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玄幻魔法 > 新聊斋今古异闻录 > 第107章 砚底藏春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年,淄川蒲家庄的深秋格外萧瑟。

冷风如刀,肆意地割着世间万物。

蒲松龄坐在破陋的书房里,屋内仅有一张旧桌、几把残椅。

四周的墙壁斑驳陆离,像是岁月刻下的沧桑纹路。

他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聊斋志异》文稿,那些文稿纸页泛黄。

窗外那棵老槐树,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一位迟暮老人的喟叹。

几片枯叶挣脱树枝的挽留,悠悠飘落在墨迹未干的纸页上。

脸上刻满了生活的痕迹,但手中握着的毛笔,却依然苍劲有力,那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武器。

“老爷,该用饭了。”

妻子刘氏轻轻推开书房门,端着粗瓷碗缓缓走进来。

碗里是掺着野菜的稀粥,粥面上冒着几缕热气,在寒冷的屋里显得格外微薄。

“今天邻村王秀才送来两斗糙米,说是读了您新写的《婴宁》,特意致谢。”

刘氏的声音,带着几分疲惫与欣慰。

蒲松龄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那手腕因常年握笔,关节处已有些变形。

“难为他还记挂着。

这篇《婴宁》,我写的是痴人痴语,倒让大家见笑了。”

他接过粥碗,却没急着喝,目光又落在桌上那封未拆的信上。

是宝应故友寄来的,邮戳已有些模糊,不知在邮路上辗转了多久。

刘氏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轻轻叹了口气,她知道丈夫心里一直放不下那个人。

“还在想青霞姑娘?都这么久了......”

话音未落,窗外突然传来孩童的笑闹声。

蒲松龄起身走到窗边,看见小儿子正追着一只蝴蝶跑过晒谷场。

那蝴蝶通体雪白,翅膀上却缀着几点猩红,像极了顾青霞嫁衣上的金线牡丹。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仿佛又回到了宝应的听雨楼。

那时,顾青霞身着素裙,身姿婀娜,手持书卷,在听雨楼里婉转吟诗。

每一个字,每一句诗,都像是珠玉落盘,清脆悦耳。

她取下薄纱时,眉间的那抹忧郁,是江南烟雨中的一抹哀愁,深深印在了蒲松龄的心里。

当夜,蒲松龄辗转难眠。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床榻上,像是一层冰冷的霜。

他披衣起身,点亮油灯,那昏黄的灯光在风中摇曳不定。

从箱底取出那本早已泛黄的香奁诗集。

册页间夹着的木兰花瓣早已干枯,却仍残留着淡淡香气,那是顾青霞的气息。

翻到扉页,“墨香染青纱,知音最难觅”的字迹依然清晰,只是边角被岁月磨得发毛。

看着这些字,蒲松龄的思绪再次飘远。

“先生可是在想故人?”

突如其来的声音惊得蒲松龄手中的诗集差点掉落。

转身一看,只见窗前立着一位身着月白襦裙的女子。

青丝如瀑,眉间一点朱砂红,正是顾青霞生前的模样。

身形却透着几分虚幻,月光穿过她的衣袂,在地上投下淡淡的影子。

“青霞?”

蒲松龄难以置信地伸出手,却只触到一片凉意。

“你......是人是鬼?”

女子轻笑出声,声音依然婉转如泉,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先生忘了自己写的故事?

这世间本就人鬼难辨。

我今日来,是想请先生再为我写个故事。”

蒲松龄定了定神,重新坐下研墨,墨汁在砚台中缓缓晕开,像是他此刻复杂的心情。

“你想说什么,我都记着。”

“那年在宝应,先生为我抄写香奁诗,可曾想过,那些情诗里藏着我的心事?”

顾青霞缓缓走近,脚步很轻。

指尖划过案头的文稿,“《聊斋》里那么多狐仙鬼怪,可曾有一个,是为我而写?”

蒲松龄握着毛笔的手微微颤抖,那些过往的回忆,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心。

“你知道的,《莲香》里的书生,《连琐》中的才女,都有你的影子。可我......”

他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当年若不是我......”

“先生不必自责。”

顾青霞打断他的话。

“若非如此,我又怎能看到先生笔下的万千世界?

只是......”

她的声音突然变得幽怨。

“这些年,我困在那深宅大院,每日对着铜镜梳妆,却再也无人听我吟诗。”

窗外的风突然大了起来,像是在为顾青霞的哀怨悲鸣。

油灯的火苗剧烈摇晃,仿佛随时都会熄灭。

顾青霞的身影开始变得透明,像是即将被风吹散的烟雾。

“先生,再为我吟一首诗吧。

就像当年在听雨楼那样。”

蒲松龄望着她渐渐消散的身影,轻声吟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话音未落,顾青霞已消失不见,只留下案头的诗集,翻到某一页,露出他当年写的批注:“情之一字,最是伤人。”

次日清晨,刘氏发现蒲松龄在书房睡着了,手中还握着那支毛笔,纸上写满了未干的字迹。

新的故事已经开篇,讲的是一个书生与女鬼在雨夜相遇,以诗传情的故事。

只是这次,故事里的书生不再犹豫,带着女鬼冲破世俗的枷锁,远走天涯。

那年冬天,《聊斋志异》又多了一篇《青纱吟》。

村里的人都说,蒲先生这篇写得格外动人,仿佛能听见女子吟诗的声音,在字里行间流转。

夜深人静,蒲松龄独坐书房时,总能闻到若有若无的木兰香。

恍惚间,又看见那个身着青衫的女子,倚在窗前,对他浅浅一笑。

春去秋来,蒲家庄的老槐树又添了新枝。

某日,一位云游的道士路过此地,听闻蒲松龄的故事,特来拜访。

两人在书房谈诗论道,书房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与墨香。

道士偶然瞥见墙上挂着的《青纱吟》手稿,突然笑道:“蒲先生这篇故事,写的可是人鬼殊途?

依贫道看,情之一字,岂是人鬼能隔?”

蒲松龄闻言,望向窗外盛开的木兰花,那洁白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摇曳,宛如顾青霞的笑靥。

许久才道:“道长说得是。

或许这世间,最难得的不是长相厮守,而是曾经相知。

就像这木兰花,即便凋零,香气依然长存。”

道士抚掌大笑:“妙哉!妙哉!

蒲先生笔下的鬼怪狐仙,实则写尽人间真情。

这《聊斋》一书,他日定会流传千古。”

送走道士后,蒲松龄回到书房,将新写的故事仔细誊抄。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纸上,墨迹泛着柔和的光。

那些未说出口的话,那些错过的时光,都已化作文字。

在这《聊斋》世界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