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丛林边缘的野战帐篷内
上等兵王磊深吸一口气,躺进了那台看起来像牙科诊疗椅的设备中。他的太阳穴和头皮贴附着非侵入式的柔性神经接口电极。设备连接着帐篷中央一台轰鸣的野战服务器,该服务器通过加密卫星链路,与后方数千公里外的“轩辕”AI云脑连接。
“放松,王磊。这只是基础连接测试。” 技术军士的声音传来,“想象一下你正在拆卸一把复杂的老式步枪。”
王磊闭上眼。突然,一股奇异的感觉涌来——并非疼痛,而是一种知识的“暖流”。关于那款步枪的三维结构图、分解步骤、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海量信息,并非通过阅读或观看,而是以一种“本能”的形式,直接浮现在他的意识中。他甚至可以“感觉”到虚拟扳机弹簧的张力。
“成功了!神经编码匹配度达到91%!”技术军士兴奋地报告。
站在一旁观察的李战将军和“云脑”项目首席科学家林默教授对视一眼,神情严肃。林教授低声道:“将军,这是将人类大脑作为生物协处理器,与云端AI进行实时数据交换。理论上,我们可以让一名步兵在几分钟内,暂时拥有拆弹专家或顶尖战地医生的‘肌肉记忆’和判断力。”
上午9:00,实战模拟测试一:战地急救
训练场模拟点,一名扮演伤员的士兵“腹部中弹”,肠管外露,情况危急。王磊所在小队奉命救援,但随队卫生员已在之前的模拟战斗中“阵亡”。
“王磊,连接‘云脑’,申请‘高级战场创伤救护’技能包!”分队指挥官下令。
王磊靠在一棵树后,闭上眼,发出意念请求。三秒后,他睁开眼,眼神变得异常专注和冷静。他迅速打开急救包,动作流畅而精准,与几分钟前判若两人:检查伤口、判断出血点、使用止血钳、进行腹腔填塞……他甚至用平静的语气对“伤员”说:“坚持住,你的伤情可控,我已处理过类似案例十七例。”——这显然是AI提供的经验数据在起作用。
上午10:30,实战模拟测试二:爆炸物处理
小队推进途中,发现一枚模拟的复杂诡雷设置在必经之路。没有专职工兵。
“王磊,申请‘爆炸物处理’技能包!”
再次连接后,王磊小心翼翼地接近,他的目光如同扫描仪,迅速分析着爆炸物的结构。“混合触发装置,有线拉发和松发引信结合……需要先切断主引信,再分离药块……”他喃喃自语,这是AI在通过他的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实时分析。他的双手稳如磐石,按照脑中清晰的指引,成功解除了诡雷。
正午12:00,极限测试与危机
最后一次测试,难度升级。小队遭遇伏击,通信受干扰,且同时出现多名伤员,伤情各异(烧伤、骨折、大出血)。王磊被要求同时申请“高级创伤救护”和“战场分诊”技能包。
这一次,出现了异常。
当海量的医学知识、伤情评估数据、优先级判断规则瞬间涌入王磊大脑时,他的身体猛地一僵,额头渗出细密汗珠,动作出现了短暂的迟滞和混乱。
“信息过载!他的脑波出现紊乱!” 监测技术军士惊呼。
林教授立刻下令:“快!断开深度连接,切换到‘助手模式’!”
王磊喘着粗气,眼神恢复了些许清明,但脸色苍白。在“助手模式”下,AI不再直接灌注知识,而是以增强现实(AR)形式,在他的战术目镜上显示操作指引和关键数据,如同一个贴身的专家在一步步指导。他完成了处理,但速度和精准度明显不如之前。
测试后评估,野战帐篷内
王磊疲惫地坐在椅子上,喝着功能饮料。“感觉……很奇怪。”他描述道,“像做了个很长很累的梦,梦里我成了医学专家和工兵。但醒来后,那些知识很模糊,只记得怎么操作,却说不清原理。而且,同时处理两种技能时,脑袋像要炸开。”
林教授对李战将军分析:“结果符合预期。短期、单一技能的‘灌注’效果显着,能极大提升士兵在特定情境下的能力。但存在明显瓶颈:一是认知负荷极限,同时处理多种复杂技能极易导致过载;二是技能滞留性差,断开连接后,‘知识’会快速消退,更像‘租赁’而非‘学习’;三是对技术和网络的绝对依赖,一旦断网或接口故障,能力即刻打回原形。”
李战将军沉默片刻,看着王磊,问道:“士兵,如果是在真实的战场上,你愿意使用这种技术吗?”
王磊挺直身体,认真回答:“报告将军!如果需要,我愿意!它能救战友的命,能完成任务。但……我希望它只是个工具,像枪一样,用时拿起,不用时放下。我不想变成……离不开它的零件。”
将军点了点头,对林教授说:“技术很强大,但不能本末倒置。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更强大的士兵,而不是制造依赖外部‘云脑’的‘半机械人’。”
他做出指示:“第一,进一步优化接口,降低神经负荷,将‘灌注’模式定位为关键时刻的‘杀手锏’,而非常态。第二,重点开发‘助手’模式,让AI成为士兵的实时知识库和导航仪,而非取代其自主性。第三,加强士兵在无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技能训练,绝不能因为有了‘云脑’就荒废了‘人脑’。”
夕阳西下,训练结束。王磊和战友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营地。他们依然是普通的士兵,但他们都明白,未来的战场,知识本身,已经成为可以瞬间注入体内的、最强大的武器之一。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而不被它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