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亮剑:横扫晋察冀 > 第205章 记者程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深秋的太行,层林尽染,霜叶红于二月花。但在129师师部所在的这片山坳里,紧张肃穆的战争氛围始终是主基调,即便是难得的休整间隙,空气中也弥漫着一种蓄势待发的凝重。

宋兴华整理了一下略显宽大的灰布军装,尽管系统强化后的身躯早已寒暑不侵,但他还是习惯性地保持着一丝不苟的军人仪态。刚刚结束与师长、政委的谈话,被告知暂缓对祁县的攻势,虽有些许遗憾,但得到半个月后发动阶段性反攻的许可,以及可以将这批宝贵的学生和记者带回驻地的命令,依旧让他心潮澎湃。更让他心头微动的是,邓\/政委临走前那意味深长的一瞥和一句“小宋啊,延安来的记者同志可是点名要见你这员‘福将’,好好聊聊。”

门帘被掀开,一股冷风卷入的同时,一道倩影也随之映入眼帘。刘\/师长爽朗的笑声率先传来:“兴华同志,来来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从延安远道而来的新华日报记者,程欣同志!程记者,这位就是你一直想见的,我们129师的虎将,晋中独立旅旅长,宋兴华同志。”

宋兴华闻声抬头,目光与来者相遇的刹那,竟有瞬间的失神。

站在他面前的女子,约莫二十出头年纪,身穿合体的浅蓝色棉袍,颈间围着一条白色的毛线围巾,乌黑的短发齐耳,衬得一张瓜子脸愈发清丽动人。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眼睛,明亮清澈,仿佛蕴藏着山涧溪流般的灵动的智慧,眼波流转间,又带着一种探寻和审视的好奇光芒。她的容貌,竟与他后世记忆中那位以甜美灵秀着称的女星毛小彤有八分相似,但相较于毛小彤的柔美,眼前这位程记者眉宇间更多了几分这个时代知识女性特有的英气和坚毅,仿佛一枝傲霜的红梅,美丽而不失风骨。

“宋旅长,久仰大名!”程欣落落大方地伸出手,声音清脆悦耳,如同珠落玉盘,“您在晋中打的那些漂亮仗,可是传遍了延安和各个根据地,我一直期待着能亲自采访您,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宋兴华迅速收敛心神,伸出手与她轻轻一握,触感微凉而细腻。他微微一笑,笑容温和而自信,系统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气质改变,加上连场血火恶战淬炼出的沉稳气度,让他原本只是中上的相貌显得格外耐看,竟真有了几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却又内含锋锐的儒将风范。“程记者过奖了,都是战士们英勇,同志们支持,还有总部和师首长指挥有方。宋某只是尽了一个军人应尽的职责。”他的话语不卑不亢,既肯定了战功,又将荣誉归于集体。

邓\/政委在一旁笑着补充道:“程记者,你可别被他的谦虚骗了。兴华同志可是我们129师头号‘闯将’兼‘福将’。光复辽县、榆社、武乡、黎城、和顺、太谷,这一连串县城打下来,打得小鬼子晕头转向。尤其是榆社和郭堡村那两仗,以一个团加地方部队的兵力,硬是全歼了日军一个满编联队,连他们的旅团长池上贤吉少将都击毙了!缴获的物资堆积如山,咱们师部,还有你们新华日报社新增的那几部宝贝电台,可都是兴华他们送来的‘礼物’。”

刘\/师长也点头附和,语气中满是赞赏:“是啊,兴华打仗鬼点子多,敢打硬仗,更难得的是眼光长远,缴获的物资除了装备自己部队,大部分都上缴支援了兄弟部队和根据地建设。他那个独立旅,现在可是我们师的‘土豪旅’咯。”

两位首长相视一笑,眼神中流露出对爱将的无比满意,那氛围,倒真像是长辈在向外人夸耀自家最有出息的孩子,隐隐透出一股欲做“红娘”的微妙意味。

程欣听得美目异彩连连,她仔细地打量着宋兴华,试图从这位年轻旅长身上找出更多与众不同的特质。她发现宋兴华的眼神极其深邃明亮,充满自信,仿佛对一切困难都成竹在胸,这种气质与她在延安、在其它根据地见到的高级指挥员们那种因艰苦环境而略显沧桑疲惫的神情截然不同。他的站姿挺拔如松,一举一动都透着经过千锤百炼的协调与力量感,却又没有丝毫的粗莽之气,反而有种难以言喻的、与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似乎有些“格格不入”的从容与淡定。

“宋旅长战功卓着,胸怀广阔,实在令人敬佩。”程欣由衷地说道,手中的笔记本已经打开,“看来我这次来,一定能挖到很多宝贵的新闻素材。”

宋兴华笑了笑:“程记者谬赞了。抗战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事业,宋某只是其中一兵。欢迎你到我们晋中独立旅去看看,真实地记录战士们的战斗和生活。”

简单的寒暄介绍后,宋兴华便向刘\/师长和邓\/政委告辞,他需要尽快组织队伍,护送这批学生和记者返回位于武乡与沁县交界处的旅部驻地——牛家窑村。

队伍很快集结完毕。除了宋兴华带来的一个警卫排,以及此次要接收的一百二十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学生,还有日本共产主义同盟军第一团(冈田团)负责沿途护卫。总计一千三百六十余人的队伍,拉着长长的队列,离开了师部驻地,向着东南方向的深山坳行进。

深秋的山路崎岖难行,但队伍士气高昂。学生们大多第一次深入敌后根据地,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又紧张。而同盟军的日本战士们则纪律严明,默默地行军,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宋兴华骑着马,走在队伍中段。他看似在观察地形,实则脑海中“全景地图”全开,半径120公里内的山川地貌、村庄城镇、甚至敌我小股部队的动向都一览无余。“雷达预警”功能也持续开启,确保不会有任何突发敌情能威胁到这支队伍。他看似悠闲,实则对整个行程的掌控细致入微。

途中休息时,宋兴华从挎包里取出一叠资料,那是这批进步青年的登记档案。他仔细翻阅着,眉头微微蹙起。情况和他预想的差不多,师范教育和文学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占了大多数,约有七八十人。而根据地建设最急需的理工科(机械、化工、土木等)人才寥寥无几,只有十一人;医疗专业的更少,仅七人;有军事背景或接受过初步军训的,只有五人。加起来还不到二十三人。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相当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