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科幻小说 > 我的移动堡垒拒绝伊甸 > 第36章 风力发电构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柴油储量那刺眼的红色数字,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驱使“漫游者号”再次启程。履带碾过矿坑出口堆积的碎石,发出沉闷的摩擦声,当车身重新沐浴在昏黄却开阔的天光下时,林凡和艾莉几乎同时深吸了一口气——尽管空气里仍缠绕着尘埃与腐殖质的土腥味,却远胜矿坑深处那凝滞如铁、混着死亡与铁锈的窒息感。

此行的目标早已刻在两人心头——那座废弃的气象站。上一次的搜索不过是浮光掠影,而这一次,他们要像篦子梳头般,将每一寸角落都梳理一遍,绝不放过任何与能源相关的蛛丝马迹。

车辆在龟裂的荒芜公路上平稳行驶,艾莉的手指始终没有离开从气象站带回的几张数据卡和印着扭曲火炬标志的手册。她将设备连接上平板电脑,屏幕的冷光映着她专注的侧脸,指尖在界面上快速滑动,试图撬开深层数据的封锁。林凡则一手稳稳把着方向盘,目视前方荒芜的景象,一边与她探讨着风能利用的具体构想,声音在车厢里交织成冷静的技术对话。

“若真要推进风力发电,小型水平轴风机是眼下最成熟的选择。”林凡的目光扫过窗外掠过的枯树,“结构相对简单,发电效率也有保障。但难点在于两点:一是塔架与基础的稳固性,二是如何应对废土上的极端阵风——我们既没有标准化的施工条件,更没有专业的维护团队。”

“垂直轴风机呢?”艾莉头也不抬,手指在代码界面上跳跃,“比如达里厄型或者萨沃纽斯型?我记得它们对风向要求低,结构更紧凑,运行时的噪音也小些。”

“垂直轴的优点确实突出,但短板同样明显。”林凡沉吟片刻,语气里带着对现实的考量,“普遍启动风速要求高,同尺寸下效率远不及水平轴;而且大型垂直轴风机的叶片设计和制造,对我们来说难度太大。或许……可以先从萨沃纽斯型入手?它结构最简单,找些废弃材料就能仿制,虽说效率低,但至少能发出电来,给辅助电池充电或者驱动小功率设备,聊胜于无。”

艾莉闻言点点头,在平板上快速记下要点,笔尖划过屏幕的声音格外清晰:“核心还是发电机本身。永磁同步发电机效率最高,可我们得找到合适的磁钢和绕制铜线;要是实在找不到,改造现有的异步电机或直流电机也行,但效率会打折扣,控制电路也得重新设计,复杂度会翻倍。”

“还有储能,这是关键中的关键。”林凡补充道,目光落在中控台上动力电池的电量显示上,那跳动的数字像根弦绷在两人心头,“风机发的电本身就不稳定,必须靠蓄电池来平滑输出。咱们车上的动力电池组容量有限,要是将来风电规模扩大,要么得加装专用储能电池组,要么……得想办法找超级电容,那东西充放电快、寿命长,应对风力波动再合适不过。”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从风机类型的取舍,到叶片材料的备选(玻纤增强塑料、废弃铝合金,甚至层压木头都被纳入讨论);从发电机的选型与改造,到控制器的方案(从简单的整流稳压,到复杂些的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再到塔架结构、基础浇筑与储能方案的落地——原本模糊的风力发电构想,渐渐被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技术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布满了未知与挑战,可正是在这种基于废土现实的推演中,希望的火苗非但没有被资源匮乏的阴霾浇灭,反而越烧越旺,技术驱动的目标感,暂时驱散了末日生存的压抑。

“要是能找到气象站的详细数据,尤其是风速风向的长期记录,咱们至少能少走一半弯路。”艾莉说着,手下的动作更快了,指尖在屏幕上敲击的频率,仿佛在与时间赛跑,试图破解数据卡的深层存储区。

时间在车轮的转动与技术探讨中悄然流逝,当那座孤零零矗立在荒坡上的气象站白色圆顶,再次出现在视野尽头时,艾莉突然发出一声短促的惊呼,打破了车厢的宁静。

“找到了!这里有个之前被隐藏的分区!”她的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指尖点在屏幕上,“里面不是单纯的观测数据,是一些……站点日志和任务简报的碎片!”

林凡立刻将车停在气象站外围相对平坦的安全区域,拉起手刹的瞬间,便凑到平板前。屏幕上,几段残缺的文字在冷光下格外醒目:

…[日期模糊]… 例行数据传输至‘晨曦’指挥节点… 风速持续超过阈值,备用风电单元运行稳定…

…[任务编号部分损坏]… 监测‘河谷走廊’气候扰动模式… 数据异常,已标记并上传… 建议‘晨曦站’提高监测频率…

…[日志片段]… ‘普罗米修斯’环境评估团队已撤离… 本站转入自动运行模式… 密钥轮换周期… 关联‘晨曦’…

“‘晨曦’……‘晨曦站’?”林凡低声重复着这个陌生的名字,目光锐利地看向艾莉,空气中仿佛多了一丝紧绷的期待。

艾莉的手指在旧地图上飞速滑动,最终重重落在西北方向一片连绵的山区:“在这里!旧地图上标注过一个叫‘晨曦’的高山气象观测站,海拔很高,正好在咱们之前讨论过的风力强劲区域!而且它的方位,和咱们从矿坑出来时感受到的风向、旧资料里的风向走廊完全吻合!”

这个发现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两人的思路。气象站的数据碎片不仅证实了“普罗米修斯”计划曾在此活动——数据传输、环境评估的痕迹清晰可见,更重要的是,它指向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可能拥有成熟风力发电设施的“晨曦站”。一座专用的高山观测站,其备用电源系统大概率依赖风能,规格绝不会是小型民用级别。

“这个‘晨曦站’,说不定有咱们需要的所有东西!”艾莉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现成的风机、可能完好的发电机和控制器、详细的风力数据,甚至……维护手册和备件!”

林凡盯着地图上“晨曦站”那个偏远的坐标,眼神里翻涌着权衡。前往高山区域的风险像潮水般涌来:未知的路况、恶劣的气候、可能潜伏的变异生物、还有必然剧增的能源消耗……可与在废土上漫无目的地搜集零散材料、从零开始摸索制造相比,直接获取一套可能完好的现成系统,诱惑力大得让人无法拒绝。这就像在沙漠中跋涉时,突然望见远方的绿洲,哪怕路途艰险,却胜在目标明确,一旦抵达,回报将是颠覆性的。

“能源问题,绕不开这个‘晨曦站’了。”林凡深吸一口气,下了决心,手指重重敲在地图上的坐标,“调整计划,优先前往‘晨曦站’。只要能拿下那里的风电设备,‘铁堡垒’的能源心脏问题,说不定能一举解决!”

模糊的方向再次变得清晰具体。废弃气象站的深入搜索,虽未直接找到发电机,却通过几片数据碎片,为他们铺就了通往关键节点的道路。车厢里,此前因能源焦虑弥漫的压抑感,正被目标明确的希望一点点驱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基于技术推演的笃定。

“漫游者号”的全地形胎再次转动,朝着西北方那片巍峨而神秘的山区驶去。车窗外,风势似乎比之前更强劲了,卷起地上的沙尘,像无数细小的沙粒在合金护板上敲击,发出细密的声响。这风,曾是“普罗米修斯”计划监测的对象,如今,却可能成为林凡和艾莉在末日废土中,点燃文明微光的关键力量。前路依旧艰险,但前行的方向,从未如此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