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李云龙穿成大宋皇帝?不服就干 > 第121章 国都没了,哪还有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1章 国都没了,哪还有家

一个平日里最爱品评书画的年轻学子,此刻脸色煞白,手里的茶杯“当啷”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声音里满是藏不住的惊惧,“这……这不是要我们的命吗?

我……我连杀鸡都没见过……”

“岂有此理!简直岂有此理!”他身旁一个脾气火爆的学子猛地一拍桌子,霍然起身,涨红了脸怒吼道,

“他这是在羞辱!是在拿屠夫的手段来对付我等读书人!圣贤书都读到哪里去了?粗鄙!暴戾!简直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武夫!”

然而,怒吼过后,是死一般的沉寂。

先前还义愤填膺的众人,此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股子冲天的怨气,在“禁军大营”和“金人的刀子”这几个字眼面前,迅速地萎靡了下去。

谁都清楚,笔杆子再硬,也硬不过刀把子。

他们可以写信骂皇帝是“司马昭之心”,但没人真的想去亲身体验一下“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滋味。

这股风波还未平息,一道更具威慑力的命令便紧随而至。

次日清晨,几名宫里来的内侍,面无表情地捧着一卷黄绫,径直闯入国子监。

祭酒连滚带爬地迎出来,带着所有在监的学子,跪在庭院里接旨。

尖细的嗓音念出了几个名字,正是那几位上蹿下跳、联名信写得最激烈的带头者。

旨意简单而冷酷:革除学籍,即刻押解,发配边疆充军。

那几个被点到名字的学子,瞬间面如死灰,瘫软在地,其中一个甚至当场哭嚎起来,嘴里语无伦次地喊着“学生知错了”、“陛下饶命”。

可那几个内侍身后的禁军甲士,根本不理会这些,像拖死狗一样将他们拖了出去。

这一下,整个国子监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听不见了。

剩下的学子们跪在冰冷的石板上,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膝盖直冲头顶。

这雷霆手段,哪里是警告,分明就是“杀鸡儆猴”,那几只被宰的“鸡”,血淋淋地摆在了所有“猴”的面前。

国子监祭酒更是吓得浑身哆嗦,汗水浸透了里衣,伏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

他现在算是彻底明白了,这位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太上皇,根本不是个能用圣贤道理去规劝的主儿。

他不是在跟你“讲道理”,他是在“立规矩”。

这位爷,可是“真刀真枪”地干,不跟你玩虚的。

陈东就站在这片死寂的人群中,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他看着那几个平日里眼高于顶的学子被狼狈地拖走,看着同僚们噤若寒蝉的模样,心中最后一点属于文人的天真与犹豫,被这残酷的现实彻底击碎。

他终于深刻地领会到李云龙的狠辣与决绝。

在这位太上皇的棋盘上,任何阻碍他强国之路的棋子,无论是什么身份,都将被毫不留情地碾碎。

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内部的阻力像被一把快刀斩断,宣传部的组建工作终于再无掣肘,得以真正步入正轨。

陈东也不再纠结于“斯文”与否,在李云龙时不时的“提点”下,他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效率投入工作。

他亲自带着几个笔杆子硬的下属,将那些枯燥的军国大事,改写成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故事。

汴京城里最有名的几个说书先生被请到了宣传部,陈东亲自给他们“说戏”。

“张老先生,您那张嘴,能把死的说成活的,”陈东对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说书人拱手道,“但这回,咱不讲什么才子佳人、狐仙鬼怪。

咱就讲北边来的金人有多凶残,讲他们烧了多少村子,杀了多少百姓。

您得把那股子恨意,给我讲到每个听书人的骨头缝里去!”

他又对一个戏班班主说道:“你们的戏,要让三岁小儿都看得懂,要让街口卖菜的老太太都能跟着抹眼泪。

就给我演,演那金人怎么烧杀抢掠,演咱们大宋的将士怎么守着城墙,流尽最后一滴血!

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仗,跟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

一时间,汴京城的大街小巷,茶馆酒肆,勾栏瓦舍,处处都上演着同样的主题。

说书的惊堂木一拍,讲的是“血战雁门关”;戏台上的锣鼓一敲,唱的是“慈母送子赴沙场”。

就连官府贴出来的布告,都不再是佶屈蠖牙的官样文章,而是用最直白的话告诉百姓,金人南侵的威胁有多大,全民备战的必要性有多强。

这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尽了一切办法。

起初,老百姓们大多是将信将疑。

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官府的话听了这么多年,早就习惯打个折扣。

“真的假的?

说得跟真事儿似的,别是官府又想加税,编出来吓唬人的吧?”一个茶客小声嘀咕。

但随着从边境溃逃回来的难民越来越多,他们口中描述的惨状与宣传部绘声绘色的故事相互印证,百姓们心中的那点疑虑,很快就被巨大的恐慌所取代。

紧接着,在说书人与戏文的日夜熏陶下,恐慌逐渐发酵,最终转化为一股同仇敌忾的愤怒。

“他娘的!

这帮天杀的金狗!

真当咱们大宋无人了吗!”一个铁匠听完说书,把手里的酒碗往桌上重重一顿,满脸涨红。

“没错!

国都没了,哪还有家!

我儿今年一十有七,明天我就送他去兵营!”

这种朴素的爱国热情一旦被点燃,便迅速蔓延开来。

一些热血青年开始成群结队地前往募兵处报名参军,一些平日里吝啬的富户也开始主动捐钱捐粮,支援前线。

看着这番景象,陈东心中感慨万千,这可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京郊大营,秋风萧瑟,卷起校场上的枯草与尘土,拍打在猎猎作响的旌旗之上。

往日里喧嚣的操练声尽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心悸的寂静。

十五万禁军已集结完毕,以营为单位,组成一个个森然的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