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托孤,我带双诸葛躺平复汉 > 第86章 祥瑞?民心所向即祥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6章 祥瑞?民心所向即祥瑞!

建兴十二年的冬天,司隶大地虽然寒冷,却涌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暖流。免税带来的实惠、官购余粮的公平、水利兴修的便利、蒙学开启的希望、医者工坊的关怀、吏治清明的感受……这一切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深深浸润着每一个百姓的心田。

不知从何时起,一种自发的情感表达,开始在民间悄然兴起,并迅速蔓延。

最初,是在洛阳城郊,那个最早受益于水利修缮和“仙种”的李家集。几名受过官府恩惠的老农,总觉得心里过意不去,想要表达对朝廷和皇帝的感激。他们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便商量着,由村里手艺最好的老木匠,选用上好的木料,精心雕刻了一块匾额,上面刻了四个朴拙却有力的大字——**“圣君泽被”**。然后,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带领,敲锣打鼓地送到了洛阳的司隶校尉府。

费祎闻讯,亲自出迎。看着那块不算精美却饱含深情的匾额,听着老人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述说分田、修渠、免税、孩子上学带来的变化,这位见惯风浪的能臣也不禁动容。他郑重地接过匾额,表示一定将百姓的心意转奏陛下。

此事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连锁反应。

很快,河内郡几个联合起来兴修了小型陂塘、受益颇丰的村庄,联合送来了一面锦旗,上书 “德润苍生”。

河东郡一位曾被流动医队救回性命的老妇人,让儿子赶制了一双千层底布鞋,非要送给“华神医”,说是“聊表寸心”。华棠推辞不过,最终收下,却按市价付了钱,并告诉老妇人:“治病救人是本分,要谢就谢派我们来的陛下。”

更有些地方的百姓,在村口、在田间地头,自发地为皇帝刘禅设立了长生牌位,早晚焚香祷告,祈求陛下龙体安康,祈求大汉国运昌隆。

这些举动,完全发自内心,没有任何官府的组织和暗示。它们不同于以往任何王朝刻意制造、牵强附会的“祥瑞”,如什么白鹿、麒麟、甘露之类。这是最底层、最广大的百姓,用他们最朴素直接的方式,表达着对带来切实好生活的政权的拥护和爱戴。

消息传到长安和成都,诸葛亮、蒋琬等人无不感慨万千。

诸葛亮对诸葛光叹道:“光弟,你看,这便是陛下常言的‘民心所向’了。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这牌位,这匾额,比任何祥瑞都更珍贵,更有分量!”

诸葛光深以为然:“兄长所言极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人诚不我欺。司隶民心如此,根基已固,河北之敌,不过是疥癣之疾了。”

而在成都皇宫,刘禅听到黄皓绘声绘色地描述司隶百姓送匾额、立牌位的事情时,只是挠了挠头,脸上露出一丝有点不好意思的笑容:

“这些老百姓……也太实在了。朕不过是做了点该做的事情嘛。立什么牌位,多不好意思……不过,这‘圣君泽被’、‘德润苍生’的词儿,谁想的?还挺会夸人……”

黄皓连忙赔笑:“陛下励精图治,仁德布于四海,百姓感念天恩,此乃发自肺腑,自然流露!”

刘禅摆了摆手,显然没太把这种“虚名”放在心上,转而问道:“对了,司隶那边过冬的物资都发放到位了吗?尤其是那些孤寡老人和从前线退下来的伤兵,可别冻着饿着。”

“陛下放心,费祎大人已有详细安排,棉衣、炭火、粮食都已陆续发放下去。”

“嗯,那就好。”刘禅点点头,又拿起一份关于“邺城酥”扩大生产的报告看了起来,仿佛刚才谈论的只是寻常家务事。

然而,司隶百姓自发拥戴的举动,其意义远不止于此。这些消息,同样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负隅顽抗的邺城。

当辛毗、秦朗等人听说司隶百姓竟为刘禅立长生牌位时,脸色都变得极其难看。他们可以封锁战败的消息,可以鼓吹忠君死节,却无法封锁这源自民心的、最真实的声音。

一些原本就动摇的邺城守军士兵,在私下议论时,语气充满了羡慕和复杂:

“听说司隶那边,当兵的家属都能分到田,孩子能上官学……”

“何止!人家当兵的自己,隔三差五还能吃到‘邺城酥’呢!”

“咱们在这挨冻受饿,守着个空架子朝廷,图个啥?”

军心士气,在这无声的对比中,进一步滑向深渊。辛毗等人试图弹压,却发现越来越力不从心。一种“大势已去”的悲观绝望情绪,如同瘟疫般在邺城内部蔓延。

民心向背,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司隶百姓用一块块匾额、一面面锦旗、一个个牌位,为“祥瑞”二字赋予了最坚实、最动人的内涵。这无形的力量,比百万雄师更能摧垮敌人的意志,更能奠定胜利的基石。这个冬天,司隶用她焕然一新的面貌和炽热涌动的民心,向天下昭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不可阻挡地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