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亮剑:横扫晋察冀 > 第132章 找老团长帮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辽县,小柳乡,新二团驻地。

午后的阳光洒在这片位于太行山腹地的贫瘠土地上,却驱不散初冬的寒意。然而,驻地的气氛却与这天气截然相反,一派热火朝天。先期抵达的是李大同指挥的攻打段村据点的队伍,以及陈峰指挥的攻打蟠龙镇据点的队伍。战士们虽然面带疲惫,但眼神明亮,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驻地前的空地上,人声鼎沸,骡马嘶鸣。更多的则是那六辆崭新的、漆面还在反光的吉斯卡车,它们像钢铁巨兽般蹲伏在那里,引得无数战士和老乡围观,指指点点,啧啧称奇。

“快看!那就是咱们刚刚缴获的新家伙式儿?看起来可真气派啊!”

“乖乖,这得烧多少油啊?”

“怕啥!咱团长神通广大,还能缺了油?”

李大同和陈峰正指挥着后勤保障连和各自的战士,紧张而有序地卸载、清点、分类堆积如山的战利品。空地被迅速划分成几个区域。

最引人注目的是洋货区,这里的物资堆放得整整齐齐,崭新的武器散发着枪油和金属的独特气味。

步枪区: 一捆捆用油纸包裹的崭新毛瑟98K步枪和三八大盖(为了兄弟部队的后勤,一般兑换步枪就是三八大盖和98K或者中正式)堆成了小山,金属部件在阳光下闪着幽蓝的光。

机枪区: 轻机枪是着名的捷克式Zb-26,中国战场上最受欢迎的轻机枪!沉重的枪身和20发快拆弹匣显得威力十足。重机枪则是水冷式的民24式重机枪,粗壮的枪管和三脚架预示着持续的火力。

火炮区: 这里最为震撼。12门Grw 81mm迫击炮的炮管、座板、支架被分解放置,擦得锃亮。旁边是堆积如山的炮弹箱,标签上是德文“8.1cm Gr.w.34”和重量、装药标识。最让战士们感到新奇的是那6门百禄式47mm战防炮,修长的炮管、精巧的护盾和带橡胶轮缘的轮子,与战士们熟悉的日式山炮、迫击炮风格迥异。炮身上铭刻着法文和数字,充满了“洋码子”的神秘感。

冲锋枪与掷弹筒区: SI-35冲锋枪,造型紧凑,弹鼓供弹,显得凶猛精干。掷弹筒则是日制的八九式掷弹筒,自从加了木质支架后,已经成为八路军各部最爱的武器之一,比迫击炮的地位都高。

弹药区: 如同城墙般的木箱堆,里面是30万发黄澄澄的步枪弹、机枪弹链以及3600发各种口径的炮弹、2400发掷弹筒榴弹。每个箱子上都有清晰的标识,记录着型号、数量、生产信息,司务长老王带着人拿着本子,一边清点一边记录,脸上笑开了花,嘴里不停念叨:“发财了,这下真发财了,够打多少场硬仗啊!”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缴获区”。这里堆放的是从三个据点实际战斗中缴获的日式装备:一百多支有坂三八式步枪和少量晋造六五步枪,枪械新旧不一,不少还带着战火的痕迹;两挺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和两挺九六式轻机枪;一挺沉重的九二式重机枪;还有堆积如山的日式弹药箱,上面印着“有坂步枪实包”、“三八式实包”等汉字,以及三四吨粮食、棉布、罐头等生活物资。这些日式装备虽然也不错,但在那片崭新、标识着外文的美法制装备面前,顿时显得有些“土气”和寒酸。

“嘿,看看人家那家伙,漆水多亮堂!再看看小鬼子的,用的钢就是不行!” “甭管洋码子还是汉字,能打死鬼子就是好家伙!” “那是!不过以后补给可麻烦了,子弹炮弹分好几种呢……” “怕啥?没听连长说吗?团长有路子!咱就负责打!”

这时,一阵阵沉重的引擎轰鸣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只见副团长赵勇以及攻打东阳关据点的战士们归来了,头车上装满了武器弹药,约么有三百多支步枪、七八挺轻机枪以及两挺九二式重机枪。由于道路崎岖不平,卡车行驶得很慢,重机枪随着车身轻轻摇晃。

“慢点!慢点!二嘎子!你他娘的开稳点!这金贵玩意儿磕碰了把你卖了都赔不起!” 后勤保障连的一名排长紧张地跟在旁边,大声吆喝着。

围观的战士们纷纷让开道路。

就在这片忙碌与喧嚣中,宋兴华在团部听到了赵勇的初步汇报,战斗过程很顺利,伤亡比预想的小。他刚松了口气,但紧接着,赵勇神色一黯,低声补充道:“老宋,最后扫尾的部队……有两个战士牺牲了......”

