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星海形成后,“有无相生”的道韵如同空气般弥漫在每个角落。曾经的诸天与异域星海界限彻底消融,域界的名称不再重要,生灵们只认“圆融子民”这一身份。
圆融之河穿流在星海各处,时而化作可见的长河滋养灵脉,时而化作无形的道韵浸润道心。河边的“圆融市集”比昔日的道心市集更加热闹,交易的不再是具体物品,更多是道韵感悟——五域修士分享“守脉”的心得,异域星民交流“观星”的智慧,连源灵都参与其中,用微光传递星海脉动的韵律。
这一日,圆融珠忽然释放出一道柔和的光,将所有与源灵伴生的生灵笼罩。念初、星铠、灵溪(年轻一代)等人心头同时涌上明悟:圆融星海的边缘,存在着无数“未圆融域界”,它们因未能领悟有无相生之道,仍处于封闭或战乱之中。
“圆融不是独善其身,是将道韵分享给更多生灵。”念初望着光中浮现的未圆融域界星图,轻声道。
星铠点头:“就像当年诸天与异域的融合,我们该走出圆融星海,去播撒圆融的种子。”
“传灯者”的称号,在沉寂多年后再次被提起。这一次,传灯的不再是单一的守道理念,而是“有无相生、道心圆融”的真谛。念初与星铠挑选出最优秀的圆融子民,组成“圆融传灯队”,带着源灵与圆融之河的水样,乘坐改良后的传灯舟,驶向星海边缘。
第一站是“极化域”——这个域界的生灵非黑即白,要么执着于“有”的极致力量,要么沉溺于“无”的虚无逃避,常年战乱不休。
传灯队没有直接介入争端,而是在域界中央开辟出一片“圆融小筑”,种下从圆融星海带来的同泽稻与灵源草。他们每日只是耕作、悟道,任由极化域的生灵旁观。
起初,极化域的生灵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软弱的表现。直到有一天,一场能量风暴席卷域界,执着于力量的“有派”与逃避现实的“无派”都束手无策,圆融小筑却在风暴中安然无恙——同泽稻的根系吸收着狂暴的能量(有),灵源草的虚无特性化解着冲击(无),有无相生,形成了完美的防御。
“这才是真正的强大。”极化域的首领们来到圆融小筑,眼中满是震撼。
传灯队的灵溪(年轻一代)微笑着递出圆融之河的水样:“力量与虚无本不冲突,就像这河水,有形时能滋养,无形时能包容。”
极化域的生灵们在圆融小筑修行三月,终于领悟了有无相生之道。域界的战乱平息,他们主动拆除了域界壁垒,接入圆融星海的道韵网络。
传灯队的脚步没有停歇。他们在“偏执界”种下能调和执念的“圆融花”,在“空寂域”点燃象征存在的“星火灯”,在“混乱海”布下平衡无序的“有无阵”……每到一处,都不是强行改变,而是用圆融的道韵,让当地生灵自行领悟。
三年后,圆融星海的范围扩大了十倍。圆融珠的光芒愈发璀璨,珠内的道心印记与虚无空间完美平衡,甚至能映照出未圆融域界的未来轨迹。
这一日,念初与星铠站在圆融珠下,看着传灯队传回的影像——最遥远的“鸿蒙边角”,一群蒙昧的生灵正围着传灯者,好奇地触摸圆融之河的水样。
“道途果然是无尽的。”星铠感叹道,“我们以为圆融星海已是终点,却发现只是新的起点。”
念初点头:“就像有无相生没有尽头,传灯之路也永远不会结束。只要还有生灵未能领悟圆融之道,我们的灯就不会熄灭。”
圆融之河的岸边,新的传灯者正在集结。他们中有五域的后裔,有异域的星民,有与源灵伴生的修士,甚至有来自极化域、偏执界的“新圆融子民”。他们的灯盏形态各异,却都散发着相同的圆融之光。
五域的落星谷,守道传灯碑已成为圆融星海的“道源地标”。碑前的圆融之河支流旁,孩子们听着老者讲述林辰、墨尘、林烨、星芽、阿叠……一代代传灯者的故事,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
“爷爷,我们以后也能成为传灯者吗?”一个孩子问道。
老者指着圆融珠的方向:“只要你们记住,传灯不是去改变别人,是去照亮他们心中本就存在的圆融之光,就能。”
孩子似懂非懂,却握紧了手中用同泽稻秸秆做的小灯盏,仿佛握住了一份沉甸甸的传承。
风穿过落星谷,圆融之河的水流与圆融珠的光芒交织,带着传灯者的足迹,飘向星海的每个角落。
五域的故事,在圆融之海与道途无尽中,成为了星海传灯史上最悠长的序章。而这序章之后,是更广阔的星海,是更漫长的道途,等待着一代又一代圆融子民,手持灯盏,将有无相生、道心圆融的真谛,传遍宇宙的每一寸角落,直至时间的尽头,道途的彼岸。