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亮剑:横扫晋察冀 > 第63章 糟糕的演习(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太行山深处的寒气,在黎明前最是刺骨。一千多人的队伍,如同一条沉默而蜿蜒的巨蟒,在崎岖的山道上艰难蠕动,开向县大队提前数日选定的模拟攻城场地。脚步声、骡马的响鼻声、武器偶尔的磕碰声,还有压抑着的粗重呼吸,混合成一片沉闷的底噪,在山谷间低徊。每个人的口鼻前都喷吐着大团大团的白气,凝在眉毛、帽檐上,结成细小的冰晶。

宋兴华站在路边一块突兀的岩石上,身姿挺拔,像一杆插进冻土的标枪。他锐利的目光如同探照灯,缓缓扫过下方经过的队伍。队伍沉默,但沉默下并非铁板一块的坚毅,而是一种被强行压抑、绷紧到极限的紧张。新兵们脸色发白,眼神有些飘忽,下意识地紧攥着手中冰冷的武器,仿佛那是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即便是那些经历过血战的老兵,动作也透着一股不自觉的僵硬。这氛围,沉甸甸地压在宋兴华心头。时间,这无形的敌人,比任何碉堡都更难攻破。

“各排,按作战方案,立刻展开!该加强的加强,该拆分的拆分!动作要快!”宋兴华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寒风的金属质感,清晰地传入每一个排长耳中。

命令下达,原本还算整齐的队伍迅速开始分化、重组。口令声此起彼伏,带着急促。一连一排长陈大海那粗豪的嗓门响得格外突出:“一连一排,跟我来!火力班,跟上!动作麻利点!”二排长孙同则带着新兵一连、二连的骨干,迅速向预定的南北两翼外围阵地位置奔去。三排长林桓、四排长冯瑞年则与县大队的赵大队长汇合,指挥着队伍向西门外围模拟阻击阵地移动。整个演习场如同一个骤然投入巨石的池塘,瞬间喧闹沸腾起来。

然而,这喧闹之中,效率却远低于预期。指令的传递不时出现卡顿,队伍间的衔接也显得有些生涩。新兵们茫然地跟着各自的班长,不时需要停下来重新确认位置和任务。队伍成型的速度,比宋兴华心中预估的最低时限,还要慢上一大截。

最引人注目的,是保障排那十二辆蒙着帆布的卡车,轰鸣着驶入场地中央——那里被划定为东门主攻方向的炮兵阵地。卡车刚停稳,车厢挡板“哐当”放下,早已等候在主攻队伍里的战士们立刻蜂拥而上。他们喊着号子,或抬或扛,将那些沉重冰冷的钢铁部件——炮管、炮架、座钣、护盾——小心翼翼地从卡车上卸下,运送到宋兴华用白石灰粉在冻硬的地面上标出的一个个圆圈内。

真正的考验开始了。

炮一排排长周大龙吼得脖子上青筋暴起:“炮一排!组装!快!快!快!”他手下的兵多是老兵,对75mm九四式山炮比较熟悉。沉重的炮架在号子声中被迅速抬起、组合,炮管被推入摇架卡榫,护盾哐当竖起。汗水很快浸透了他们的冬衣,在寒气里蒸腾起白雾。动作虽快,但细节处的生疏依然难以避免,固定螺栓拧紧的角度不对需要重来,高低机转轮被冻得发涩需要多人合力……但总体还在可控范围。

炮二排排长吴大江和炮三排排长郑淮那边的情况,就令人揪心了。他们负责的105mm九九式山炮和120mm九九式榴弹炮,是前几次战斗缴获后宋兴华才兑换补充的新家伙,战士们真正上手实操的次数屈指可数。

“三号位!炮架!炮架放平!你他娘的看水平泡!歪了!”郑淮的声音因为焦急而嘶哑。几个战士围着那门沉重的120mm榴弹炮炮架,手忙脚乱。抬炮架时角度没控好,一边高一边低,几个人又喊着号子费力地调整。好不容易将粗长的炮管抬起,试图插入摇架时,负责对位的战士手一滑,沉重的炮管尾部“咚”一声砸在地上,溅起一片冻土渣子,吓得旁边几人赶紧跳开。

“稳住!稳住了!再来!”郑淮急得直跺脚。

负责瞄准镜安装的战士,手指冻得发红发僵,拿着冰冷的工具,怎么也对不准那个微小的卡槽,急得满头大汗。校准高低机和方向机的转轮吱嘎作响,负责的战士拧得脸红脖子粗,动作幅度过大,又得重新回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75mm山炮炮组已经基本完成组装,开始擦拭炮身。105mm山炮组还在和沉重的驻锄较劲。而郑淮炮三排那四门120mm巨兽,仿佛陷入了泥沼。一门炮周围竟围了十来个战士,动作混乱,不时有人撞到一起,口令也显得杂乱。负责组装一门榴弹炮的班,硬是耗了快一个半小时,才勉强让那钢铁巨兽矗立起来,炮管歪斜的角度肉眼可见,看得郑淮脸色铁青。

