中华地大物博、民生多艰,若只谈‘民主权利’而忽视‘民生改善’,恐生乱象。‘中华民主主义共和国’之名,既显共和之本质,又含‘以民为本、务实强国’之意,晚辈赞同!”

“我反对!”革命党代表陈天华突然开口,声音带着激昂,“共和之核心在于‘民权至上’,当彻底废除旧官僚体系,由民众普选国会议员!如今临时政府仍有不少前清官员,若不彻底革新,恐难称‘民主’!”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左宝贵放下茶杯,沉声道:“陈先生此言差矣!前清官员中,亦有不少实心为国者,如张香涛(张之洞)大人,主持洋务、兴办学堂,功绩有目共睹;若一味排斥,只会导致人才流失,不利于建国大业。”

张之洞也缓缓开口:“老夫以为,建国当以‘稳定’为先。可设‘过渡议会’,由各省民选代表与临时政府官员共同组成,待民生安定、教育普及后,再行全面普选——一步到位的‘民主’,恐非当前中国所能承受。”

孙中山一直沉默旁听,此时终于开口:“诸位之争,本质是‘革新速度’与‘现实条件’的平衡。我赞同‘中华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名,亦认可‘民生优先’的理念——革命之目的,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非空谈理论。可暂设‘政务院’掌行政,‘参议院’掌立法,‘最高法院’掌司法,三权分立却又相互协作;同时明确‘土地改革’‘普及教育’为建国初期两大要务,如此方能凝聚民心。”

孙中山的提议兼顾了各方立场,殿内众人逐渐达成共识。李鸿章见状,趁热打铁:“既定国体与国名,当尽快确定国旗、军旗与国歌、军歌——旗为国家之象征,歌为民族之魂魄,不可不重。”

负责设计旗帜的民生署官员立刻呈上图纸,展开在众人面前——那是一面红底旗帜,旗面左侧绣着一条五爪金龙,龙首朝东,龙身环绕着九颗白色五角星,龙爪下托着稻穗与齿轮,“红底象征革命与热血,金龙象征中华传承,九星象征全国统一,人民团结,稻穗与齿轮象征工农并重”。

“红底金龙满天星旗!”张之洞念出旗帜名称,眼中一亮,“既保留中华之图腾,又融入新时代之元素,甚好!”

丁汝昌则更关注军旗:“海军军旗当以国旗为基础,在旗面右侧加绣蓝色铁锚,象征海疆永固;陆军军旗加绣金色步枪与长城,象征陆地防御;海防陆师兼顾水陆,可加绣锚链与步枪的组合图案——如此既能区分军种,又能体现全军一体。”

众人皆赞同此提议,旗帜设计很快确定。接下来讨论国歌与军歌,梁启超主动请缨:“晚辈愿牵头创作国歌歌词,以‘自强不息、民生安康’为核心,曲调可借鉴民间小调,便于百姓传唱。”

丁汝昌则提出军歌创作方向:“海军军歌当突出‘舰炮守疆、向海图强’,可由北洋水师官兵参与作词,融入‘海天’‘海圻’等舰名,更显水师特色;陆军军歌侧重‘保家卫国、寸土不让’,海防陆师军歌则强调‘水陆协同、攻防一体’——歌中需有力量,能鼓舞士气。”

会议持续至深夜,各项筹备事宜逐一确定:

- 国名:中华民主主义共和国(简称“中华共和国”)

- 国体:民主共和制,设政务院、参议院、最高法院,三权分立协作

- 建国初期要务:土地改革(减租减息,禁止土地兼并)、普及教育(三年内实现县县有小学,府府有中学)、发展实业(优先建设铁路、煤矿、兵工厂)

- 国旗:红底金龙满天星旗(红底、左侧金龙、环绕九颗白星、龙爪托稻穗齿轮)

- 军旗:

- 海军军旗:国旗基础上右侧加绣蓝色铁锚

- 陆军军旗:国旗基础上右侧加绣金色步枪与长城

- 海防陆师军旗:国旗基础上右侧加绣蓝色锚链与金色步枪组合

- 歌曲创作:梁启超牵头创作国歌《共和颂》,北洋水师官兵与文人合作创作海军军歌《海魂赋》,陆军将领与民间艺人合作创作陆军军歌《国土魂》,海防陆师结合水陆特色创作《水陆卫》

散会时,已是深夜,月光洒在勤政殿的台阶上。李鸿章与孙中山并肩走在最后,李鸿章看着手中的会议纪要,感慨道:“逸仙(孙中山字),老夫半生办洋务,只知‘师夷长技’,如今方知,建国不仅需钢铁舰炮,更需民心凝聚与制度革新。”

孙中山望着夜空,轻声道:“李前辈,时代在变,中国的出路也在变。‘中华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建立,只是第一步——未来还要靠更多人投身实业、教育、军事,方能实现‘强我中华’之梦。”

两人相视一笑,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对未来的期许。此时的北京街头,巡夜的海防陆师士兵正哼着刚创作的军歌片段,百姓家中的灯还亮着,有人在缝制新设计的国旗,有人在讨论即将到来的建国大典——一股新的气息,正从北京蔓延至全国,从渤海湾扩散至西部边疆,中华大地,正朝着“民主共和、民生安康”的目标,缓缓迈进。

4月底,临时政府正式发布《中华民主主义共和国建国筹备公告》,将国名、国体、国旗、军旗等内容公之于众。公告发布当天,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百姓自发走上街头,挥舞着自制的小红旗,高呼“中华共和万岁”;北洋水师的“海天级”四舰在渤海湾鸣响礼炮,炮声回荡在海面,与百姓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成为这个春天最振奋人心的乐章。

而在旅顺船坞,工匠们正将国旗图案刻在“海容”号的舰桥侧壁上;在蒙古草原,“定边军”的士兵们缝制了第一批陆军军旗,插在营地的最高处;在江南制造局,工人们传唱着刚谱曲的国歌片段,铁锤敲击钢铁的节奏,竟与曲调完美契合——中华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石,正被每一个中国人,用双手与热血,一点点筑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