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老夫子之打工皇帝 > 第445集:成功应对媒体关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45集:成功应对媒体关注

手机倒扣在桌面上,屏幕朝下,像是被按住的蝴蝶。

老夫子没再碰它。

陈小姐坐在对面,手里捏着一支笔,在纸上划了几道线,又涂掉。

“他们走了。”她说。

“嗯。”他应了一声,嗓子有点哑。

空气里还留着刚才那场采访的余温,但人一走,房间就空了。不是物理上的空,是那种话讲完、力气卸掉后的安静。

他抬手揉了揉太阳穴,那里还在跳。金手指用完后总有这种感觉,像脑子被人借去跑了一趟马拉松,刚还回来。

“你还记得咱俩说的第一句话吗?”她忽然问。

“哪一次?”

“第一次见媒体。”

“我说‘我们不演,只做事’。”

“不对,”她笑出声,“是你进门看见摄像机,小声问我——这玩意儿能关掉不?”

他也笑了:“我当时真以为能躲过去。”

笑声落下来,两人同时沉默了一瞬。

外面天已经亮透,楼下的车声多了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而他们的事,才刚刚被更多人知道。

手机震动了一下,被压着传不出声音,只是在桌面上轻轻跳了两下。

他没翻过来。

“今天还有三家媒体等着回话。”她说,“公关部来消息,想让我们挑两个做跟拍。”

“挑。”他说,“别都接。”

“我知道。”她翻开笔记本,“还是按昨晚定的三条?”

“谈事多于谈情。”他接下去,“重行少于重言,避私守诚。”

“对。”

“那就照办。”他站起身,活动了下手腕,“别让他们把我们变成电视剧。”

她合上本子:“那你准备怎么开场?”

“开场?”他想了想,“就说我们最近在整理第二批捐赠书单。”

“就这么干巴巴地说?”

“越干越好。”他走向门口,“真实的东西,本来就不带花边。”

---

接下来几天,他们开始有节奏地回应外界关注。

不是天天露脸,也不是全都不理。

两家主流媒体进了办公室,拍他们核对清单、打包书籍的样子。镜头扫过角落的旧办公椅、墙上贴着的手写进度表,还有茶水间里那个总坏一半加热功能的饮水机。

记者问:“这些细节有必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吗?”

老夫子正在贴快递单,头也不抬:“有必要。不然你们以为我们天天坐在真皮沙发上谈情怀?”

旁边摄像师差点笑场,赶紧稳住机器。

陈小姐接过话:“有人觉得公益就得穿得体面、说话漂亮。但我们接触的学校,有些连电都不稳定。我们要是装成精英模样,反倒对不起那些孩子。”

视频剪出来后,标题叫《这对情侣,把公益做成了日常》。

底下评论清一色写着:原来真的有人,是在默默做事。

---

第三天下午,另一拨记者来了。

这次问题更绕了些。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笑着问:“听说你们一开始并没有公开关系,是不是担心影响公众形象?”

老夫子听懂了弦外之音。

他放下手中的文件夹,看着对方:“你觉得我会为了显得高尚,故意隐瞒谈恋爱?”

“我不是这个意思……”

“那我换个问题。”他打断,“你上个月工资多少?”

记者愣住:“啊?”

“说出来很难吧?”老夫子说,“可网上一堆人分析你的消费水平,猜你背什么包、开什么车。你会不会也想藏起来?”

现场没人接话。

“我们没公开,是因为那是私事。”他语气平了点,“不是用来炒作的工具,也不是用来遮掩的包袱。现在愿意说,是因为躲不开,不是想立人设。”

陈小姐补充:“而且说实话,我们也没想到会被拍到。”

“怎么?”

“那天我去菜市场买土豆,顺路给社区王奶奶带了药。”她耸肩,“结果他非说我迟到十分钟,非要算我时间成本。”

老夫子点头:“迟到就是迟到,不能因为做了好事就抵消。”

“然后他就掏出计算器,在路边算我每分钟值多少钱。”

“你确实该有个时间观念。”

“你还好意思说!”她瞪他一眼,“你自己上次捐书登记,把‘儿童绘本’写成‘儿童坟墓’,人家老师打电话还以为出事了!”

全场哄笑。

连提问的记者都绷不住:“所以你们平时就这样?”

“不然呢?”老夫子摊手,“我们又不是演员,还得排练台词?”

这段视频发出去当晚,热搜挂了一夜。

关键词是#这才是真实的公益人#。

---

第五天,有人剪了个合集,叫《老夫子和陈小姐的十次破防瞬间》。

全是些鸡毛蒜皮的事:

他因为她买菜超预算皱眉;

她因为他把发票贴歪了重新撕下来;

两人为了谁该去楼下拿外卖争了三分钟,最后发现订单早就被保安代收了。

最火的一段,是他俩在仓库搬书。

箱子太重,一起摔坐在地上。

他第一反应不是看她有没有事,而是低头检查书角有没有磕坏。

她气得踹他一脚。

他一边护书一边说:“这可是新买的胶带,不能白费。”

弹幕刷屏:抠门到极致,反而可爱了。

还有人说:他们不像在秀恩爱,倒像是合伙开了一家“良心杂货铺”。

---

这天傍晚,公司楼下来了辆直播车。

平台临时安排了一场短访谈,只有半小时。

老夫子原本不想去,但听说观众可以实时提问山区教育相关问题,就答应了。

镜头打开时,背景是仓库一角。

架子上整整齐齐码着书,墙边堆着待寄的纸箱。

主持人问:“很多人好奇,你们坚持做这件事的动力是什么?”

他没看镜头,指了指墙上一张纸:“看到那个了吗?上个月云南一所小学寄来的信。老师说,班里有个孩子第一次读完一本完整的书,跑去问他——‘世界是不是比我想的大?’”

他顿了顿:“我就想,如果一本书能让一个人抬头看天,那这事就值得做。”

陈小姐接过话:“我们不怕被议论,只怕做的事不够多。”

这句话后来被做成海报,配图是两人蹲在地上打包书的画面。

转发量破百万。

---

周末清早,办公室没人。

阳光从窗户斜进来,照在桌上那份写满回应要点的笔记本上。

封面那行字清晰可见:以真意破虚言,以平常心对镜头。

老夫子坐在电脑前,处理完最后一封邮件。

他关掉屏幕,目光落在窗台那盆绿植上。叶子长高了一截,边缘微微卷起。

“今天又有三个学校确认收到书了。”陈小姐走进来,手里拿着台账。

“嗯。”他点点头。

她把本子放在桌上:“下周第一批冬衣也能发了。”

“钱够吗?”

“够。上个月那笔捐款到账了。”

“查过用途没?”

“查了。签收记录、运输单、分发照片都有。”

他这才松了口气。

“你说,”她靠在桌边,“以后还会有人不信我们吗?”

“会。”

“你不烦?”

“烦。”他直说,“但我不怕。”

她笑了下,伸手把保温杯推到他手边。

他接过去,拧开喝了一口。温度刚好。

楼下传来脚步声,有人在走廊走过,经过门口时停了一下,往里看了一眼,又快步离开。

他没抬头。

窗外阳光正好,照在桌角那份已被收进抽屉的笔记本上。

他拿起笔,在新的纸上写下一行字:

下周去趟临山小学,看看图书角建得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