宋兴华背着手,在忙碌的炮组间缓步巡视。他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有那双眼睛,锐利得如同手术刀,精准地剖开每一个动作的瑕疵。他看到战士因用力过猛而颤抖的手臂,看到瞄准手因紧张而无法平稳呼吸导致瞄准镜十字线微微晃动,看到炮长额角渗出的细密汗珠。他偶尔会停下脚步,伸出带着薄茧的手指,在某处关键螺栓上轻轻敲打两下,或是指点一下高低机转轮的角度。被点到的战士立刻绷紧身体,动作更加用力,却往往更加变形。宋兴华心底的焦灼如同地火般翻涌。这组装速度,这操作精度,在真正的战场上,每一秒的延迟都可能意味着致命的火力空窗!他强迫自己保持冷静,目光投向远方,那里仿佛已经升腾起硝烟,回响起敌人援兵逼近的引擎轰鸣。牵引火炮,骡马拖拽……终究是权宜之计。*他脑海深处,系统商城面板上那些代表着强大机动火力的选项——自行火炮、轻型坦克——如同诱人的星辰般闪烁了一下,随即被他强行按灭。现在,只能用眼前这些笨重的家伙,用战士们的血肉和意志,去砸开辽县的大门!

当二十六门大小火炮——从轻便的75mm山炮到巍峨如小山的120mm榴弹炮——最终全部在预设炮位上昂起炮口时,时间已过去近两个钟头。凛冽的寒风中,这片钢铁丛林散发着冰冷的死亡气息,炮管反射着冬日稀薄的阳光,投下长长的阴影。喧嚣的场地有那么一瞬间陷入了奇异的寂静。无论是搬运炮弹累得气喘如牛的战士,还是在远处模拟阻击阵地构筑工事的士兵,都不由自主地停下了动作,失神地望着这片他们亲手立起的、前所未见的强大火力集群。一种混合着震撼、自豪与巨大压力的情绪,在无声中弥漫开来。这力量令人心潮澎湃,却也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肩头——如此利器,若因他们的笨拙而未能发挥威力,那将是何等的罪过?

“炮排准备就绪!”周大龙、吴大江、郑淮几乎同时跑到宋兴华面前,声音带着完成任务后的如释重负,也难掩一丝忐忑。

宋兴华面无表情地点点头,没有一句废话,直接报出第一组模拟射击参数:“目标,城内敌营区中心!距离,标尺xxx,方向xx-xx,一发试射!装药x号!”

口令如冰珠砸落。炮长们立刻吼叫着复述,炮手们如同被鞭子抽打的陀螺,再次高速运转起来。摇动高低机、方向机的转轮发出密集的“嘎吱”声,炮口缓缓扬起,指向虚空中的目标。装填手抱起沉重的教练弹(内部填沙土),费力地塞入炮膛,闭锁炮闩。

“一炮好!”

“二炮好!”

“三炮……”

报告声陆续响起,但节奏明显参差不齐。宋兴华一言不发,快步走向炮位。他走到一门75mm山炮旁,俯身凑近瞄准镜。镜中的十字线微微颤抖着,并未精确指向他要求的方位角。他伸出手,指尖在冰冷的金属刻度盘上轻轻一拨,动作精准而稳定,瞄准线瞬间归位。负责的炮手脸腾地红了。

他又走向一门105mm山炮。炮身固定似乎不稳,他抬脚在驻锄边缘看似随意地踢了两下,角度微调,整个炮身的稳定感立刻提升。炮长低下头,不敢看他。

最麻烦的是那四门120mm榴弹炮。宋兴华检查了四门,竟没有一门能一次达到要求。密位偏差、水平倾斜、炮身固定不牢……问题五花八门。他不得不亲自动手,或调整密位螺,或指挥几个战士重新夯实驻锄下的垫木,或亲自校准那复杂的光学瞄准具。汗水从他的鬓角渗出,在寒风中迅速变得冰凉。

“第二轮参数!”宋兴华的声音比寒风更冷,“目标,外围独立碉堡!距离,标尺xxx,方向xx-xx!装药x号!五发急速射准备!”

又是一轮手忙脚乱的调整。水平依旧参差,勉强达到宋兴华心中“能用”的底线——这“能用”,意味着巨大的误差和效率的低下。

炮排的窘迫只是开端。当宋兴华的目光投向其他三个方向的模拟阻击阵地时,一股无名火“噌”地窜了上来!

只见南北西三面,那些负责构筑外围阻击阵地的战士们,竟挥舞着工兵锹和镐头,吭哧吭哧地在地面上奋力挖掘着!一道道浅浅的、歪歪扭扭的战壕雏形正在形成,泥土被翻起堆在两侧。新兵一连的代理连长李大同甚至亲自抡着镐头,干得满头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