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孙权全力向南开拓,在岭南开辟了大片疆土,新增人口足有五十万!

连交州的士燮,前些日子也送来归顺的信函。

虽说交州现在还是高度自治,

但孙权已派老将吕岱率军前往。

估计最多三四年,

整个交州都将收入囊中!

最让孙权得意的,

是他把江东的军政大权都牢牢握在手中!

军权方面,左都督鲁肃是他的心腹好友,用着放心。

政权方面,在他的谋划下,江东二张已彻底反目。

江东二张,就是张昭和张竑。

这两人其实是徐州人,

当年随孙策南下时就是政权的二三把手。

不然张昭也不会成为和周瑜一样的托孤重臣。

但对孙权来说,二张把控朝政影响了他的统治。

借着赤壁之战的胜利,

孙权削去张昭一半权力,

又把一个庶妹嫁给张竑之子。

联姻带来共同利益,

张竑很快与张昭划清界限,成了孙权的人。

就这样,

江东的军权、政权终于尽归孙权。

与孙策不同,

孙权和江东世家关系融洽——

至少表面如此。

双方利益一致。

但若将来利益冲突,

孙权会毫不犹豫地向世家举起屠刀!

江东与陆家结盟示好,陆逊出任孙权长史,实为心腹要职,未来必成江东核心人物。

局势渐稳,孙权自觉羽翼丰满,江东在其治理下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态。为巩固权位、树立威信,他采纳张竑建言,决意将治所迁往石头城(即秣陵,后世金陵),并征调大批民夫筹备迁址事宜。

与此同时,孙权持续向濡须口增调兵力,其目光始终锁定合淝方向。显然,他要一雪前耻,洗刷首次合淝之战败退之辱。

许昌丞相府内,程昱呈上军报:主公,孙权近期大举增兵濡须口,据探已达七万之众,连同当地驻军,其进犯合淝之意已昭然若揭。

曹操凝眉道:孙仲谋此人,确实不可小觑。虽曾因蒋济一纸书信退兵,但曹操对孙权的评价仍是赏识多于轻视。

孙权在濡须口持续增兵,这一动向立刻引起了曹操的高度警觉。

曹操召来程昱商议:仲德,孙权觊觎合淝,你有何对策?

程昱眼中寒光一闪:赤壁战后,江东军气焰嚣张。若不及时遏制,不出月余,孙权必犯合淝。此战不仅要打,更要打得他痛彻心扉!

曹操深以为然。相比刚取蜀地的刘备,蛰伏多年的孙权更具威胁。更令曹操忧虑的是,自赤壁以来,江东军未尝败绩。南郡之战虽艰难,最终仍是孙权得胜。这种连胜之势,让孙权野心勃发,急欲开疆拓土。

经群臣商议,曹操决定调集七万大军南下,与寿春守军及合淝张辽部会合,总兵力达九万余人,准备与孙权展开决战。

然而战局注定胶着:曹军缺乏水军难以渡江,孙权攻城能力有限,双方只能在合淝、濡须口一带展开拉锯战。

此时,虎豹骑统领曹舒也接到出征命令。历史的轨迹已然改变——孙权来势汹汹,曹操严阵以待,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兵力相当或接近时,曹操击败孙权的胜率根本毫无悬念——百分之百!

毕竟,张辽仅率八百勇士就曾杀得孙权溃不成军。如今曹操麾下九万大军,更有虎豹骑、大戟士、虎卫军等精锐之师。若这般阵容还会败北,不如趁早自断根基,退出争霸!

因此,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事,曹舒胸有成竹,甚至有种新手练级的轻松感。倒非刻意轻视江东,实乃江东当下能征善战之辈,要么已然离世,要么尚未跻身决策核心。反观曹营,除曹操与曹舒外,张辽、张合、于禁、徐晃、李典、黄忠、庞德、邓艾、姜维、毋丘俭、曹洪、曹休等名将尽出。如此豪华阵容,岂有败理?若非夏侯渊镇守汉中、曹仁坐镇荆北,曹军阵容将更显鼎盛。

再看江东,主帅竟是孙权本人——仅此一点,胜率已锁定九成八。虽有甘宁、周泰、徐盛、丁奉等猛将,但甘宁非神将,徐盛亦非界限突破之态。除非周瑜或孙策复生,否则江东胜算渺茫。

然而曹舒的从容不迫,却令旁人坐立难安。新近结盟的曹丕、曹彰、曹植三兄弟紧急聚首共商对策。

曹彰府邸内,除三兄弟外,司马懿、杨修、陈群、丁仪亦齐聚一堂。陈群乃曹丕麾下首席文臣,丁仪则为曹植心腹谋士。

曹彰环视众人,率先开口:此番我等务必随军出征,但论兵权掌控,恐难及曹舒。此言一出,曹丕、曹植皆面露窘色——二人除数百亲卫外,几无兵权可言。曹彰稍胜一筹,也不过统领三营兵马,其中一营为骑兵。

仅凭这一点,似乎还算过得去。

然而没有比较,就显不出差距。

曹舒身为虎豹骑统帅。

除了他自身之外。

黄忠、庞德、张合、毋丘俭等将领也归属其麾下,各自执掌部分兵权。

如此看来,在兵权方面,曹舒彻底碾压曹家三兄弟!

见众人神色忧虑,司马懿出言道:

“三位公子,其实可在民夫中做些安排。”

“民夫?”

听闻此言,曹丕、曹彰、曹植面露不解。

倒是杨修最先领悟,笑道:

“仲达之意,莫非是让三位公子暗中组建私兵,再将其混入民夫队伍,以掩人耳目?”

司马懿颔首赞同。

他不得不承认,杨修虽时常自负,但确实颇有才干。

“这……”

曹彰略显迟疑。

此举实则风险不小。

自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以来,世家豪强几乎无不暗中蓄养私兵。

这一点,朝廷自然心知肚明。

但心知肚明,并不意味着会放任不管。

例如,每逢出征,领兵者皆需接受兵力核查。

依照官职与编制规定。

兵力不足者,需按规格补足。

兵力超额者,轻则罚以重金,重则抄家问斩!

为何如此严苛?

因为兵力超出编制,即被视为蓄养私兵,朝廷岂会错过敛财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