宋兴华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尽管经历了多次战斗,尽管知道战争必然伴随牺牲,但每一次听到战士伤亡的消息,尤其是牺牲,他内心深处来自另一个时空的、对生命轻易消逝的敏感和哀伤总会涌上来。他沉默了几秒钟,才声音有些沙哑地问:“遗体……都带回来了吗?”

“带回来了,按照您的指示,尽量都火化带回骨灰。”赵勇低声回答。

“好……明天我们……一起送送兄弟。”宋兴华挥了挥手,示意他们继续去忙,自己则转身望向窗外,久久不语。他终究不是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人,无法像李云龙那样看似豁达地面对“老战友一批批换”的残酷。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一个破碎的家庭。

傍晚时分,团部会议室内灯火通明。宋兴华、赵勇、李大同、陈峰以及各主要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总结此次三线作战的经验教训。

“同志们,这一仗,我们打出了新二团的威风,也极大地补充了自己!”宋兴华总结道,“但是,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牺牲的同志。我决定,明天上午,为牺牲的两位战友举行追悼仪式。”

众人神色肃然,纷纷点头。

第二天上午,天色阴沉,仿佛也在哀悼英灵。驻地后方的一片向阳山坡上,已经临时集中安放了不少烈士的骨灰罐(这是宋兴华坚持要求的,尽可能火化保存骨灰,以待将来集体安置在烈士陵墓)。今天,这里又添了两个新的陶罐,上面贴着手写的姓名和部队番号。

全体没有任务的官兵集合,站成整齐的方阵。气氛庄严肃穆。宋兴华站在队伍最前面,身后是赵勇等团领导。总政科科长孙正主持仪式。

“脱帽!”孙正的声音沉重而有力。 唰的一声,全体官兵摘下了帽子。 “向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张二娃同志、李铁柱同志,默哀三分钟!”

寒风掠过山岗,吹动着战士们略显凌乱的头发和衣角,却吹不散那凝重的悲痛和复仇的火焰。宋兴华低着头,眼前仿佛闪过那两个年轻战士可能的面容——他或许还不完全熟悉他们,但他们是他宋兴华的兵,是为了执行他的命令而牺牲的。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压在他的肩上。

默哀毕。 宋兴华走上前,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同志们,兄弟们。张二娃,李铁柱,我们的好战友,他们走了。他们没能看到我们把鬼子彻底赶出中国的那一天,但他们是为了那一天早日到来而牺牲的!” 他环视着在场的每一张面孔,那些年轻、粗糙却无比坚毅的面孔。 “我们难过,但我们不能只有难过!我们要把这份难过,变成仇恨,变成力量!用我们手里的枪,用我们刚刚缴获的这些大炮、机枪,狠狠地打鬼子!让敌人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只有这样,才对得起牺牲的战友!才能让他们的血不白流!” “他们的骨灰,将暂时安放在这里,和我们之前牺牲的战友们在一起。他们不会孤单。我宋兴华在这里向大家保证,等到我们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一定要修建一座像样的烈士公墓,让所有为国立功的英雄们,有一个永恒的、受后人敬仰的安息之地!到时候,我们再为他们举行隆重的集体安葬仪式!”

“现在,让我们送战友最后一程!敬礼!”

在场所有战士同时敬礼,为昔日的战友送行。

仪式结束后,宋兴华的心情依然沉重,但他知道,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辽县及周边地区的日伪军据点已被基本扫清,短期内敌人难以组织大规模反扑。下一步,按照预定计划,就该沿着和辽公路、阳和公路,向和顺、昔阳乃至阳泉方向推进,寻找战机,最终目标之一是尝试夺取资源丰富的阳泉煤矿,从根本上削弱日军以战养战的能力。

但在此之前,部队需要休整,更需要扩充兵力。连续作战和即将展开的攻势,都需要充足的兵员。他梳理了思路,当前有几件紧要事: 第一,用此次缴获和系统兑换的部分装备,向周边的兄弟部队换取有经验的战士,快速补充实力。他首先想到了丁伟的28团(晋冀豫边纵队)。 第二,加大本地征兵力度。 第三,为即将到来的飞行员和机械师准备机场。

事不宜迟,他立刻叫来后勤保障连和警卫连,吩咐道:“准备一下,拿出三百支步枪,十挺轻机枪,两挺重机枪,装上一辆卡车。我要去一趟独立团,看看老团长。”

第二天,宋兴华带着一辆满载武器的卡车和一个警卫班,来到了李云龙的新一团驻地。

李云龙一听宋兴华来了,还带着“礼物”,鞋都没穿好就跑了出来,一看那车上崭新的步枪和锃亮的机枪,眼睛顿时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哈哈哈!好小子!老子没白疼你!发财了没忘了老团长!怎么样,我就说你狗日的出去单干肯定能闹出大名堂!这回又捞了多少好处?”

宋兴华笑着敬礼:“老团长,您就别寒碜我了。这点东西,跟您当初支援我的比起来,不算啥。主要是来看看您,顺便……有点事想请您帮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