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但其他大多数文武官员却怎么也想不通,

为何主公的态度会突然变得如此和蔼。

那好吧。

舒儿把饭放在这里,阿翁一定要记得趁热吃哦。

曹舒乖巧地把饭碗放在旁边的桌案上。

曹操脸上的笑容更加慈祥了。

但转眼间——

当他的目光重新回到曹丕和曹植身上时,

脸色又地一下沉了下来。

曹操冷哼一声:“有些人连舒儿半分都不如!”

“整日就知道惹我生气!”

矛头直指曹丕与曹植。

兄弟二人此刻却无言以对。

这分明就是 的对比伤害。

曹植心中尤为苦涩。

曾几何时,父亲总是责骂曹丕而称赞自己。

可自从曹舒年满七岁,他与曹丕便沦为一类——都成了曹操时常训斥的对象。

……

(pS:跪求帅气读者老爷们投点鲜花评价票,小作者必加更回报!)

然而。

在群臣眼中,曹舒此来定是为父解围。

毕竟父子天伦,曹舒理应站在曹丕这边。

谁料。

这位小公子竟自成一派。

看着聪慧过人的孙儿,曹操忽然心生考较:“舒儿,阿翁常见你研读疆域图。今日倒要考考你。”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七岁稚童,本该诵读经史便是极限。

纵有神童如曹冲,其称象佳话亦是在十岁时。

可眼前这位小公子,竟已开始研究天下舆图?

感受着群臣艳羡的目光,曹操傲然昂首。

“吾家麒麟儿,岂是凡俗可比?”

虽众人面露惊疑,心底却暗自嘀咕:七岁孩童能懂什么?莫不是主公在自抬身价?

曹丕、曹植、司马懿、杨修等人更是神色微妙。

尤其是曹丕——这个名义上的父亲,当初还曾因得此佳儿向曹植炫耀。

此刻,曹丕与曹植心中暗自揣测,不知父亲究竟有何深意。

曹舒却已隐约猜到了几分。

来时的路上,他巧妙地从侍卫口中探知,紧急军报正是来自南郡方向。

因此。

曹操此刻的考问,多半与此事相关。

至于曹操是否会因曹舒年幼而轻视他?

这毋庸置疑,必然如此。

毕竟,曹舒的年龄明摆在那里。

曹操虽对他宠爱有加。

但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曹操目前仍倾向于在曹丕与曹植之间抉择。

曹舒,充其量不过是曹操最疼爱的孙儿罢了。

此番考问,与其说是考验。

不如说是曹操一时兴起。

想在群臣面前让爱孙展露才华,好让自己面上有光。

环视众臣,曹操沉声问道:

舒儿,如今孙刘联军进逼南郡,祖父手中兵力不足,难以支援你子孝叔父。

但祖父又不愿将南郡拱手让与孙刘二贼。

依你之见,祖父该如何应对?

此言一出。

满朝文武连同曹丕、曹植在内,皆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虽说曹操常夸赞曹舒天资聪颖。

可即便再如何聪慧。

面对如此复杂的军务,曹舒真能想出对策吗?

不,更准确地说——

这般深奥的问题,曹舒当真能听懂吗?

曹舒略作思忖。

很快便根据已知信息,理清了事情原委。

历史上曹仁自南郡退守樊城,主要有两个缘由。

其一,是甘宁率锦帆贼攻陷夷陵,使其失去了与江陵互为犄角的要塞。

其二,则是曹军士气低迷,难以继续坚守。

正如那句名言:

长江以南,再无王土矣。

南郡地处长江中游要冲。

但自赤壁惨败后。

这片疆土在曹军防线中已成突出部。

这使得曹仁手中可用的筹码,实在有限。

在此等劣势下,曹仁能坚守至今,已属不易。

长久以来的坚守,却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曹仁与曹操心中,皆有不甘。

思绪渐明,在群臣注视下,曹舒沉声道:

“孙刘联手,只因阿翁势大。”

“南郡乃兵家必争之地,他们绝不会轻易放手。”

“然而,一旦占据南郡,攻守之势便会逆转。”

“孙刘虽借赤壁之威,士气正盛。”

“可论兵力,仍难与阿翁抗衡。”

“周瑜攻取南郡,耗时一年有余。”

“足见江东军攻城之力薄弱。”

“南郡尚且如此艰难,何况襄阳、樊城?”

“待南郡到手,孙刘必生嫌隙。”

“南郡归属,将成为争执焦点。”

“双方为此,必将争执不休。”

……

荆州,广义为荆襄九郡。

而狭义上,孙刘所谓“借荆州”,实指南郡。

此事纠葛难解,双方各执一词,皆称南郡当归己有!

起因在于,周瑜苦战一年半,耗尽心力夺下南郡。

为取南郡,周瑜倾尽全力。

一年半光阴,只与曹仁僵持于前线,无暇他顾。

然而,得南郡后,出于战略考量,也为削弱刘备,周瑜与鲁肃商议,将南郡借予刘备。

此时尚算合理。

因刘备曾与刘琦共事,而刘琦乃故荆州牧刘表长子。

建安十四年,刘琦病逝,其部众尽归刘备。

故而,刘备可视为刘琦继承者。

此外,攻南郡时,刘备遣张飞助周瑜,亦有所贡献。

由刘备驻守南郡,双方皆乐见其成。

不料,局势骤变。

周瑜在攻取南郡的同一年骤然病逝。

周瑜之死彻底改变了江东的战略方向。此前他坚持攻打南郡,不仅因其为军事要地,更欲借此打通入蜀通道,实现二分天下的宏图。然而随着周瑜离世,江东再无人能继承其入川战略。

鲁肃虽与周瑜理念相近,却反对武力征讨刘璋。最终这个未竟之业由刘备完成,经过数年征战,刘备夺取益州,奠定三国鼎立之势。

与此同时,孙权在合肥屡战屡败,寸土未得,严重制约了江东发展。愤怒之下,孙权决定另寻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