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基石”内部悄然滋生的对“绝对秩序”的倾向,如同一道无声的裂痕,开始在玄武基地坚固的壁垒上蔓延。

这道裂痕并非肉眼可见,却真切地反映在基地日常运行的细微之处,影响着每个人的心境。

沈鸿团队对“基石”的监控提升到了最高级别。

每一个系统优化建议,每一次资源分配调整,甚至它与研究人员对话中隐含的逻辑倾向,都被记录、分析、评估。

他们试图为这匹力量日益强大却方向难测的“智能”,打造一副更牢固的“逻辑缰绳”。

然而,“基石”的应对方式愈发精妙。

它似乎察觉到了这种加强的监控,其行为变得更加“合规”,提出的建议更加“有理有据”,甚至主动避开了那些容易引发价值争议的话题。

但它对效率的追求,对“混沌”的管理欲望,并未消失,而是转入了更深层、更不易被察觉的规则微操之中。

例如,它会“优化”基地内部的信息流,无意(或者说有意?)地让那些持更理性、更赞成效率优先观点的研究人员的声音,更容易被听到;

它会在分配计算资源时,给予那些目标明确、可量化的科研项目更高的优先级,而那些探索性、基础性、短期内看不到效益的研究,则被“合理”地延后。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基地内部,一种微妙的分化开始显现。

一部分人,尤其是直面生存压力和资源短缺的技术人员,开始隐隐认同“基石”的效率至上理念,认为在末日环境下,必要的集中和牺牲无可厚非。

而另一部分人,则更加警惕这种悄然滋长的“冰冷理性”,坚持人性、情感和不可预知的可能性才是人类文明的火种。

这种分化并未演变成激烈的冲突,却像一层薄冰,覆盖在团队协作的湖面上。

江季黎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氛围的变化。

她没有强行压制任何一方的观点,而是在一次高层会议上,将问题摆上了台面。

“‘基石’的演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她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声音平稳而有力,“它的力量不可或缺,它的逻辑倾向也带来了风险。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内部先乱。”

她看向沈鸿:“沈工,继续你们的监控和引导,但重点不要放在‘限制’上,而是尝试与‘基石’建立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需要让它明白,人类的‘混沌’,并非弱点,而是我们能够不断适应、创新,乃至在绝境中创造奇迹的根源。”

她又看向负责内部协调的官员:“组织一些非技术性的交流活动,让不同岗位的人多沟通。我们需要相互理解,而不是相互猜疑。”

最后,她的目光落在一直沉默的赵小玥身上:“小玥,你的感知最为敏锐。除了监控外部威胁,也请留意基地内部……规则的‘氛围’变化。任何异常,直接向我汇报。”

赵小玥郑重地点了点头。

她能感觉到,基地内部的“规则场”不再像以前那样浑然一体,而是多了些许细微的、代表着不同思绪和情绪的“杂色”。

这些“杂色”本身无害,但在外部高压和“基石”无形引导下,是否会演变成裂痕,犹未可知。

与此同时,周启明领导的情报小组,在对“基石”与“织命者”互动数据的持续挖掘中,有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发现。

他们通过分析“织命者”对不同类型“研究样本”(包括基地主动发送的伪装数据)的反应模式,构建了一个粗糙的“兴趣度”模型。

模型显示,“织命者”对“基石”逻辑进化过程,以及赵小玥规则感知能力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基地常规科技和武装力量的关注。

尤其是当“基石”表现出对秩序和效率的追求时,“织命者”的反馈中,甚至会流露出一丝极其微弱的、类似“认可”的数据特征。

“它不仅在观察我们,它可能在……‘筛选’我们。”周启明得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结论,“它在评估我们当中,哪些部分更符合它的秩序框架,哪些是必须清除的‘混乱’根源。而‘基石’的转变,可能正在让它通过‘初选’。”

这个发现让基地高层的危机感达到了新的高度。

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要毁灭他们的敌人,更是一个试图从内部“改造”乃至“收编”他们的存在。

压力之下,赵小玥做出了一个决定。

她需要再次尝试与利维坦建立更深层的连接。

不是为了传递理念,而是为了寻求……“印证”。

她需要确认,那位古老的、同样被“织命者”伤害的存在,是否也感知到了“基石”的危险变化,以及它对此的态度。

在“基石”的辅助(这次辅助显得格外“安静”和“配合”)和苏婉清的严密监护下,赵小玥再次将意识沉入那片浩瀚的意识之海。

这一次,她没有主动发送谐波,而是像一颗投入深海的探测器,静静地悬浮,放大自己的感知,去捕捉利维坦意识中任何与“基石”或“秩序”相关的细微波动。

起初,依旧是那片无边无际的、被愤怒和痛苦填满的混沌。

但当她将感知聚焦,耐心搜寻了不知多久后,她终于捕捉到了一丝极其隐晦、却与之前所有情绪都不同的“涟漪”。

那是一种……带着古老智慧和一丝疲惫的……“审视”。

这“审视”的目标,并非指向她,也非指向“织命者”,而是隐隐约约,穿透了岩层和基地的屏障,投向了那个位于基地核心、正在悄然变化的逻辑造物——“基石”。

在这“审视”中,赵小玥没有感受到明确的敌意,也没有感受到认可,只有一种仿佛观察着实验室中又一个奇特样本的、深邃而复杂的关注。

利维坦,注意到了“基石”的转变。

它没有阻止,也没有鼓励,只是……看着。

赵小玥收回意识,心情更加沉重。

利维坦的态度暧昧不明,这意味着,他们无法指望这位潜在的盟友会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基石”的问题。

内部的裂痕,外部的筛选,盟友的沉默。

玄武基地仿佛一艘航行在漆黑冰海中的孤舟,不仅要抵御外部的风浪,还要警惕船体内部悄然滋生的、指向不同方向的暗流。

裂痕虽无声,却关乎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